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寻找回来安全的世界——一例运用沙盘游戏治疗不安全依恋幼儿的个案研究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3日
作者:王雅茜     来源:浙江省衢州市新华幼儿园

        引    言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自身工作压力的增加等因素的变化,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治疗,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早期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进行早干预早治疗,以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儿童依恋是儿童社会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儿童社会认知的早期表现为母婴依恋,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如今很多母亲在孩子未断奶之前,就回到工作岗位上,从而使孩子无法与其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三种形式。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与后来提出的混乱型依恋一起被称为不安全依恋。依恋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其它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儿童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安全依恋型的幼儿在未来探索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和独立性,这使他们能更多地积累社会性经验,更快地发展应付环境、解决问题的社会性策略和技能,更好地发展社会适应性行为。一些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依恋者在以后生活中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有好奇心、更有能力。

容格说:“通过赋予模糊内容一种可见的形式来澄清它,这种方式常常是必须的,通常双手了解如何解决一个被思维缠绕而解不开的谜题。”沙盘游戏就是这样的一种让模糊心理可见的形式。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为基础,由朵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利用象征性游戏形式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是一种目前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心理治疗技术,它已经被证明对降低儿童的焦虑、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良好的效果。而且沙盘游戏符合儿童喜欢游戏的特点,能够帮助儿童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治愈的意义,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心理教育、治疗的技术。

笔者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重视儿童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沙盘游戏治疗能帮助这类儿童在困难的时候度过难关,并为他们以后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个案基本情况

奇奇,男孩,,幼儿园大班。父亲描述个案:出生至6个月由父母与奶奶共同抚养。6个月后主要由母亲抚养,在个案成长过程中,母亲迷恋网络,平时对个案的关注缺少,忽略与个案的互动与交流。经常让个案一个人坐在地上玩几个小时,甚至半天,孩子常常表现为安静的一个人玩。晚上父亲回家会与个案互动,一般一周一至二次,一直很依赖爸爸。目前父母离异,与父亲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家中,奇奇情绪波动明显,脾气比较大,很容易就生气、发怒,较少和家人交谈,喜欢一个人玩和自言自语。班级教师描述个案: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常沉迷在自己想象的情景中低声地自言自语,并伴以摆弄自己的手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活动室随意走动,用手掌做飞行状等动作,走路不稳容易摔跤;不愿意午睡,老师要求午睡会大喊大叫;喜欢独自一人玩耍或发呆,很少主动与老师、小朋友交谈或游戏,老师与小朋友主动与他交谈不愿意搭理,会用眼睛直视对方,一般以摇头和点头表示,偶尔的回应是单音字或者词语,没有完整的句子出现。初次接触个案时,笔者发现个案很害怕陌生人,见了陌生人就表现出很紧张的样子,没有语言交流,动作很拘谨,对父亲非常依恋。

对个案初次进行沙盘游戏治疗的时间是大班上学期,一共进行沙盘游戏治疗八次。

二、心理诊断评估

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测试得分-0.029为不安全依恋。结合从家长和班级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该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符合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测试的结果,该幼儿依恋关系为不安全依恋。

三、沙盘游戏心理干预方法

根据咨询进程及咨询过程中该幼儿心理的发展变化,将咨询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呈现阶段、转变阶段、结束阶段。

第一阶段(第1、2、次)为问题呈现阶段

(一)问题呈现阶段

从个案家长和老师那里掌握了基本的背景资料后,在准备期所建立的关系基础上,便开始了每两周一次,每次约五十分钟的沙盘游戏治疗。

在沙盘游戏治疗及分析的过程中,初始沙盘(来访者完成的第一个沙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卡尔夫在构建沙盘游戏治疗体系的早期,便注重初始沙盘的意义和作用。她认为通过初始沙盘能够反映出儿童所带来的问题的一些线索,能够提供治疗的方向以及治愈的可能等重要信息,能够启发沙盘游戏治疗师的工作,能够促进整个沙盘游戏过程的发展。

个案的初始沙盘   图一                                 

 图二

沙盘过程描述:  

