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浅谈引发儿童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17日
作者:辜彩霞     来源:福建省泉州市直机关金山幼儿园

   一.为儿童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创设一定的与社会性教育内容相一致的环境,让儿童一进入环境就感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从而学习一定的社会经验,把环境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在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时,教师可以借助环境的教育功能,关注儿童的交往需要,为他们创设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以激发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愿望,让他们在同伴互动中积累交往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推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捕捉教育契机,把交往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社会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教师应及时把握极佳的教育契机。《纲要》指导要点中提到:儿童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儿童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教师可以运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组织各类活动,坚持为儿童创设自主活动、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让儿童在宽松、和谐、友善的群体氛围中体验集体的温暖,感受人与人和谐相处、友好交往的温馨和快乐。在早谈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早谈时间开展小小说新闻的“小喇叭广播”活动,让孩子把自己的新鲜见闻与同伴交流,让孩子大胆的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自由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孩子自带心爱的玩具,与同伴交换玩、合作玩,还可以经常引导他们自由结伴玩棋类玩具,渐渐的孩子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往;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儿童创设便于合作、交流、关心、谦让的户外活动环境。如:“造大桥”“网鱼”游戏、接力拍球、跳皮筋、跳长绳等,使儿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谦让,培养合作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安排分享交流的机会,设置合作互动的环节,让孩子在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积累多种经验,获得整体协调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交流情感,共同分享快乐,强化儿童已形成的情感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有机渗透和随机教育,使孩子们之间建立了友善亲密的同伴关系,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自己熟悉的老师、同伴、亲人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心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孩子普遍表现出情绪稳定愉快、待人热情友善、交往积极主动的行为特征。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组织儿童合作作画。让孩子们组成几个小组,一起合作共同作画,通过剪、贴、折、画,商量分工,共同布置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中、大班的孩子,他们作画的技能有高有低,有的孩子自信心不够,难于动笔。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合作作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更让孩子体验到了是合作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愉快的交往经验强化了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儿童的自信心,而合作意识的强化与提升,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2.设计主题活动,将交往能力的培养作为活动的核心要素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了解和亲近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开学初,教师可以开展“大带小”的主题活动,让中、大班的孩子学会带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游戏,学会主动关心和照顾他们;在设计“新年”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孩子尝试着与同伴互寄贺卡或寄贺卡给老师、亲人、朋友等。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不同的人交往,学会了新的交往方式;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可开展主题活动“我身边的人”,我们组织儿童去观察、采访周围生活中忙忙碌碌的人,并亲身体验他们的劳动状况,孩子们通过与不同岗位的成人的接触交流,了解了他们工作的意义,懂得了应该尊敬和关心他们。实践证明,所设计的主题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充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交往能力。

3.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好榜样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家长和同伴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要抓住一切机会,鼓励赞许那些好的榜样,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和掌握交往规则。

教师要为儿童建构相互交往的环境。当儿童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例如:在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对儿童说:“你们能合作着一起玩,老师真高兴!”“你们俩配合得真棒!”“你们懂得交换玩具玩,真聪明。”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行为,以鼓励为主的适时的引导与强化,让儿童逐渐产生了合作的意识,使儿童初步萌发了合作交往的内在动机。

二.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往往是儿童心情最舒畅的时候,也是培养儿童交往能力的好契机。研究证明,社会性游戏对提高儿童的交往能力具有较明显的作用。而4—6岁的儿童在游戏中,特别喜欢合作,并能分配好角色,他们的游戏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扩大化与社会化。在角色的分配中,本着儿童自主的原则,自己选择,转换进行。在游戏中,儿童的交往产生了,在交往中,儿童进一步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这样一些游戏:角色游戏(娃娃家、医院、银行、书店……)、表演游戏(小兔乖乖、三只蝴蝶、小熊请客……)、结构游戏等。儿童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会了商量、合作、谦让,掌握了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行为方式,增强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医生”与“病人”交往;“营业员”与“顾客”交往;“小兔”与“大灰狼”交往等。儿童你来我往,既保持了愉快的情绪,又增添了儿童交往的兴趣。另外,儿童在游戏角色的扮演中,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三.教给儿童交往的技能,提高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1.教给儿童文明交往的技能

