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浅谈石化园本课程在教学中的探索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作者:张文艳     来源:甘肃省矿区事业部幼教中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石化城”课题的深入发展,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幼儿与多方面的互动,真正做到“从儿童出发,以儿童发展为本。”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已形成当代教育的格局,家长是教育的丰富资源正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回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主题活动较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表达和表现的方式个性化和多元化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的表达和表现是以语言为主要途径的,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在活动课题的选择上,我认真地选择适合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并易于在本班幼儿之中开展的课题。在活动开始准备的前期工作中我就有意识地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对于活动的一些意见。由于大班的幼儿知识经验已经有所积累,对于科学活动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兴趣,而且是幼儿在生活中能随处看见的,因此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十分高。孩子们积极地发现科学的奥秘所在,还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特别是在孩子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幼儿的不同兴趣所在。如在“会变魔术的水”的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分别记录了“清水中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水里加糖鸡蛋的沉浮、水里加味精鸡蛋的沉浮、水里加盐鸡蛋的沉浮”这一系列的过程。孩子们的记录虽然不是自始至终十分完整,但是却体现出他们观察的独到之处,笔触生动,非常具有童趣。幼儿对科学试验活动非常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去操作,愿意积极动脑思考问题,感受浮力,通过几次动手操作,知道盐水的浮力大,加糖,加味精不行,当鸡蛋浮起来时,幼儿都非常兴奋,愿意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给幼儿创造了宽松、自主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去发现、去分析、去交流、去分享,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位置,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自然。

二、充分把握家庭教育资源

  幼儿来自各家各户,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和家庭可以把它看作是一车两轮,只有两轮同步互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同家长不同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把家长请进班级,让家长作为一分子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中,对幼儿课程目标的落实有着不可估量的收益。
   那么,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该如何做到去“有效”地“利用”呢?我的做法是让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来。我们通过“家园之窗”、“家园联系手册”等向家长宣传和介绍有关主题的内容及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反应情况等。还不时布置一些小任务,请家长在孩子回家后,协助和支持幼儿完成任务。例如:在主题活动开展以前,我们会向每位幼儿发放一张主题活动的调查表,请家长协助进行调查,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通过对反馈调查表的统计再进行主题活动网络图的设计。有了这些在家长配合下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预设的活动,目的性更强了,针对性更加明显,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少走弯路。如在“液化气”的主题活动中,家长为我们收集了大量有关液化气的图片、文字资料等。有些家长还写了有关液化气的自述,让老师丰富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好的进行石化城课题的研究。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收集的液化气资料,和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了液化气的作用和危险性,知道一些液化气的安全常识,学习了一些简单自救的方法,有的幼儿表示回家要提醒自己的爸爸妈妈也要小心使用液化气,不但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还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让幼儿亲身实践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
    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预先设置的活动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他们可能并不感兴趣。而对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幼儿常常怀有极大的兴趣。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适时删除与孩子生活经验相差甚远的活动内容,增加孩子探究出来的生成活动内容,并调整课程目标,使适宜的课程目标为孩子新经验的形成和身心发展提供土壤。例如:在“蜡宝宝”的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学习知道了蜡从哪里来、蜡的家族有哪些、通过动手操作,知道蜡的不吸水性、并学习了怎样制作刮蜡画。幼儿对活动特别感兴趣,我们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

四、社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 我园为了丰富课程资源,将社区资源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引导幼儿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在我们围绕“社区资源”开展的多样的活动中,作为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孩子是社区的一分子,在与社区的接触中认识社区、了解社区,形成他们最初的是非观、善恶观,从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与人交往。因此社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也都对孩子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如:在主题活动“小区是我家”中,我们充分利用小区幽雅、整洁的环境优势,以自然、亲切的绿色环境呈现在幼儿眼前,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去感知环境的优美,幼儿自发地萌生出热爱小区进而爱护小区的情感,一连串的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幼儿浓厚的兴趣下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样优美的地理优势即使教师精心布置也不及于此。因此,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景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 在“美丽的石化城”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观赏周围的美丽景观,参观新建的石化小区、大型超市,感受家乡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引导幼儿感受石化的美丽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了全面的认识,更激起了他们长大建设石化城的愿望,用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制作再现了石化城新的住宅小区。在慰问社区空巢老人活动中,一颗小小的爱心、一句亲切的祝福、一份小小的礼物正是孩子们传播爱的一种方式,他们用自己爱的语言进行着各种心的交流!我们从各方面来培养幼儿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爱心,对于大班的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更是非常重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要从最微小处做起。

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新鲜的事物,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走出“小课堂”,带领他们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放飞心灵的翅膀,这将会让他们受用终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靠幼儿园教育本身难以奏效,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充分整合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