考虑奇奇对辅导者的陌生以及对父亲的依恋,因此,初始沙盘奇奇由爸爸陪在沙盘游戏室完成。本次游戏奇奇基本处于紧张状态,中途用眼睛飞快了瞄了辅导者四次,没有任何与辅导者的对话。结束后询问:“奇奇喜欢这个游戏吗?”他点点头,“下次还来吗?”又点点头。

奇奇看看爸爸又看看辅导者,来到了沙盘前,先用一只手抓起沙子,又放开,再抓起在放开,如此反复6、7次。之后,小心慢慢地走到沙具架,看着沙具过了很久,选了一个骑牛的老人,拿着玩具看了治疗师一眼,辅导者对他点了点头,他把玩具重重地放在沙箱的边沿上。(界限模糊,创伤主题)

过了会儿,拿起玩具放在沙箱右下侧,用力的推着玩具从右到左来回数次,露出一线蓝色的底。这其中看了爸爸和治疗师各三次,爸爸没有做声,辅导者对他微笑着点头。(能量,治愈主题)

他把老人放倒在沙箱中,(倒置,创伤主题)用沙子掩埋起来,并用力的拍沙子,再挖起玩具,如此反复七次,有时会抬起眼看看辅导者,也时时关注着爸爸的动向。老人是智慧与救助,是能量的象征,掩埋老人可能是压抑内心的某种能量。(隐藏,创伤主题)

这时,他顺手放下玩具,左手在沙箱下部沙中重复画圈,又用右手在沙箱右下方画出大些的三角形,重复四次。在沙游进行到14分钟时,奇奇把自己的左手臂放入沙中,右手用沙子撒沙掩埋,直至小手臂和手完全被沙子盖住不见,再慢慢地把手臂从沙中抬起,抖落手臂上的沙子。接着,又拿起玩具倒放在沙箱的中间位置继续掩埋与挖起。(隐藏,创伤主题)

然后,把玩具放在右下侧沙箱的边沿上,一会儿把玩具摆在沙箱外移动起来。((界限模糊,创伤主题)奇奇此时显得比刚开始投入而专注起来,回头去看看沙具架,辅导者马上表示:“你喜欢什么玩具就拿什么玩具,想怎么摆就怎么摆。”他回头看辅导者一眼,继续掩埋与挖起老人。(隐藏,创伤主题)在掩埋老人时,到旁边推了更多的沙子在掩埋老人处堆成了山型,露出沙箱底部更多的蓝色。蓝色的水象征着能量的出现,可能是奇奇将来治愈的点。(能量,治愈主题)

总的来说,共有7个创伤主题和2个治愈主题,而且治愈主题出现在创伤主题后面,表明个案内心被压抑的不良情绪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了释放,正性能量得到了补充。

表3:    初始沙盘沙具使用情况

植物

动物

人物

建筑

交通工具

生活用品

自然

武器

宗教

其他

总数

种类

  0

0

1

0

0

0

0

0

0

0

1

1

(制作时间:51分钟)总共只使用了1个沙具,数量非常少,种类也单一,摆放比较随意,人物卧倒、反过来放在沙中。说明奇奇的内心世界是混乱、无序的,反映出奇奇内心的焦虑、不安。被丢弃、反复掩埋、挖掘的骑牛老人揭露了个案的创伤经历。整个沙盘显得那么的空洞,让辅导者感觉到奇奇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一个沙具的沙盘表现出了个案人际关系链接的严重缺失。

Charles T.Stewartr认为“出现和消失”的游戏例如躲猫猫和捉迷藏出现在第一阶段即七至十个月到两岁。然而,有些时候较大的儿童由于受到儿童期创伤或忽视,使得她们在和母亲分离及建立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信任感发展受到阻碍,导致她们在心理上的功能表现的像处在这个阶段。该个案把沙具掩埋后挖出这样反复的行为,正是表现出心理上处于七至十个月到两岁这个阶段。

