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区域活动

“学习性区域游戏”的实践与研究路径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21日
作者:胡冬梅     来源: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实施《指南》必须要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注重幼儿学习的差异与特点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全方位整体地研究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研究游戏的实施途径,对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是十分有意义的。

2008年,我园就开始了“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探索研究”,历经三年,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为我园游戏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提升游戏活动的价值?带着这样的研究思路,2011年秋,在前期研究的积累之下,我园把“学习性区域游戏的实施及研究路径”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习性区域游戏”通过创设、提供幼儿可操作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主动地发展。但由于区域之间缺少联系性,教师的指导不集中,因此单一地运用区域游戏模式,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最大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又重新审视主题背景下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将区域游戏与教学主题相结合,以“学习性区域游戏”为平台,通过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指导,进一步扩大、加深对幼儿“学习性区域游戏”的研究。研究的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学习性区域游戏”目标的确立

    围绕素质教育要求,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形成与五大游戏精神: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潜能的调动”、“规则意识的历炼”、“合作品质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激发”、“创新能力的萌发”有关的健康与习惯、经验与能力、情绪情感等,培养适应后继学习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幼儿。

为了将五大游戏精神贯彻到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我园结合《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整体目标,基础课程目标,幼儿自身在活动中生成的目标三个方面来确定各年龄段幼儿“区域学习”目标,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

二、“学习性区域游戏”内容的产生与建构

活动内容的产生与建构包括主题、材料、环境、操作设计四个方面。以小班上期为例,小班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同时他们又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这个时期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情绪支配作用很大、爱模仿、常把动物或物品都当作人来对待,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玩具说“再见”,常常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世界中的一员。基于动作发展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我们设立了“娃娃家”——以温馨为创设背景,让小班幼儿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让其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区角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将生活中想尝试而成人又担心出现安全问题的家庭事务以游戏的形式来满足幼儿的需要;“七巧板”——以美工操作为主题,让幼儿通过操作各种美术材料激发其创作的愿望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智慧树”——以科学探索、数学游戏为主线引领幼儿在对材料的探索、观察中发展主动思考的意识,体验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带来的乐趣和自信。

 

三、“学习性区域游戏” 组织的形式

个别游戏和小组集中游戏是游戏课程两大组织形式。个别游戏是指教师创设环境,幼儿个体自选的游戏活动或幼儿自发生成的意愿游戏活动;小组集中游戏是教师预设、教师组织的小组集中活动。这样的组织形式,既充分尊重了幼儿学习的需要,又为老师全面观察、指导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幼儿个别学习的观察来调整小组集中学习内容,或通过小组集中学习来为个别游戏创设更适宜的学习环境,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四、“学习性区域游戏”教师观察指导的方法

“学习性区域游戏”就其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教师组织的小组集中游戏和幼儿个别游戏或意愿的游戏活动;按其内容来源与教育目标特征来分,可分为教师预设游戏活动和幼儿生成游戏活动。不同性质的游戏与不同组织形式的游戏,应运用不同的指导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于两类指导: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小组集中游戏指导──以教师预设的内容、目标为主导的一般采用直接指导方法。个别游戏指导──以幼儿生成的内容、个体意向为主导的一般采用间接指导方法。指导时,要注意适时与适度,适时一般是在幼儿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时或发生矛盾纠纷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小组集中游戏与个别游戏是相对应而存在,在指导中我们既要考虑幼儿自身游戏的需要,挖掘个别意愿游戏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培养目标的整体性。运用小组集中“学习性区域游戏”的教育效应,使个别学习与小组集中活动两者相得益彰,有机结合,使游戏活动的教育多样性具有丰实的层次性。

五、“学习性区域游戏”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游戏课程中,评价是一项日常工作,因为过程评价主要依靠教师在各种情境中,通过各种观察途径来收集资料,其目的在于改进日常教育工作,所以评价应当与日常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我们采取“四个一”的做法:

一日观察:班级教师定人定区域观察,每个区域有对应的 “学习性区域游戏”工作手册,用于记录幼儿每天在区角中的操作行为,收集第一手的幼儿游戏行为资料,及时分析和调整教师的指导行为。

一周归类:根据“进区表”统计一周来每个幼儿参与各区域游戏的次数和各区域一周参与人次,同时将一周来“学习性区域游戏”工作手册中记录到的幼儿行为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调整教育环境和教育措施。

一月汇总:对“学习性区域游戏”工作手册中的观察记录进行汇总分析,统计出个体各个方面发展的等级和全班的整体水平,提出个案追踪对象,进一步调整教育计划和措施。

一学期小结:根据每月的汇总记录,参照幼儿游戏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小结性评价,对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游戏能力做出描述性的评价。

六、“学习性区域游戏”组织过程的实施

日常巡视:幼儿园值周教师和值周行政每天巡视,对教室环境、教师行为、幼儿表现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值周记录及时反馈给教师。

随机抽查:查看“学习性区域游戏”工作手册,查看记录情况,查看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分析,查看材料和环境的更新调整情况。

定期评价:通过教师指导能力评价指标对教师进行检核评价,并作出分析,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同时归入教师业务档案。

汇总性评价:将各班的幼儿评价汇总情况进行全园性的比较分析,一方面对各班幼儿发展能力做出评价,一方面对全园教师的日常观察分析记录工作做出评价。

 “学习性区域游戏”的研究,让幼儿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培养,让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和提升,为幼教质量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