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玩伴”学着做,“游戏”一起玩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24日
作者:周文君     来源: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

儿童游戏有很多种,我们所定义的儿童游戏则是多半出现在幼儿园生活中的“幼儿自主性游戏“,查阅了大量对于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定义,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想象、创造性地扮演个人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这样的游戏不但能够在再现、体验社会生活上满足幼儿的需要,更能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它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社会交往过程中——玩伴很重要

说到“社会交往”这个看似笼统的字眼,不管是在成人世界中或是儿童游戏中,都离不开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在成人世界中,那个“其他人”指的是他们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而在儿童游戏中,这个“其他人”就是那些和孩子们共同游戏的“玩伴“。

作为日日陪伴在她们身边的教师,如果我问,在孩子的游戏中,教师该怎么做呢?相信很多老师的脑海中会马上跳出:教师应该做儿童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等等类似的专业术语。的确,在孩子的游戏中,教师并不是一个局外人,教师往往会带着自己所设定的游戏计划以发展幼儿交往能力为目的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可是要做孩子们游戏的玩伴,那么你和孩子共同游戏了吗?孩子们把你当做她们的玩伴了吗?作为一个刚刚工作不满三年的新教师,我也曾努力地观察过、记录过甚至自以为和孩子们共同游戏过……我也一直以为,我成为了“孩子们游戏的玩伴”。

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成为了一种习惯,也和往常一样,每次游戏结束后,我都会和孩子们共同分享交流当天的游戏情况,那天,我问孩子们今天你是谁?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今天我是厨师,今天我是医生、今天我是公园里买票的……我继续问:“你觉得你适合做谁?为什么?”孩子们真的很投入,伊伊说:“我觉得我适合做厨师,因为我喜欢用橡皮泥做很多菜。”沈明义说:“我比较适合在长风公园做卖票的,因为我认识票子上面的字,能够分清楚成人票和儿童票。”豆豆立马反驳:“我觉得我比沈明义更适合做卖票的,因为我能把票卖出去,她今天一张也没有卖出去。”孩子讨论得不亦乐乎,我问:“那么,你们觉得我适合做谁?”不问还好,一问把孩子们问傻了,几秒的沉默过后,石幸橙举手说:“我觉得你适合做管我们的人。”这个让我哭笑不得的回答使我这个自以为被孩子们当做玩伴的老师有了极大的挫败感。我适合做管她们的人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在生活中亦或是在游戏中我仍然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存在着的。原来,我从来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世界中。

——走近孩子们的游戏世界,学做孩子们的“玩伴” 

在那之后,我试着退出孩子们的游戏,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观看着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游戏。

小医院在环境、材料改进之后总是特别热闹,每天都有不同的孩子进去做医生做护士,而且还忙得不亦乐乎,医院不就是打针、吊水、配药这点事儿嘛,怎么孩子们会玩儿得兴致那么高涨呢?我还真有点儿兴趣。连着观察医院两天,我似乎感觉我打开了孩子游戏世界的大门。

第一天,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其实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先商量好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再开始游戏!相反,她们一进到医院有的带起了眼镜穿起了白大褂就坐到了桌前似乎就在宣告大家今天我是医生。那天那个医生是阿德!然而其他的孩子有谈佳霖、金凡雯则像商量好了一样做起了护士,装备、服饰都准备好了,可是没有病人,这个一点儿都不好玩,不过很快就体现了金凡雯女孩子强势的一面,只见她走过去对阿德说:“今天你做病人吧!快到床上去躺下……”,于是医生瞬间变成了病人,护士瞬间变成了医生。一个给病人看病、打针、吃药的游戏就这么开始了……

第二天,还是在小医院,今天的小医院似乎比昨天热闹多啦!医生仍然是阿德,护士换成了王佳怡、叶思妤、石幸橙,今天的医院刚开始,病人就自己上门了,只见豆豆一进来就说了句:医生我身体不舒服要看病。医生没有多说话那几个护士就迎了上来:“你不舒服啊,你哪里不舒服啊,你快躺下,让我们来帮你检查检查!”豆豆连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就被几个护士拖上了病床,护士就拿着各种各样的仪器(听筒、血压计、针筒、牙棒等)在豆豆身上都使用了一遍,豆豆不时地回应着护士们的询问,偶尔也被弄得痒痒得发出咯吱咯吱的笑声,阿德偶尔过来张望一下,嘴上说着:“我来看看你们检查的情况!”整个游戏就这么愉快地进行着……

原来,孩子们之间的游戏并没有像我们相像得那么按部就班,不管是在游戏内容或者角色分配上都是那么的随性而简单!

