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浅谈“实习场”对教师和幼儿发展的作用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09日
作者:王亚丽     来源:兰州石化公司幼教中心文化小区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方面经验。但多年来,幼儿园只过分强调集体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培养,强调上课而忽视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种“重教师教,轻幼儿主动学”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往往把本应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置于被动地位,幼儿的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给予幼儿自由表达和创造的机会,使其能在快乐中学习,并培养他们探索、学习的主动精神。

当前,在幼儿园课程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关注幼儿“实习场”活动。实习场是当代教与学的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思是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情境,让学习者在活动中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实习场的环境更适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实习场来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其核心特征是让幼儿动起来,实习场就是让幼儿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习场避免了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接受,给予学习者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习者走近生活,有机会通过发现、使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结合《纲要》精神及兰州地方特色美食—兰州牛肉拉面,我园发挥大班全体教师的力量,在幼教中心及我园教研组的引领下,创设了《好吃的兰州牛肉拉面》实习场。《好吃的兰州牛肉面》实习场活动给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机会。

一、教师自身专业的提升

1.了解实习场,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对“什么是实习场?”“实习场的理论基础”及“实习场的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对课题组实施老师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期间教师们仔细认真地阅读了《鸽子》和《甘蔗有多高?》等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也在一点点地转变。理解明白了实习场中的教师不仅仅是实习场的创造者、材料的提供者,更重要成为孩子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像孩子一样参与活动,与孩子分享经验,也要在必要的时候适时介入,做活动的助推者。

于是我们创设了有关“牛肉面馆”的模拟场景,在实习场活动中组织教师、家长、幼儿利用休息日一起去牛肉面馆参观、品尝。教师只需向幼儿交代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家长旁观,幼儿去探索实践,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在观察牛肉面馆的门面;有的在询问“牛肉是怎么煮出来的”、“牛肉面多少钱一碗?”“做牛肉面还需要酱油和鸡精呀!”、牛肉汤里放胡萝卜可以吗?”“叔叔,我要细的面,要香菜和蒜苗,不要辣椒。”、“牛肉面真好吃!和在幼儿园吃的不一样。”等等。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的兴趣和习惯,积累丰富的认识经验,。从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孩子们所需要的,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发展。这样,孩子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孩子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

    实习场面对的对象是幼儿,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的,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现状,是科学合理的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点。幼儿的发展现状是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体现,为此在活动中教师进行了实录。

附实录: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在哪里搭建我们的“牛肉面馆”?里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萱萱:“要有拉面、揉面、煮面、舀汤、还要有吃面的地方。”

蔡晟:“那要很大很大的地方。”

老师:“教室里面不行吗?”

小文:“不行,太小了。我们活动的时候就没有地方了。”

赵思远:“咱们班教师门口怎么样?地方大。”

于是,老师就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寻找适合搭建面馆的地方。孩子们又发现了一楼的大厅。

涵涵:“老师,我们在大厅开,这里地方更大。”

宇宇:“不行,这有很多人走来走去。”

一鸣:“不行,那我们就不能在玩海洋球了。”(大厅有海洋球池,孩子们时常在那里游戏活动)

浩浩:“外面怎么样?”

齐齐:“在外面开,下雨了我们怎么吃牛肉面?”

毛丫:“对呀,总不能打伞吃面吧。要在房子里面。”

孩子们继续找合适的地址。有孩子们建议去北楼看看。

蔡晟:“这里有一间空教室,我们能进去看看吗?”

老师带孩子进教室,他们开始有模有样的规划起来。

艺恒说:“老师,我觉得这间教室还可以。” 

小宁说:“这间教室很大,这里还有桌子和椅子。”

思思比划着说:“这里可以拉面,这里我们可以一起切菜。”

奇奇说:“这里有水池,可以洗菜。”

孩子们决定就在北一楼进行搭建牛肉面馆。

根据幼儿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进行客观的记录,以便为课题研究及文本的写作提供了依据。

3.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在实习场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期间,教师应随时把握活动的主线索,捕捉、挖掘活动中新的火花,并随时给幼儿提供建议,帮助幼儿解决困难。鼓励支持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地探索,主动学习。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知识经验的缺乏,还不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预定的目标。

附实录:

如在“分工”的活动中评选采取自愿报名、大家推选的方式。在推选收银员时,朱兵首先毛遂自荐,但是有孩子提出异议:“他数学不好,不会算账,不能开票。”“我不会弄错的,别人如果给我五块钱,我就找他一块钱。”朱兵听见有人反对自己有点失落,甚至眼泪旺旺的,积极为自己辩解道。教师有点担心朱兵,觉得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没想到有孩子说:“不会有错的,可以用计算器算。“对,我看见现在都用收银机,不用自己算钱。”“细心点就不会出错了。”大家都替朱兵说话。朱兵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教师,教师微笑着点点头,他才露出了笑容。最后大家也没有异议决定由朱兵担任收银员。

孩子们的竞争大多集中在操作人员的分工上,没有人注意到服务员的岗位。教师有点着急,考虑孩子们对工种会有偏见,于是提醒孩子们关注服务员工作的特点及重要性,建议大家考虑竞选。安俊峰是一个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特别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突出。在竞选舀汤师傅时没有中选,但他没有放弃,决心继续竞选其它工作。教师建议推选他当服务员,开始他并不是很愿意。这时,有孩子说“对,安俊峰嘴巴可会说了。”“让他介绍我们的牛肉面,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品尝。”“他擦桌子也特别干净。”得到赞美后,他很乐意的接受了服务员的工作。其它孩子也开始主动要求做服务员。

