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2-4岁幼儿入园初期情绪性行为特点及归因研究

发布日期:2013年09月23日
作者:兰玉荣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一、       问题的提出
每年的9月1日,许多孩子离开家庭,第一次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无论对孩子还是他们的父母,这个变化都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现实经验表明:入园初期,入园新生常常出现带有负面情绪的行为反应,如剧烈的、长时间的哭闹、拒吃、拒睡等,令家长和老师心痛不已。
情绪性行为是幼儿心理的外显表现方式,也是幼儿心理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中的情绪性行为是指,由于受到环境变化的刺激,幼儿所产生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本研究从情绪性行为入手,了解和把握2-4岁幼儿入园初期的情绪性行为特征、在一日生活环节的行为表现情况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等,从而为入园初期家-园合作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提供心理研究的依据。
二、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从园南、果果、建国、襄一、宛南、科技、乐山等8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了156名托班、小班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观察记录、案例分析等方法,对2-4岁幼儿入园初期带有情绪色彩的行为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       研究的成果
1.      入园初期幼儿的情绪性行为特征
入园初期,宝宝们情绪极不稳定,内心矛盾迅速产生,心理冲突不断形成,观察幼儿的具体表现,归纳出以下几种行为特征:
依恋家庭成员——紧抱亲人不放。
对抗、拒绝新环境中的人和事——不吃不睡,面对他人的接近大哭大叫。
精神焦虑——嘴里念:“爸爸接、妈妈接、打电话。”手拿书包不肯放;时断时续地哭泣,见到其他家长就闹情绪。
精神恐惧——不说不动、默默流泪,屏住大便、小便等。
躯体反应——发烧、胃痛、小便频率剧增、身体僵硬、抽搐等。
2.   入园初期幼儿的情绪性行为类别和具体参照指标
为了便于教师实际操作,课题组在集聚大量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的基础上,对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行为进行了研究,划分为情绪很不稳定、情绪基本稳定、情绪稳定三个等级,每一等级都列出了详细的参照指标。详见下表。
2-4岁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情况参照表
情绪很不稳定
1.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哭,或入园后哭半小时以上
2.        拒食,或在教师的喂食下能吃一些
3.        拒睡,或在教师的安抚下能睡一会儿
4.        紧张尿裤,或在教师的安抚下才能入厕
5.        不参加任何活动,不理任何人,或某些活动需教师陪伴一会儿
6.        紧紧抱住家人 不愿分离,或与家人分离时需要较多安抚
7.        不停地要求去找家人,或时常提出“家人早点儿来接”的要求
8.        依恋自己熟悉的物品,或午睡时依恋自己熟悉的物品
9.        频繁地出现咬指甲、拽衣角、咬小毛巾等行为,或时常出现咬指甲、拽衣角、咬小毛巾等行为
10.    时常出现发泄情绪的行为(如故意呕吐、打人、摔坏东西、尖叫等) 
11.  其他(请说明)
情绪基本稳定
1.      早上来园时与家人分离时会哭闹一会儿
2.      会受其他幼儿的感染(看到其他幼儿家人来接时哭或其他幼儿哭时跟着哭等)
3.      能在教师带领下参与活动,情绪一般
4.      午睡时需教师陪一会儿
5.      不愿意说话
6.    其他(请说明)
情绪稳定
1.      早上来园时无哭闹现象,能比较愉快地与家人分手
2.      愿意和老师一起参与各项活动
3.      入睡时无需安抚或陪同
4.      进餐时情绪稳定
5.      无依恋物品的行为
6.      无咬手指、拽衣角、咬小毛巾等行为
7.    其他(请说明)
 
只要幼儿出现2-3条上述参照表中列出的行为,教师就可以便捷地对幼儿的入园初期分离焦虑行为进行明确的判断,从而解决凭经验判断、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3.   入园初期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情绪性行为表现
为了掌握幼儿入园初期在园生活的情绪变化情况,我们确立了来园、运动(户外活动)、午餐、午睡等六个生活环节进行了重点观察记录。某园相关情况的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幼儿入园初期(入园第1天)情绪观测表

 状态       时段
来园
户外活动
游戏
午餐
午睡
盥洗
情绪稳定
20
29
24
12
18
18
情绪基本稳定
14
20
29
18
18
31
情绪不稳定
20
11
7
32
24
11
情绪不稳定率
33%
18%
12%
53%
40%
18%

