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随迁子女自卑心理的解读与疏导策略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9日
作者: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幼儿园 赵婕     来源:《学前教育》

        随迁子女是指跟随父母打工到处搬迁的孩子。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流动人口高达499万人,其中随迁子女已有40.36万人。我班现有幼儿38名,其中36名均为随迁子女。每天与这些孩子朝夕相处,逐渐发现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缺乏信心、性格孤僻等。

如何帮助这些孩子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机制,是我探索研究的目标。进行教育干预前,我首先要了解这些孩子,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

 

随迁幼儿基本情况了解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随迁幼儿及其家庭的情况,我采取了家长问卷调查与幼儿访谈的研究方法,并将问卷及访谈结果相结合加以分析。调查研究的结果如下。

1. 父母忙于生计,与孩子疏于沟通。

通过调查发现,我班幼儿父母多是小商贩,有卖鱼、卖菜、卖水果的,也有送水工、环卫工、钟点工,还有仓管、保安、营业员等等。有些父母为了做生意,经常要忙到晚上八九点;有些父母则因打工地点偏远住在单位,与孩子分居两处。78%的父母表示每天下班后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少于半小时,35%的父母表示即便双休日也没有时间陪幼儿,50%的父母认为工作已经影响到了自己与孩子的沟通,71%的父母认为与孩子缺乏交流与沟通。这一连串的数据都显示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较为疏远,彼此缺乏沟通与互动。

2. 生活环境较为艰苦,教育多为放任随性。

由于背井离乡来上海打拼,随迁子女的生活环境也较为艰苦。97%的家庭均为租房居住,其中68%的家庭为一居室,还有3个家庭与他人合租。他们没有崭新的家具,没有漂亮的衣物,生活条件非常窘迫。家长们无一受过高等教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多为放任随性的态度,对幼儿缺乏关注和引导。60%的父母会在幼儿犯错时采取严厉批评、打骂的方式。有些父母则感觉管不住,干脆不了了之,导致这些随迁子女长期处于自由散漫的生活状态,缺失父母必要的关爱与督促,个人卫生、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也普遍较差。

3. 孩子对生活现状不满,有自卑心理。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会在无意间流露出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我家破破烂烂的。”“我家买不起洗衣机。”“我爸爸妈妈整天忙着打工,没空陪我。”还有的孩子因为不愿意让人知道父母的职业,从不和同伴或老师谈论父母,即便老师追问,也只是低下头沉默不语。由此可见其内心的自卑。

生活环境的落差,亲子关系的疏离,包括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态度,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认同感。

 

对一个幼儿自卑心理的深入了解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选择了一个表现最明显的孩子——苗苗,进行追踪观察,试图寻找自卑的深层原因和干预的突破口。

苗苗的父母都是菜场卖鱼的,天天起早贪黑,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久而久之,苗苗似乎习惯了没有父母陪、没有父母管的生活。刚接手大班时,苗苗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个调皮倔强、攻击性很强的孩子。自由活动时,他总是喜欢推搡同伴,故意绊倒经过的人,还喜欢用手指甲抠人,时不时就会有幼儿向我投诉。因此,班里的幼儿都不太喜欢和他一起玩,甚至有些排斥他。上课时,苗苗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举手发言,回答总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尤其当他回答错误时,会非常紧张地观察老师及周围同伴的反应,生怕被人耻笑。每次需要爸爸妈妈协助幼儿完成一些小任务而苗苗没有完成时,他也总是露出一副极其僵硬而尴尬的表情,嘴角抽搐着挤出一句:“爸爸妈妈没空……”并逐渐对完成任务、受到表扬的幼儿产生了敌对心理。这种自卑报复的心态慢慢蔓延到一日生活中,苗苗受不了同伴比他优秀,会故意破坏其他孩子的优秀作品。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会更加逆反,不愿改正。而当老师表扬他的时候,他又异常兴奋,充满干劲,但持久性不长。

通过重点观察与多方了解,我对苗苗的自卑心理作出了初步分析。

首先,从家庭角度看,苗苗主要由爸爸妈妈照料,但由于夫妻两人都经营水产生意,经常需要凌晨起床批发水产,白天买卖,晚上清理工具用品,一天时间都花在生计上,完全没有时间顾及苗苗。同时,苗苗的爸爸生性豪爽,却缺乏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耐心与技巧,常常放任孩子在外自由玩耍。当苗苗做出危险行为时不加以纠正,而当他犯错闯祸时又加以打骂,形成了负面榜样,使得孩子养成了自暴自弃、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苗苗的妈妈更是缺乏对孩子的基本关怀,苗苗的毛衣脱线了,肩膀处破了个大洞,一个冬天过去也不见缝补;苗苗的被子拉链坏了,叮嘱苗苗回去让妈妈帮忙更换,第二天拿回幼儿园仍旧是老样子,被芯散在外面。可见,苗苗在家中没有受到父母足够的关心与呵护。久而久之,这种被忽视的冷漠态度逐渐影响到苗苗的个性,他变得叛逆,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并出现了多种攻击性行为。