通过这一段实录我们可以看出在实习场活动中孩子们在遇到问题后教师只是有引导了孩子并没有过多的去参与孩子们当中,所有的问题是孩子们自己协商并达成一致的。所以说实习场避免了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接受,给予学习者参与和实践的机会,使学习者走近生活,有机会通过发现、使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此时,教师恰当、正确的语言、动作、表情对幼儿的行为起积极的作用。教师指导的隐含性,更能体现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到教师是伙伴,是助手,是参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维更活跃,探索更主动。

二、幼儿在各方法面都得到了发展

应用真实生活情境创办“牛肉面馆”实习场,将幼儿置于一个体验性的环境当中。这样的活动情境不仅使幼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更增强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幼儿把自己当做牛肉面馆的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与其中。在工作的同时,他们不但学习了牛肉面制作的复杂工序,培养了他们的不同技能,也明白了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是需要许多工作者共同劳动才做出的。同时,在牛肉面馆完成准备和购买材料、做服务员、收银等工作任务时,获得了不少经验,也锻炼了表达与交往的能力。

1.培养社会技能

在牛肉面馆的不同工作当中,幼儿掌握和培养了不同的活动技能。一方面,和面和拉面的幼儿熟悉了面粉和水的比例,掌握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和协调能力。在配菜的过程中,学习到选择性的收集材料方法,并从不同角度简单的尝试去进行分析和归类,培养了初步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使孩子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幼儿集体活动期间幼儿互相交流、磋商、协调,积极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了交往的机会。同时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意见发生分歧时,他们会试图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2.在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

牛肉面馆筹备及开业的过程当中,大多数工作都是由幼儿独立思考、讨论完成,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起引导作用。无论是搜集材料还是学习技能,都是幼儿不断在产生疑问、讨论想法和寻求方法的过程当中学会每一步。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及面馆师傅之间的交流。他们在采购和服务时学会大胆的与老师及其他成人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流利的表达。在采购配菜时,幼儿会很积极地说出,如“哪些是注意事项”,“如何看菜是否新鲜”,“要货比三家问好价钱”等等。搬桌椅及大的物品时,幼儿们之间都是通力合作。这些幼儿的切身经历,不但培养了他们合作和分享的良好意识,而且使他们的这种意识逐渐发展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3.增加兴趣,丰富经验

牛肉面馆这个实习场,作为幼儿熟悉的生活经历,往往能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容易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更加投入和专注,更愿意探索和体验,更容易获得相关经验。不管是是拉面和工具,还是制作方法都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作为一种动手操作活动,既有一定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创造空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幼儿相互合作,需要经常协商、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很多交往方面的经验。

4.体验成功快乐

幼儿在初期培训的过程中,即使获得很小的成功后,都会激发比平时更强烈的兴趣和努力。在开始学习使用工具和和面、拉面时,虽然有一些不顺利,但他们常常提出“我再来一次”,“我还要做”,强烈表现出再获得成功的愿望。例如在《好吃的牛肉拉面》的实习场中的“和面”活动中,活动刚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厨师和面团"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干面粉和成面团?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和面团的师傅是怎样往面粉里加水的?到底要放多少面粉多少水呢?引导孩子们讨论、尝试怎样将面粉变成面团呢?“我以前看奶奶包过饺子,她是在面粉里加水,面粉就会变成面团。”“噢,是吗?那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面粉加水能不能变成面团。”我和孩子们一起看看、摸摸干面粉,请孩子们说说干面粉是什么样的?可以做什么?怎样将面和成合适的面团?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先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孩子们自由分组尝试进行和面:有的负责加水,有的负责和面等,共同来完成自己小组的面团。孩子们很喜欢和面这个环节,他们有的搓、有的捏、有的揉,干得热火朝天的。在和面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说要再加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再加水,在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孩子们再次进行观察、探索。最后总结:和面时水不能加得太多,不然,面粉会变成面糊,但水也不能放得太少,否则面团会很硬,就会搓不动。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客观地评价自己制作的面团,有的说我和的太湿了,会沾手;有的说我和的太干了,容易碎,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只有水分加的刚刚好,这样才能和出适合拉面的面团。活动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兴高采烈地相互讲述着自己在和面时的感受,快乐是属于孩子们的,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教师对幼儿的积极评价和幼儿互相的积极评价,最终使幼儿自身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不是单单依靠外部的表扬和他人的支持。经过多次成功的体验,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由、独立探索,逐渐控制能力强,于是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在牛肉面馆店面设计的活动中,几乎所有的设计都是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一件件风格迥异的作品中蕴含着成功的喜悦。渐渐的幼儿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是由于自己的独立探索获得了成就,而不再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孩子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所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一来,不仅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实习场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生活体验性的教育场所。“实习场”在幼儿园课程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不仅是在生活活动中学习,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大量适合幼儿需要、能使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经验;还使教师的自身专业也得到了提高,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25

2.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罗嘉君.《学前课程研究》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年

4.虞永平  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