    数据分析表明,幼儿情绪不稳定的生活环节依次为:午餐、午睡、来园、户外活动、盥洗和游戏活动。换言之,游戏活动是孩子们情绪最为稳定的一个时段;在盥洗和户外游戏中,幼儿的情绪状态相对比较稳定,情绪的相互影响不大。
    数据反映:午睡、午餐是幼儿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段。由于幼儿是陆续来园的,早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一般比较稳定,但在幼儿人数集中来园的时段(一般为815——845),幼儿的情绪起伏大。
    观察还发现,幼儿一般在入园第二、三天出现激烈的分离焦虑,以后再逐渐出现回落。
表二:幼儿入园中期(第三周)情绪观测表

 状态       时段
来园
户外活动
游戏
午餐
午睡
盥洗
情绪稳定
24
41
44
35
35
47
情绪基本稳定
26
15
11
16
14
11
情绪不稳定
10
4
5
9
11
6
情绪不稳定率
17%
7%
8%
15%
18%
10%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孩子经过教师地帮助和引导,每一个时段的情绪稳定性都在提高,尤其是午餐、午睡这个时段的情况大有改观,来园时段的情绪稳定率比前期提高了16%。但来园成为继午睡之后情绪不稳定的时段。
    由此可见,入园一段时间后,在教养者实施了相关有效策略后,孩子的情绪正在逐渐稳定。
表三:幼儿入园后期(长假后第一周)情绪观测表

状态      时段
来园
户外活动
游戏
午餐
午睡
盥洗
情绪稳定
44
50
48
42
40
53
情绪基本稳定
10
8
9
14
14
6
情绪不稳定
6
2
3
4
6
1
情绪不稳定率
10%
3%
5%
7%
10%
2%

后期是经过国庆长假之后来园的第一周,原本估计大部分幼儿会出现分离焦虑情绪,但出人意料的是,幼儿的情绪稳定情况良好,人数呈继续上升趋势。午睡仍是幼儿情绪不稳定的焦点,说明老师的教育策略是比较有效和长期的。
4.   入园初期幼儿情绪性行为发展变化趋势
    对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情绪的观察记录进行统计后发现,2-4岁幼儿从开始的极度不适应集体生活到平静应对,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当然这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托班一般需要3-4周,小班需要2-3周,个别幼儿适应时间更长。这种焦虑情绪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下图所示(图略)。

