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幼儿秩序认知的发展及其对未来成长的意义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17日
作者:但菲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1.问题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关键时期,而良好的秩序理解和秩序行为能帮助幼儿很好的融入群体,并为儿童群体所接纳。秩序认知是指由幼儿内在秩序引发的,对所处环境中各事物的位置、顺序、状态以及规律的感受性,是对日常规则状态的理解与内化。秩序认知是秩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秩序感发展的基础。杨丽珠认为,秩序感是人格发展中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的亚特质,其典型的描述词为有条不紊、有板有眼等,其典型的反面描述为没头没脑、颠三倒四[1]。秩序感对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幼儿的有效途径。

 

关于幼儿秩序认知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和研究者的经验总结,集中于对婴幼儿生活事件的描述,并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杨峥峥对4~5岁儿童模式与排序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4~5岁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模式和排序能力,但其水平较低;4~5岁学前儿童在模式和排序的发展上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但在模式复制和长度排序即纸棍排序任务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2]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幼儿秩序认知的研究相对缺乏,尚未见到探讨幼儿秩序认知发展的实证论文。本研究旨在运用图片、故事、情境等测验的方法,探索幼儿秩序认知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其对秩序发展的意义,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某市一所大型公立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幼儿228名(男128名,女100名),年龄分布在36岁之间,小班平均年龄45.5个月,中班平均年龄53.6个月,大班平均年龄63.4个月。

 

    2.2  实验材料

秩序感知实验幼儿所熟悉的娃娃家场景照片三张(照片中物品的种类、数量都是一样的,但摆放的位置与顺序有差异)。照片内容一张为干净、整洁且玩具分区摆放;一张为比较混乱;一张极其混乱。

秩序理解实验故事《遵守秩序的小羊》,手偶小羊、小牛和小猴。

 

    2.3  实验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与作者本人担任主试,所有主试均为女性。实验时间选择在上下午间餐之后进行,地点在幼儿园的活动室。幼儿园活动室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幼儿教师在活动室的一端与幼儿做相对安静的游戏;随机选出幼儿到活动室的另一端与研究者进行实验。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秩序感知实验任务

采用图片-测验法。主试向幼儿呈现实验图片并提问:你最喜欢哪张图片?为什么?,做好记录。为了避免顺序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按拉丁方顺序排列图片。

 

2)秩序理解实验任务

采用故事-测验法。采用自编故事《遵守秩序的小羊》,实验中对幼儿进行分组(5~7人),给幼儿讲故事《遵守秩序的小羊》,并在故事讲完后,向幼儿提问:故事中有谁呀?你喜欢谁?为什么?。在讲完故事后,根据幼儿的任务选择来判断幼儿对秩序的理解。

具体实验安排见图1和图2

 

秩序感知实验示意图

秩序理解实验示意

 

2.4  计分标准与统计处理

秩序感知实验:选择整洁的图片记为3分,选择比较混乱的记为2分,选择最混乱的图片记为1分;理由表述清晰、准确记3分,表述模糊但意思正确记2分,不正确记1分。秩序理解实验: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判断,选择遵守秩序的人物3分,选择不遵守秩序的人物记2分,选择干扰人物记1分;理由表述清晰、准确记3分,意思表述正确记2分,不正确或无记1分。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36岁幼儿秩序感发展的年龄特征

各年龄组幼儿三种实验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得分情况见表1

1  各年龄组幼儿秩序感发展差异得分

 

小班

 

中班

 

大班

 
 

M

SD

M

SD

M

SD

秩序感知

4.158

1.132

4.590

1.012

5.230

1.092

秩序理解

4.316

1.048

4.756

1.021

5.257

0.96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幼儿秩序认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发展速度不均衡。

 

对幼儿秩序认知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方差分析。秩序感知发展的年龄差异显著(F=18.697p<0.001),表明幼儿秩序感知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秩序感知从小班到中班阶段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中班到大班阶段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表明中班是幼儿秩序感知发展的转折点。幼儿秩序理解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F=16.613p<0.001),表明幼儿秩序理解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秩序理解的发展呈匀速上升的发展趋势。

 

幼儿秩序感知发展折线图

 幼儿秩序理解发展折线图

    

    3.2  幼儿秩序感发展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幼儿秩序感的得分见表2。对不同性别幼儿的秩序认知发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幼儿秩序认知发展在整体上看不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幼儿秩序感知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1.110,p>0.05;幼儿秩序理解发展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t=-1.465, p>0.05

 

2  幼儿秩序感发展的性别差异

 

    3.3  秩序感知与秩序理解的关系

为了探索幼儿秩序感知、秩序理解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幼儿秩序感知与秩序理解的得分在0.01显著水平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560P0.01)。这表明,幼儿秩序感知与秩序理解之间存在内在一致性。 