整个沙盘反映了个案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内心深处的困难。在这些受伤主题的背后,揭露了由于早期被母亲忽视而导致的创伤性体验。玩具放在沙箱的边缘多次,对奇奇是否具有特殊的意义?玩具在沙箱外地移动,可能是奇奇没有明确的界限感,整个游戏室都是他的游戏空间,这也解释了奇奇为什么会在老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会经常地离开自己的位置随意的走动。

第二阶段(第3、4、5、6次)为能量转化阶段

沙盘在呈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受伤的主题,但同时也会包含着潜在的治愈线索。转化是受伤与治愈之间的联系,因而,“混乱”中包含的“联系”,“空洞”中包含的“线索”,“满溢”中包含的“能量”,都可能预示着沙盘意象的变化,以及治疗过程的转化。归之于治愈主题中的一些内容,比如“诞生”、“变化”和“整合”等,也都包含着转化的意义,既能表现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转机,也能表现作为沙盘游戏治疗目的的转化。

第四次沙盘     

           图三                                图四

    这次奇奇很快的进入到沙盘游戏室,辅导者和他问好他边回应边走向沙具架,迫不及待的开始游戏起来。

他很快的拿了神话人物寿星,放倒在沙盘中,(倒置,创伤主题)又拿了钓鱼老人和公职人员面对着放,把寿星也直立放置,接着用双手快速抓沙子掩埋三个人物。(隐藏,创伤主题)

左手在沙子上画圈,露出一块蓝色底板。(能量,治愈主题)接着拿起公职人出现第一次主动与辅导者的对话:“他看书。”

又拿了宗教人物和牧羊人放置在之前的人一起,人物良好对话,(灵性,治愈主题;对话,治愈主题)之后奇奇拿来公共汽车,并在沙盘中大划圈地开动起来。(旅程,治愈主题)然后又连续拿了两个人物放置在其他人物一起。

他踮着脚尖看沙具架的最上一排,辅导者觉察及时拿来小椅子给他垫脚,帮助奇奇拿到房子,房子象征着个案的家,出现房子有可供居住的牢固房屋,获得安全感。(其他,治愈主题)

他突然发现了鸡窝,想拿又害怕的缩回手边看着辅导者说:“公鸡呢,你摸摸,怕的,哎、哎、哎怕的。”辅导者来到他的身边,伸出手去摸母鸡身上的毛说:“我摸着,你也来摸摸。”奇奇伸出手指去碰触了下,马上又缩回手,再又摸了一次反复数次之后,用手指尖拎着丢入沙盘中,边拿起鸡窝里的两个鸡蛋喂母鸡边说:“公鸡喂,给公鸡吃的。”(分裂,创伤主题)然后再又拿了两个鸡窝与一个鸟窝,鸡窝里有小鸡和鸡蛋。(诞生,治愈主题)

这时,他又被鸟给吸引了,拿着鸟飞翔状态来到沙箱中,接着又拿了一只绿色的鸟和鸟笼。同时,把鸟塞在鸟笼的下面,并用力的按在沙子中。龙放在鸡窝与鸟窝之间,就像是妈妈与孩子的守护者。之后摆了一个浴缸在左上角,并在浴缸中放入了一个婴儿,婴儿的周围没有照顾者,似乎表现出了他内心被忽略的伤害。(限制,创伤主题)

紧接着,他用工程车挖沙,又拿来两艘船放在沙子上。还拿了另一辆工程车,并排在一起。之后,奇奇拿了驴、大象、乌龟、蛇等沙具放入沙盘中,驴与乌龟被倒放在沙盘中。(倒置,创伤主题)

    最后,放完动物拿了树木摆在左边的鸡窝、鸟窝和倒置的人物中间,把它们隔离开。树木的出现是能量的象征,把鸡窝、鸟窝与对峙的人物隔离开,紧张的气氛减弱了,内心的冲突得到释放,恢复平静。(能量,治愈主题;缓和,治愈主题)