上图显示:
    1) 入园伊始,尤其是前三天,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持续上升,表现激烈,以后逐渐缓和,但直到九月上半月,幼儿一直存在分离焦虑情绪,我们将幼儿在园的这段时间状态称为紧张焦虑期,表现为:紧紧抱住家人不愿分离,长时间的哭闹,拒食,拒睡,不停地要求去找家人,或时常提出“家人早点儿来接”的要求,紧张尿裤,依恋自己熟悉的物品,时常出现咬指甲、拽衣角、咬小毛巾或发泄情绪(如故意呕吐、打人、摔坏东西、尖叫等)等行为,不参加任何活动,不理任何人,有的幼儿会紧紧盯着某一位老师而拒绝其他人的抚慰。老师的安抚效果不明显。
   2) 九月的下半月,幼儿哭闹时间较前一阶段缩短,程度较弱,80%以上的幼儿情绪稳定,还有10%的幼儿分离焦虑情绪在波动、反复中趋于缓和,我们称之为初步缓解期,表现为:大部分幼儿能愉快入园,有少部分幼儿早上来园时与家人分离时会哭闹一会儿,易受其他幼儿的感染(看到其他幼儿家人来接时哭或其他幼儿哭时跟着哭等),但能在教师带领下参与活动,情绪一般,午睡时需教师陪一会儿,部分幼儿入睡的时间1小时不到,能够容忍和依恋物的短暂分离,不愿意说话等。
    3) 根据教师的实践经验,国庆长假后的两个星期,由于离开幼儿园时间较长,幼儿的情绪又有了反复,我们称之为反复期,表现为:大部分幼儿情绪平静,只是在来园时和家长分离略有哭闹,但是家长离开后注意力马上被玩具吸引。午睡入睡时间延长,大部分幼儿达到1个小时左右,接近家中的入睡时间。幼儿愿意亲近班上的老师、阿姨,乐意接受安抚。
四、       入园初期产生情绪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1.   心理上缺乏安全感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John Bowlby认为*,婴儿具有遇到危险时寻找母亲(特殊依恋对象)的天性倾向。孩子自出生起就和自己的父母及养育者朝夕相处,建立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构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础。他们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但儿童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很强烈。
基于该理论,我们认为:幼儿入园初期产生情绪性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幼儿离开了自己的依恋对象,面对陌生环境(幼儿园)、陌生人群(老师和幼儿同伴),心理上没有安全感!入园初期,幼儿突然离开了原有的依赖对象,由熟悉、温暖的家庭,离开照看者,进入到完全陌生的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本能性地产生恐惧、无助感,于是便以“哭”这种自然方式予以抵抗,出现大哭大闹、吵着回家或沉没寡言等一系列焦虑情绪。换言之,幼儿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是非常正常的行为表现!
2.      不适应巨大的生活变迁
    家庭,幼儿每日置身其中,熟悉、随意而舒适,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既没有内容的规定,又没时间的限制;朝夕相伴的家人悉心帮助或代替孩子应对生活上的琐事。每个孩子在家里往往会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则不同,相对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游戏、喝水、吃饭、睡觉、大小便等,都要求按集体活动规则有序进行,且多半需要等待,对宝宝自我服务能力的要求加强。
    对于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的生活作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需要一个过程,幼儿需要集中和调动他所有的心理能量来适应新环境和学习新本领。目前家庭中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大都存在因受过度保护而生活自理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弱点,因此造成很多幼儿会因为“心理能量”透支而产生许多心理和行为上的入园适应困难。
3.      受到家长不适当行为影响
    幼儿刚入托时情绪压抑紧张,哭闹、念叨回家等表现,常常会牵动家长恻隐之心。有的家长难以控制情绪,会和幼儿一起流泪,不忍离去。有的家长在门口,或在窗外窥看。家长自身情绪对幼儿有很大影响。一些家长的一些误导可能加剧了幼儿这种恐惧心理。入园后幼儿要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导致了幼儿原来潜在的心理危机全面爆发为安全感缺失和恐惧,从而表现出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
    也有的家长流露出对幼儿入园适应的担心与对幼儿园的不信任;家园工作不一致,送幼儿入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还没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幼儿,家长反复询问其在园情况,都会使幼儿产生紧张感,导致其不适应行为出现。
4.      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长过多的宠爱,动手的机会少,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上厕所等能力不具备,加上这个年龄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等。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备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五、       分析与讨论
1.        入园初期,幼儿哭闹是非常正常的行为表现
幼儿入园,标志着他们从相对狭小的家庭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幼儿出现哭闹行为,说明他强烈感知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安全感缺失,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就以哭闹等行为表示抗拒。实践也发现,入园宣泄过焦虑情绪的幼儿发展得更自然、正常,哭得越“凶”的幼儿越聪明。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入园初期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的情绪性行为,无论其行为表现怎样激烈,都不为过,毕竟,如此幼小的儿童面临如此巨大的环境变化,没有什么异常反应倒是要引起高度重视。教师和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幼儿走好这第一步。
2.        入园初期,教育要“适应幼儿”,而不是“让幼儿适应教育”
3岁幼儿是按“自身大纲学习”的。入园初期,幼儿在家已形成许多固有的生活习惯,在大脑皮层形成动力定型,成为影响幼儿行为的一部分。改变习惯,就是限制、中止幼儿神经系统固有的动力定型,不适应的反应就会表现特别激烈。因此,入园初期,老师不能急于改变幼儿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免引起幼儿的心理不安,可待他们的情绪稳定以后,再逐步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
3.        帮助幼儿走好入园第一步,家长责无旁待
研究发现,孩子的种种不适应问题,除了他自身的身心发展因素以外,更深层次地则来源于家长,来源于家园合作的深度。家长是幼儿最亲近的人,他们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如今,有不少家庭孩子是由祖辈带养的,由于老人对第三代的偏爱,他们往往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会非常迁就。因此,家-园如何配合,改变祖辈的教养观念非常重要。幼儿园和家庭是开展早期教育的两支最主要的力量,尤其是在幼儿入园初期,如何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如何对家长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家庭育儿指导活动,缓解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更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