儿童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是还缺乏足够的文明交往技能。因此,同伴间的矛盾冲突也时常发生,如果教师教给儿童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就能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增进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能满足儿童与同伴相处的社会需要。

如:在交往时,教育儿童要面带微笑,主动向别人问好,要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说话,若无意中伤害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在合作时,强调轮流、交换、合作、分享等行为,强调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遵守集体生活常规和游戏规则;在帮助别人时,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要提供帮助,从而获得伙伴的喜爱。

2.学会化解冲突,提高交往技能

儿童在游戏时经常会发生冲突,这恰恰是提升交往技能的好机会。教师不要马上介人,而是要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可以自己解决;对于很难化解的冲突,可以做一名旁观者启发性的向儿童提出几点建议,至于解决的办法,让儿童自己选择。

3.利用问题情境,积累交往经验

儿童期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认知与行为往往会产生脱节的现象。他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常常由于缺乏协商、妥协、忍让、变通等人际交往经验而与同伴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阻碍了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在“马路上的车”这一主题活动中,两个儿童为一辆“消防车”的归属发生了矛盾,都想千方百计地要拿到这一辆“消防车” ,在相互作用中,却总是会同时把目光投向老师寻求援助。每每看到这种现象,教师一般不要马上去干预和处理,而是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看看两个孩子会有怎样的处理方式。有时他们会一直僵持着,有时会有一方非常不甘心地放弃,有时会有儿童恼怒地把玩具仍掉……。等到活动结束讲评时,再和孩子们讨论,如果别人一同和你争抢心爱的玩具,你会怎么处理呢?就这样,根据儿童生活中时时出现的各种各样有典型意义的情境,教师可及时组织儿童进行分析讨论,让正确交往获得成功的儿童介绍经验,让各不相让一事无成的儿童吸取教训。用儿童身边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处理方式能让儿童获得感性的人际交往经验,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获得交往能力的提升。

4.营造整体氛围,提升交往能力

在儿童交往能力的引发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整体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儿童个性的社会化发展。教师可以经常以同伴的身份主动与不善于交往的儿童进行交流,热爱并尊重每个儿童,用表情与身体语言表示赞许和喜爱,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平时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个儿童都有表现的机会。例如:对待胆小、不善言谈的儿童,更应细心体会他们的心理,多用肯定性语言评价他们的行为。教师还可利用室内环境,在教室里开通了友谊车,布置了花园墙,制作了朋友树……儿童长期滋润在一种和谐、友善、平和的氛围中会感受到一种温情、享受一种温馨。

 四.通过分享活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合作与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要素。目前,幼儿园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独立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品格的缺乏,这对于在成长中发展健康的人格非常不利。为了引发儿童学会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可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孩子们总喜欢把心爱的玩具带到儿童园玩,又常常引起“玩具”纠纷事件,教师可通过“玩具展览会”。让儿童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在展览会上介绍自己的玩具的名称、外形特征、功能等,引发儿童尝试交换与合作。这种方法既满足了儿童的愿望,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儿童体会到了玩具大家玩的快乐。

又有的儿童喜欢将生日蛋糕带到儿童园和小朋友一起过生日。生日聚会上,他们一起吹蜡烛,一起合影留念,一起品尝生日蛋糕……一系列活动拉进了同伴间的距离,使同伴间有了更多交往的机会,使每个儿童体会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需要教师将教育的意识贯穿于儿童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更需要教师们用心去开发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使孩子获得交往的机会、积累交往的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愿我们共同努力,重视对儿童交往能力的引发,使孩子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