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互动化游戏环境促进课程发展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31日
作者:刘筱瑾     来源:上海市蓬莱路幼儿园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日渐推进,环境的作用已得到大家认可,尤其是具有互动作用的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环境不再是一种背景,一种装饰,而是一种活的课程,是课程的延伸和发展。怎样让环境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真正与幼儿互动、对话起来?我们进行了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从实践体会来看,互动化环境可以促进课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关注课程活动目标,让环境成为有家的“孩子”
无论做什么事情,心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环境创设也不例外。环境虽然是一种隐性课程,但却是课程的“镜子”。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提供是为实现课程各主题目标服务的,因此环境和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预设——生成——预设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同时课程的目标也在这样一个不断螺旋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1、参与收集 共同丰富
例如:在《大中国》主题活动中,幼儿各自运用不同的途径收集了祖国各地的地图,并展示在活动室里,孩子们在收集的过程中逐步找到了地图上的首都、长城、天安门,还有自己的家乡等,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祖国名胜古迹、大好河山,感受到“祖国之大、祖国之美”。在这种氛围的促动下,孩子们纷纷把去各地旅游的照片带来,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与大家交流、分享旅游的快乐感受。
 
       2、对话环境 互动游戏
在这主题中除了“地图、旅游”等环境之外,还运用环境和游戏的互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我们民族特色和风俗人情。例如“扇子铺”、“剪纸铺”、“唐装屋”,孩子们在通过制作、展示的过程使班级的环境有更多的丰富语言,同时也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主题经验。因此说每一次主题环境的改变都隐藏着明确的主题目标,只有让孩子在与环境对话和互动中,才能更好的产生“爱祖国”的情感。
关注课程目标是环境创设的首要条件、更是互动环境的主要因素。只有蕴涵了课程目标的环境才具有生命力、才是个有家的“孩子”。
 
        二、关注课程活动主体,让环境成为孩子喜爱的“大餐”
孩子是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如果教师提供的环境能接近孩子自身的特点,那么他们的表现就会极为主动,主动的介入,主动的与环境产生共鸣,主动的进行信息交流,这样的环境创设给予孩子们更多说话的机会,他们就会越发的投入和喜欢。因此在创设互动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的反思:“怎样环境是孩子喜欢的?……”,多反思就能多找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找到孩子们的“真爱”,找到互动的可能因素。
 
       1、孩子的眼睛在哪里
孩子的眼睛在哪里?孩子的眼睛在他喜爱的感兴趣的物体上,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我们在创设中倡导:教师“少动脑,幼儿多动脑”,让老师的思维随着孩子们的思维跳跃、拓展,这样创设出来的环境一定是从幼儿兴趣和愿望出发的,考虑到幼儿的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是孩子们既了解又熟悉的,因此互动的作用也就不成问题了。
 
如《丰收的季节》主题中,建议家长商量带孩子郊游一次,并与孩子一起收集秋天丰收的图片、照片或种子、水果等,并展示在墙上,让大家欣赏。于是,这块地方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去的心灵氧吧。随着主题的深入,“玉米真好吃”成了小朋友开心的话题,他们一直缠着我问:玉米是长在泥土里的吗?玉米的种子是什么样的?……他们非常想知道玉米究竟是怎么来的,于是我和幼儿一起去“农家乐”体验、采访,收集了玉米生长过程的有关照片和资料展示在主题墙上,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主题环境也在随着主题的展开和孩子们的兴趣不断地丰富……在这样的主题环境中,我们能看到孩子们的兴趣、找到孩子们的眼睛。
 
        2、孩子的小手在哪里
同样是进行环境创设,“怎样的环境才是孩子们自己的环境?”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我们认为:教师“少动手,孩子多动手”,多一些机会让孩子动手来参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对环境的理解也会逐步的加深。让我们把权利还给幼儿,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在环境创设中,也要给幼儿充分自主选择和自主使用材料的权利,让他们真正与环境互动起来,大胆的把自己的感受、认知、体会等创造性的表现出来。如此参与其中的孩子们不仅动手操作能力强,同时也在动脑思考,当他们智慧的结晶展现到环境中时,他们会体验到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同样在开展主题活动《丰收的季节》时,纸杯娃娃的材料----小纸杯,成了孩子们争抢的畅销材料,只见有的小朋友用纸杯做成了“水果娃娃”,有的做了蔬菜娃娃……而老师则适时的将“秋天的水果”主题引入到活动中,并用PPT展示了小朋友做的“水果娃娃”,参与其中的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成功、满足和自豪感,看他们就是在放学时,也还拉着爸爸妈妈去参观、介绍呢。这也许是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创造的内驱力吧。
 
        3、孩子的小嘴在哪里
课程中主题环境的创设,还要更多的考虑到给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倡导:“孩子多说一点,老师少说一点”。可以在创设环境之前请孩子们共同参与讨论环境内容、布局、材料的创设等,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发孩子们继续交流、讨论、介绍的兴趣。
 
如:《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对身边周围“拆房子”发生了兴趣,于是,给孩子们一个讨论的话题“房子为什么要拆?”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并把自己的理由用图片和资料呈现在教室的墙面上,原来“拆房子”有这么多的原因啊!面对着墙上的画和图片,孩子们又一次展开了讨论,有的孩子说“是拓宽马路”,有的孩子说“是造立体桥”,有的孩子说“是旧房造新房”,有的孩子说“是造绿化”……,这块墙面激发起孩子互相探索,大胆交流的情绪情感。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三、关注课程活动的过程,让环境成为孩子学习的“记录本”
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个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激活,才能支持幼儿内部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激活环境,我们才能利用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环境才能得以“说话”,幼儿才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激活?随着主题活动的展开而逐渐产生、发展、深入和完善也许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为它记录着孩子们活动的足迹和经验的建构过程。
 
在主题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发现、体验,将自己的问题、猜想、发现记录在墙上。形成了幼儿与墙饰、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间实质性互动。我们老师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去观察、了解、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材料,与他们一起随着主题的深入而逐渐展示课程展开的过程,让他们通过这种特殊的“记录”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发展。
 
如在“有趣的冬天”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儿根据他们给小树“穿冬衣”的经验,用彩纸撕树枝、树杆、编纸绳,把捡来的麦草整理整齐,编成草绳,缠在树杆上,使小朋友产生了爱护树苗、保护树苗过冬的情感。孩子们一边在帮小树“穿冬衣“,一边在对使用的材料进行记录,通过记录,理解了使用哪种材料最好,也学会了观察和认知。由于幼儿积极参与,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一种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从而使幼儿获得了一种情感体验。我们还在自然角、种植园里种植了植物,让幼儿在照料中懂得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适度的水和养料,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在每天的观察中,了解植物的变化: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比高矮、数叶片的多少;在收获中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自然角”环境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记录本“。

     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孩子是环境的主人,要让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就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让孩子们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