其次,从个人角度来看,由于苗苗的性格孤僻,又伴有攻击性行为,使得班级幼儿对他产生了排斥心理,因此常常受到冷遇和嘲弄。这样一方面使得苗苗更加封闭自我,一方面对同伴、尤其是受到老师表扬重视的幼儿更加敌对。长此以往,苗苗逐渐成为了父母眼中“顽劣”的孩子、老师眼中“调皮”的孩子、同伴眼中“捣蛋”的孩子。而苗苗则以此给自己下定义,过分夸大自身缺点,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自暴自弃,自怨自艾,产生了自卑心理,并陷入越自卑越叛逆越受排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一个自卑幼儿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干预

 

针对苗苗的情况,我认为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受到家人和同伴足够的重视与肯定,同时也缺乏对父母、同伴的正确认识与交往策略。虽然苗苗的父母确实存在教养问题,但如果尝试让苗苗去理解父母为生计奔波忙碌而致使他们在生活上忽略了自己,是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苗苗淡化自己被冷漠的情感体验,改善亲子关系呢?而且,从苗苗受到老师表扬后的反应可看出,苗苗的内心其实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赏,那么通过同伴的认可、老师的鼓励又是否可以帮助苗苗重拾信心,改变孤僻冷漠的个性呢?出于以上思考,我从家庭、游戏、同伴三方面对苗苗进行了干预和疏导。

1.通过家园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最需要的是关爱。

许多家长进城务工都是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家长应该从教育观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认识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

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一旦有了亲情的慰藉,其自卑心理就会慢慢得以改善。因此,我特意请来苗苗的爸爸妈妈,详细分析了苗苗在园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并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孩子生理心理正处于一个成长期,家庭教育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应改变打骂的粗暴方式,注意耐心友善地对待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宽容,多与老师联系;另一方面,在家里多给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些家庭决策也让他发表一下意见,有些事让他参与,例如安排接待客人、陪客人聊天等。

2.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工作与付出。

角色游戏是对现实生活最直观的反映,通过角色游戏的各个主题,我们可以自然融入幼儿父母的社会身份和工作性质,帮助幼儿客观了解父母的工作,体会父母的辛苦付出。

根据苗苗的特殊情况,我决定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鱼摊”这一游戏主题。孩子们对班中新开设的“鱼摊”都充满了兴趣,积极地准备材料、布置环境。在活动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体验“鱼摊”的工作,从考虑摆摊需要准备些什么,到思考为什么要天不亮就起床准备,逐步扩展到体验一整天摆摊、忙碌的艰辛,同时感悟为他人服务、靠自己能力挣钱的快乐。

苗苗一改过去游离在外的状态,也开始喜欢上了在“鱼摊”“上班”。他会有模有样地模仿爸爸杀鱼卖鱼的样子,还为顾客介绍各类鱼的品种。苗苗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令大家都刮目相看,孩子们开始发现苗苗也很能干,什么都懂。苗苗也由此获得了信心与快乐,并对父母的工作有了重新的认识。

3.及时给孩子正面肯定,提高自信心。

教师的一句赞赏,一个鼓励性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产生巨大的效应。多对幼儿进行积极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表扬他们的优点,能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认识,从而树立自信,走向自强。因此,我努力捕捉苗苗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他自尊、自信的火种,帮助他鼓起进步的勇气。当他在活动中答错问题时,我会想方设法引导,哪怕只有一分正确,我也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和帮助,引导他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他树立“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信念。渐渐地,苗苗开始愿意主动举手发言了,声音也响亮起来。他在同伴们心目中的形象也随之改变,大家纷纷发现了他的优点:画画好、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乐于助人……通过同伴群体的认可,苗苗逐渐感受到大家对他的肯定与期望,对自己的能力与潜力又充满了信心。

4.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强化自我约束能力。

我让苗苗担任安全管理员,提醒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避免危险动作。以往,苗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在教室内追逐奔跑、推搡打闹总少不了他。但成为安全管理员后,他不仅自己克制住了各种不宜行为,还会小心提醒那些在教室里奔跑、不遵守规则的幼儿。原本推人、抓人等攻击性行为也日益减少,到了学期后半部分,再也没有同伴来告状了。

