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迁移法在小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3年09月23日
作者:李静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洁民幼儿园

      著名科学家高士其有过这样的陈述: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姿百态,但究其内在的本质都有其相同的道理,当我们摸清了事物的各自迥异的个性后,需要寻找他们之间的共性,这才是明哲、智慧的做法,也是认识事物最好的途径。小班幼儿生活积累不多,知识结构简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小班美术活动中渗透相似性原理,通过帮助寻找“相似块”的方法,提高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习良好的表现方法,增强欣赏作品的愉悦感。

       一、情景迁移对绘画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孩子有了表现兴趣就会激发创作激情,很投入美术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我们注重通过情景迁移的方法来提高幼儿绘画兴趣。例如:蜡笔画《毛线球》的开始部分,老师抱起小娃娃,着急地对孩子说:天气渐渐冷了,娃娃身上还穿着单裙子,她感觉很冷,妈妈准备给娃娃编一件漂亮毛衣,可毛线还没有绕呢,谁能帮妈妈绕毛线的呀?由此情景引发孩子对娃娃的关心,有爱产生创作欲望,生成《绕毛线》的活动主题。再如,《秋天的水果》绘画活动结束前,教师组织幼儿以开水果店的形式,来选购自己喜欢的水果,幼儿在购买情景中,渗透了对作品的评价,也提高了创作的兴趣。他们愿意为此情景的进一步延伸,争取表现机会,愉快地投入到更多的美术创作中。

      二、多种迁移在美术创作的导入

       (一) 形象迁移:

     小班幼儿形象思维特征尤为突出。孩子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能够帮助他们很快的寻找到“相似块”,在绘画中把视觉形象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表现出来。例如:幼儿观察了秋天的树叶后发现,叶子有很多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枫树的叶子和鸡爪子的样子有点象,杨柳树的叶子很象我们的眉毛,银杏的叶子呀,就好比是一把把小黄扇……孩子们把生活中熟悉事物的形状和眼前观察的树叶的样子进行了形象迁移和匹配,很容易地发现了共同处。于是,他们印章画活动《秋天的树叶》开始后,孩子们非常愉快地选择了形状和自己喜欢的树叶相似的积木来表现,这对美术表现能力比较弱的小班孩子来说,较好的使孩子把握住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二) 比较迁移:

      我们认为,研究事物之间的差异,可以从相同到变异的形似过程中去研究,很多事物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我们在给孩子作水做画《大苹果》的时候,根据孩子以往画桔子的经验,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主题对象。我们先让孩子说说,苹果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我们曾经也画过哪种水果也是圆圆的?首先帮助孩子找出其共同点,然后进行求异性探索:那苹果的样子和桔子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和回忆来找出苹果不同于其他水果的地方,较好地表现出该事物的特征。

   记得有一次,开学后不久,刚进园不久的小班孩子情绪还不稳定,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母性,美术活动时思想不集中。我准备了两张画有不同表情孩子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这个孩子他怎么了?你是怎么知道他在哭(笑)的呢?你喜欢哪个娃娃?他为什么会哭(笑)呢?他哭(笑)的候是怎样的表情啊?通过两个不同表情的比较,找到了,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人的眼睛、鼻子、嘴巴来表示,也分辨出不同表情的娃娃,他的五官变化是不同的。这样的欣赏为孩子今后表现丰富的人类活动打下来了一定的基础,这样结合情感教育进行美术作品比较,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培养良好欣赏习惯。

    (三)启发迁移

      中国古代在评价一幅好的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从画中有诗和画中有声来加以赞赏,普通孩子很少有这个能力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幼儿园并不强调幼儿在绘画技巧的的训练,更多地是对幼儿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争对孩子好动的天性,对创作手法的启发和运用也针对小班孩子的特点进行了多种材料的尝试,有蜡笔、水粉、泥工、剪纸、玩沙、玩色等。

      三、引申迁移对评价过程的启发

      幼儿表现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欣赏美的方式也可以多角度的。每个孩子都有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同伴和老师的赞赏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心理的满足也是孩子进一步创作探索的兴奋剂。在小班孩子的美术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自我欣赏、集体欣赏、相互欣赏等多种形式。幼儿园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机会。小班孩子的鉴赏能力和表达方式受其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的限制,要想完全通过语言表述有相当的困难。为此,我们探索从不同角度,多种方式来开展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活动。

      (一) 戏环节的衔接

      游戏是孩子最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把自己的作品布置在角色游戏的各个环境创设中。小菜场里有自己剪贴、绘画的水果、蔬菜;服装店里有孩子精心设计的衣服和手套、围巾、花衣裙;超市里有用橡皮泥捏制的各色点心、玩具和小朋友为自己设计的胸卡。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与游戏活动的材料和环境布置融为一体,体现幼儿作品的多用性和生活性,孩子在挑选这些商品的同时,其实也是对每一件作品进行适时的评价。

      (二) 倾听的欣赏评价

      孩子的画与婴儿的哭一样,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们语言能力的表达受到一定限制的时候,就借助于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有些作品一眼看上去造型、色彩并不出众。假如有机会倾听他们说说自己的画,就会理解孩子孩子的画外之音,图中之意。

      例如: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外人似乎看不出什么,但孩子的讲述往往会打动你的心:“这是红红的太阳”、“这是我早餐的奶油饼干”、“这是会飞的泡泡”……他们可以把圆和线引申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并用它来补充语言描述。老师和同伴的饶有兴趣的倾听,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因为对小的孩子来说,教师的一个眼神和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让别人听自己的话,也是孩子绘画兴趣所在,有了这样的绘画兴趣,对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也有了很大的促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把美术的活动引申为家园同乐和全园互动活动,比如《秋天的树》、暖的博物馆等活动,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保护孩子的创作激情,提高活动兴趣,感受成功快乐,分享同伴喜悦。

      将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到美术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既可以激发幼儿的美术活动兴趣,又可以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愿我们的孩子不单单只是绘画工具,为绘画而绘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才是目标,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达美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