   本次沙盘共有5个创伤主题,7个治愈主题,治愈主题明显比之间沙盘多,并且出现在创伤主题的后面,说明个案的内心正面能量已经变的越来越强大。但是负面能量仍然存在。

表4:     第四次沙具使用情况

植物

动物

人物

建筑

交通工具

生活用品

自然

武器

宗教

其他

总数

种类

  9

12

6

1

5

2

0

0

1

0

34

7

(制作时间50分钟)本次用了30个沙具,共7个种类,本次的沙具种类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象征能量的沙具,如:树木、草坪、鲜花。象征旅程的汽车、船只、马车。本次沙盘中首次出现了动物,有12个之多,动物出现符合了大班幼儿沙盘的特征,说明个案在内心已经有所成长。沙盘看似比较混乱,但是沙具的摆放是按沙具的现实种类分类,说明奇奇的内心开始出现局部内在秩序感。整个沙盘呈现了生机、活力与运动。

本次游戏过程中,奇奇的自言自语明显多了起来,而且会和辅导者进行对话,会寻求辅导者的帮助,与辅导者的关系互动更加的密切、良好,已经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在沙盘中人物之间有关联,沙盘明显出现了转化的线索与痕迹。

第三阶段(第7、8次)为治愈阶段

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主题及其表现,往往反映着来访者内在的积极变化。比如,聚集的能量、开始的旅程、生长的树木、沟通的桥梁等,都是治愈主题的表现。而且,我们提出的“转化的主题”和“治愈的主题”其实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转化可以是受伤与治愈之间的联系,治愈的主题中也可以包含转化的内涵。总之治愈主题中的一些内容,比如,“诞生”、“变化”和“整合”等也都包含了转化的意义,既能表现沙盘游戏过程中的变化与转机,也能表现作为沙盘游戏治疗目的的转化。

  第八次沙盘

          

                 图五                                   图六

奇奇走进沙盘室一看到辅导者就开心的笑,忙不迭地想去拿沙具。本次游戏中互动关系很好,常常有目光的接触,时有言语的沟通。

首先,他在左边放置了一个加油站,他说:“给汽车加油的。”(能量,治愈主题)随后,拿了两个人头马,在沙盘中画圈奔跑起来,一会儿他说:“休息下。”放下人头马。接着拿把茶壶和茶杯有序排列好,在茶壶里装满沙子,再倒入茶杯中并看着辅导者说:“茶。”辅导者问:“茶给谁喝呀?”他指指人头马说:“给他喝。”(培育,治愈主题)

接着,他在右下角摆上了煤气灶、锅铲,在锅里装上了满满的沙子,又选了6个蔬菜放在碟子里,拿了一棵青菜用刀一遍又一遍小心翼翼的切起来。然后,他把锅里的沙子倒掉,把蔬菜放入锅里用锅铲炒菜,过会儿把菜装在菜碟里,开心的说:“吃饭了。”(培育,治愈主题)

随后,他把右手埋进沙子里,左手抓一把沙子慢慢地淋在露在外面的手上,再用手轻轻地按压着右手,咨询师问他感觉怎么样,他笑着回答说凉凉的。从他的表情看,那一定很舒服。(其他,治愈主题)

过了会儿,他用两辆汽车在沙盘的上部速度很快地来回开动,(旅程,治愈主题)接着又拿来一辆工程车在沙盘的中间挖起了沙子,露出了蓝色的湖。(能量,治愈主题)

最后,他在沙盘的正上方摆上了两棵树,沙盘富有生机与生命力。(能量,治愈主题)又在树下放了一个乌龟和一个青蛙。(灵性,治愈主题)

    本次沙盘共7个治愈主题,没有出现创伤主题,干预出现质的飞跃,表明沙盘的自愈效果越来越明显。

表5:第八次沙具使用情况

植物

动物

人物

建筑

交通工具

生活用品

自然

武器

宗教

其他

总数

种类

  2

11

2

1

3

33

0

0

0

0

52

6

(本次用时43分钟)总共使用了52个沙具,平均每分钟1.2个,数量比较多,种类比较丰富,占了全部10种中的6种,其中最多的是生活用品和动物。根据张日昇,寇延:幼儿箱庭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个案沙具使用符合大班幼儿沙盘沙具使用的特征。