 

    4.讨论

    4.1  幼儿秩序认知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幼儿秩序认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发展速度不均衡。幼儿的秩序感知和秩序理解的发展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秩序感知从小班到中班阶段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中班到大班阶段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中班是幼儿秩序感知发展的转折点;秩序理解的发展呈匀速上升的发展趋势。

 

秩序感知是幼儿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对所观察到或所处环境中事物的秩序状态进行的判断。本研究发现,小班幼儿秩序感知具有笼统性,感知过程表现出无目的性,其表现在,小班幼儿观察图片的时间较短,关注到图片中的内容主要是图片中占面积较大的物品,这与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相吻合。以往研究表明,幼儿通常只能看到实物的大概轮廓和比较明显的、突出的部分,而看不到实物比较隐蔽的和细致的部分[3]。中班幼儿在看到图片后,出现了不安,或边观察边摇头,或边用手指划边自言自语的表现,可见,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伴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即中班幼儿秩序感知具有情绪性。而大班幼儿会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即刻进入观察和思考状态,细心观察图片的每一个角落,一旦发现物品有摆放混乱、无序时,幼儿除了表现出不解的表情,挠头的动作,还出现直接提高语调加以评论,由此可知,大班幼儿的秩序感知具有细致性。

 

秩序理解是幼儿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对所观察到或所处环境中事物秩序状态的理解,并以表情、言语等方式表现出来,同样依靠实物和已有经验。实验发现,小班幼儿对秩序的理解具有不稳定性,受情景和人物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小班幼儿处于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在摆弄图片的过程中思维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中班幼儿正在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已有经验的表象影响幼儿对秩序情景的理解,能够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做出合乎逻辑的理解,并能够表述所选结果的理由,其对秩序的理解合乎常理。而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对故事中所表达的秩序情节能够清晰而准确的做出选择并阐述其理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4.2  幼儿秩序感知和秩序理解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幼儿秩序感知和秩序理解相关显著。秩序感知是幼儿秩序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幼儿秩序认知发展的基础,幼儿较早的获得,发展的也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幼儿逐渐对秩序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内化。秩序感知是基础,它决定并制约着秩序理解的发展;秩序理解是动力因素,它促使秩序认知的巩固。二者共同构成秩序认知的统一整体。

 

    4.3  幼儿秩序认知的发展对未来成长的意义

秩序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对幼儿未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成为社会合法公民的重要品质,幼儿秩序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为我们遵循幼儿秩序感发展规律并进行良好的教育提供了基础。

 

    4.3.1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秩序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具体来说,秩序感是人格发展中意志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丽珠教授对我国3~12岁儿童人格结构与评估的研究表明,秩序性是儿童人格结构中意志特征的一个特质[4]。幼儿秩序感的发展先于自制力和坚持性的发展,而秩序感又是幼儿自制力和坚持性发展的体现,是幼儿自制力和坚持性的深化与发展。形成良好的秩序感,有利于幼儿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此外,幼儿期是秩序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秩序感和规则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认知中包括观点采择、心理理论、权威认知和规则认知。无论是权威认知还是规则认知,对幼儿加以引导的方式均为外在作用于幼儿,其直接影响到幼儿人格的形成。在顺应幼儿本身内在秩序感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4.3.2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品质

秩序是个体成长的基础,有了内在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有界限、承诺、规则、友善,关系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关系也将是和谐的。秩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中的秩序表现在规则中,儿童在一个群体中生活,都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秩序也是诚信的基础。在秩序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会形成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和契约意识……这样的儿童成人后,就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这个社会的人就会遵守秩序并创造秩序……这样,人和社会就都有了安全感,开始信任社会和他人,就有了尊严。长此以往,这种感觉就逐渐成了人的基本品质,人也就会变成一个诚信的人,社会也变成一个诚信的社会。而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对秩序随意破坏的现象,不遵守秩序带来的社会混乱,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会造成思维的混乱、感觉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心理的混乱,儿童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中,不得不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由于生存的机会不具备公平性,由于无规则和秩序,人的权利在无序中取决于其他……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适合这样社会的品质,如卑微、讨好、投机、钻营、权力欲、暴力。这种环境会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智能的平庸、人格的卑微、人生的乏味。规则是每个儿童得到均等发展机会的保证,是儿童全方位发展的保证,还是儿童建构智能、独立平等以及文明品质的保证。因此,秩序必须人人遵守。

 

    5.结论

1)幼儿秩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年龄差异显著。

2)幼儿秩序感知和秩序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幼儿秩序感知、秩序理解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4)幼儿秩序认知的发展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社会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4]杨丽珠.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峥峥.4-5岁儿童模式与排序能力发展的研究——城市与农村儿童的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姚平子等.幼儿观察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