5.通过谈话活动,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自卑的孩子往往失败感特别重。所以,在尽力营造家庭与班级良好氛围的同时,我还会利用谈话时间给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养方面有一定差距是不足为奇的。我还通过名人成长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要扬长避短,不要总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与别人的优点相比,也不要过分看轻自己,没有尝试就打退堂鼓。应该坦然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原因,树立正确的成败观,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再接再厉就能取得成功。

6.从细节入手,切实引导父母的教养行为。

在与苗苗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我关注到他们受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始终无法做到细心、耐心地与孩子交流,从生活小事帮助苗苗建立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我便细化每周要求,通过小纸条、放学时的交接环节督促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任务,引导他们及时关注家园之窗以了解孩子近期在园参与的各项活动。同时加强规范苗苗离园后的作息安排,与苗苗共同制定寒假作息表,帮助父母了解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时间,以改变之前“散养在外,无人管教”的状态。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苗苗发生了显著变化:他的攻击性行为大大减少了,性格也较之前开朗一些,会主动寻找同伴一起玩耍。当与同伴发生争执时,不再只是粗暴地用武力(推搡或抠人)来解决,会用语言去争取、说服或向老师求助;上课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虽然在答错时仍会出现尴尬表情,但现在的苗苗愿意接受他人意见,尝试改变自己的错误方法,寻找或模仿正确的方法,在集体面前会有点羞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迈出了敞开心扉关键性的一步。

 

利用角色游戏努力关照所有孩子

 

苗苗只是我班存在自卑心理幼儿的一个代表,还有许多幼儿会因为认为父母的职业不体面、生活条件太差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了苗苗的成功案例,我开始着手利用角色扮演这一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活动来缓解幼儿的自卑心理,带给幼儿更多的正面体验。

1.在角色游戏中增添现实主题。

在角色游戏推出“鱼摊”这一游戏主题后,我班又陆续出现了“小菜场”、“水果摊”等游戏主题,旨在通过创设特定的角色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生活,自发、主动地发现生活的美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不是物质条件。而且引导幼儿逐渐理解物质条件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帮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亲身感受父母的职业,知道父母各自有着不同的职业,各行各业的人组合在一起,才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一个人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值得所有人尊重。

2.在角色游戏中创设真实环境。

原本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布置多由教师主导,即便幼儿参与,也只是停留在共同收集材料上。而此次研究推广中,我们不仅让幼儿及家长参与到家具、电器的制作中,还让幼儿自由规划、摆放家具陈设,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来进行布局。更大程度地将游戏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在游戏过程中更真实地体验生活场景。

由此,我们班的娃娃家陆续出现了极富园本特色的物品,例如:“家电下乡”的冰箱、插着两根天线的电视机、老式微波炉、簸箕和笤帚等。娃娃家的房间不再是一室一厅或两室一厅,而是将厨房、餐桌、睡床、衣柜等都挤在了一间屋里。这些都是孩子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游戏环境创设再现真实生活场景,在游戏交往互动中引导幼儿感受家庭的温馨与欢乐,从而调整幼儿的心态,渗透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角色游戏的调整和展开,孩子们逐渐淡化了自卑的心理,他们开始发现房子小不用打扫得很吃力,家里地方挤却总是显得很热闹,不一定要家具昂贵、装修豪华才快乐,关键要能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孩子们再也不会谈到爸爸妈妈的工作就垂头丧气了,他们会很骄傲地抬着头大声告诉大家:“这个菜我爸爸也卖的,他还带回来烧给我吃呢,很好吃的!”“很多人都要找我爸爸送水,他可忙了!”看见孩子们的变化,我们内心着实深感欣慰。

不仅如此,我班还建立了“人人争做小干部”的管理模式。由幼儿竞选干部,分管各个职责,每周还会评选“最佳小干部”等荣誉称号。这个方法得到了孩子们的踊跃支持,原本自卑胆怯的孩子心中那颗要求上进的火苗被逐渐点燃。在担任小干部的期间,他们又深刻体会到了同伴交往中被关注、被重视、被尊重的快乐,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每月,我们都会选择一个主题竞赛,或是体育运动类的,或是语言表达类的,或是知识技能类的,这样既符合大班幼儿敢于竞争、乐于竞争的年龄特点,也很好地给予幼儿在各项竞赛中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机会,发现自己最为独特而擅长的一面。

消除幼儿自卑心理、培养幼儿自信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教育强化。尤其是那些依然存在心理障碍的幼儿,我们对他们更要耐心细致地教育,使他们在长期教育影响中慢慢扭转已有的思维定势,一点一滴地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