四、研究的成效

    1.沙盘主题变化

沙盘游戏强调在无意识水平的工作,主要通过象征性的语言来达到表现和沟通的目的。沙盘主题是对沙盘游戏所表现的象征性意义的总结,沙盘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构成一些基本的主题。米契尔归纳了两大基本主题:治愈主题和创伤主题。创伤主题包括混乱、空洞、分裂、限制、忽视、隐藏、威胁、受伤等,治愈主题则包括联结、旅程、深入、新生、趋中、灵性等。在沙盘治疗进程中,沙盘的主题会出现一些变化,治愈的主题会逐渐增多,创伤的主题会逐渐减少。

 

 

                       图七     沙盘游戏作品主题变化

    

    2.沙盘游戏干预前后的对比

     内容

 

沙盘游戏干预前

沙盘游戏干预后

沃特斯一迪因儿

童依恋行为分类

卡片测试得分

 

 

–0.029不安全依恋

 

0.351安全依恋

 

 

 

家长评价

 

情况

 

 

 

依恋

 

关系

 

 

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向父母撒娇、特别地依赖爸爸,看见陌生人害怕。从妈妈家回来情绪波动特别厉害,更容易发脾气。在家也很少和家人交谈,喜欢一个人玩,喜欢自言自语,爸爸不在家比较喜欢和姑姑在一起,双休日有时一个人能够玩半天的玩具,也不吵不闹,不喜欢到户外活动。有时脾气急躁,在家容易发脾气。家人担心有自闭症。

爸爸离开不会变得躁动、紧张和不安。妈妈家回来情绪明显的好转,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了。

和家人的交流多起来,能和客人打招呼,客人离开时,能在提醒下与客人告别。在自家小区里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

 

 

 

教师评价

 

情况

 

 

 

依恋

 

关系

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常沉迷在自己想象的情景中低声地自言自语,喜欢独自一人玩耍或发呆,很少主动与老师、小朋友交谈或游戏,老师与小朋友主动与他交谈不愿意搭理,常以怪兽自居,用手去推,打或者抓其他小朋友。刚入园时,哭闹非常的厉害。只要是爸爸送他上幼儿园,他就会哭闹不止。

愿意参加到集体的活动中来,与同伴交流多起来了。还交了一个好朋友,在自由活动时间会经常和他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同伴之间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入园后能够愉快和爸爸道别。愿意和老师谈论起自己的妈妈,会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想念。

 

五、个案研究的结论

1.沙盘主题从“创伤”到“治愈”变化显著。

2.沙盘游戏治疗能有效的改善不安全依恋幼儿的依恋关系。

其效果的产生可能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个案与辅导者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母子一体性”,给个案提供一个保护性空间。辅导者的无条件地接纳与包容为行为问题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受保护的氛围。从进入沙盘游戏室的那一刻起,辅导者的全部注意力就会投放到个案身上。辅导者像母亲般包容个案的一切,使他们尽量达成内心的想法,陪伴其制作沙盘的整个过程。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幼儿被忽视、否定、压抑的情绪、灵性能够得到自由地表达,自性的自我治愈里得到激活,从而引导幼儿心灵走向整体性。 

其次,沙盘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治愈和自我成长的环境。正如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我治愈创伤的力量,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也有自我治愈创伤的力量。但这一治愈力有时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机能。沙盘游戏为个案提供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辅导者包容、接纳和关注下,个案的自我治愈能力能够得以发挥。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使用沙盘、沙和玩具,可以将自己的心象充分表现出来。这些心象属于意识和无意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相互交错的领域。这些内心不断表现、整合的过程促进了幼儿心理发展和成长,自性强大的自我治愈力得到发挥,其内心被压抑、郁结、隐藏的心理能够得到释放。

最后,沙盘游戏疗法蕴含的游戏性。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创造沙盘时,个案得以自由而自然地表达自己,获得较好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使其感受到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力量, 进而促进其人格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魏明丽:对不安全依恋幼儿的箱庭疗法【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徐光兴:儿童游戏疗法心理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吴放,邹汉: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18一24

5.龙路英: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箱庭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张日昇,寇延:幼儿箱庭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D】,心理科学,2005,28(4):788一791

7.茹思•安曼著,申荷永主编: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