于是,我反思着曾经我自以为和孩子们共同游戏时的状态。每次我走进医院都会说我来看病了,当孩子们问及我哪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会回答今天我肚子不舒服,孩子们仍然会拿出各种各样的“武器”,那时的我就会以一个教育引导者的身份对孩子说:“我肚子疼,不需要做那么多的检查!”此后,我和孩子们的游戏就结束了!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我自以为是的一句话打断了孩子们所有的游戏思路。或许让孩子们胡乱在病人身上进行各种操作并不完全正确,但至少孩子们游戏着并快乐着……而我的这种游戏状态从要成为儿童游戏的玩伴这点看,显然是不被孩子接受的。那么怎么做?才能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下去呢?如果我不再过多地干预孩子们的游戏,让她们来安排游戏的过程,是不是我就能够在她们的游戏里和她们玩下去呢?我想努力尝试一下。

——成为孩子们的玩伴,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游戏世界

第二天,游戏一开始,我就跟着那些玩医院的孩子进了医院,还是昨天那几个孩子。医院里四个孩子一个老师,我马上蹲下用孩子的口气说:“你们能不能带我一起玩儿?”孩子们一听乐了:“好呀好呀!”我原本还想很尊重地问我可以做谁?没想到王佳怡想都没想说:“你哪里不舒服啊,躺下,我们来帮你检查!”显然她已经把我分配到了病人这个角色里了。换成以前,我可能会对她们说:你们还没商量好谁做医生、谁是护士、谁是病人呢!可是,似乎孩子们的游戏里并不需要分得太过清楚,于是我就顺着护士的意躺倒病床上。这一趟不得了,护士们忙里忙外,我估计把所有的仪器都搬了出来,也像模像样地在我身上按压问我疼不疼,只是后面的对话听着不玩不知道,一玩吓一跳,躺下后我和昨天的豆豆一样什么都没有说任凭她们摆弄,只听见王佳怡说:“啊呀不好啦,她发烧100度了!”——我想那我不是焦掉了!石幸橙说:“因为她肚子里有虫子,我们把肚子划开把虫子拿出来吧!”于是,我的手术就这么开始了……又一会儿,叶思妤拿着手电筒对我说:“嘴巴张开,咽口口水!喉咙发炎了,我马上帮你吊针!”我说:“医生轻一点儿,我怕疼!”石幸橙来安慰我说不疼的,很轻的,没想到叶思雨用很严厉的口气说:“你不掉针病就不会好,还要难过……”我想这可能是她吊针的时候护士阿姨对她说的吧!折腾了一会儿,正巧有其他孩子来找我,刚准备离开被护士叫了回来:“你这个病人怎么这样,医生没让你出院,你怎么随便出院!你还要住6天……”

这就是我和孩子们的游戏,或许在这个游戏中我只是一个活道具,并没有起到任何引导的作用,但至少孩子们愿意和我玩,她们逼真的游戏状态让我感受到她们把我当成她们游戏的玩伴!

——走进孩子们的游戏世界,才会了解孩子们的交往模式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发现、不断地练习、不断地表现。他们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因此游戏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童心世界。

教师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应该像理论知识告诉我们的那样,应该做儿童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等等。在孩子的游戏中,教师并不是一个局外人,教师往往会带着自己所设定的游戏计划以发展幼儿交往能力为目的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但是,不管你带着何种计划、目的,要帮助孩子发展何种社会能力,你一定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游戏,一定要成为他们的玩伴。

——认同孩子们的交往模式,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第一步

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请不要有太多的主观意愿也不要有过多的角色意识,把安排的权力交给孩子们,你就能和她们共同游戏。同时,观察孩子们的游戏状态,学着像孩子一样随性地游戏,你就能成为孩子们游戏的玩伴。

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技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然而我们总是以成人的视角去观察孩子的游戏,用成人的相处方式去解释孩子们的交往模式,我们总是在不同的维度,用笼统的方式去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这样的方式,往往并不一定更适合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对于了解孩子,探索游戏的幼儿园老师,我们应该读懂孩子的游戏方式,认同孩子们的交往模式,我想,这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