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交互式混龄模式课程园本化的实践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5日
作者:胡飞虹     来源:杭州市星辰幼儿园
      一、选择交互式混龄课程的背景与意义
  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近两年来受到了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关注。它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合在一个班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现代幼儿无兄弟姐妹带来的弊端。从一开始,深圳某幼儿园开创了第一个3—6岁全日制混龄班“模版式”的尝试,到后来上海、南京等多个地区的不同的 “科学混龄活动”、“体育混龄活动”、“区域混龄活动”、“晨间混龄户外体育活动”、“混龄游戏”尝试,虽然他们侧重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但从他们的获得中所反馈的:混龄教育是能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社会的发展;能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幼儿间的差异资源,拓展知识提升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在体验混龄活动的过程中提供异龄观摩的学习机会;能有针对地因材施教,促使幼儿的个充分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我园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尝试建构一种新型的园本教育模式——“交互式园本混龄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此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交互式混龄模式课程园本化实施过程
交互式混龄模式的课程指的是一种适合园况建立的打破班级界限多形式、多内容的让不同年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的园本教育模式。其集固定模式、自由模式,既有统一活动时间又有分散活动时段,形成多形式多内容交错式的活动模式。
 
互式混龄模式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形式化阶段——模式化阶段——成果化阶段。
 
(一)形式化阶段
杭州市星辰幼儿园下属有两个园区,其中施家桥园区创建初期只有托小四个班,为了能让这些小年龄段的幼儿拥有与大年龄段幼儿交往接触的机会,感受被关爱、关注的体验,2004年9月起我们开辟了“跨园区大带小活动”,由老园区大班的幼儿定期到新园与弟弟妹妹一起开展分享活动、建构游戏等,活动受到了大小幼儿的认可与欢迎。“跨园区大带小活动”为开展混龄活动埋下了伏笔。05年9月,我们正式开展了园本混龄活动的研究,鉴于园本课程“生活融合课程”的优势,我们首先从“中班&托班——生活帮带”;“中班&小班——民间游戏”两大块着手尝试混龄活动的研究,确定每周一到二次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照园本课程展开,教师以填写活动反馈表的方式记录活动情况。
 
(二)模式化阶段
在保持原有研究延续的基础上,我们开辟了一条有效载体和两条研究途径:即“混龄早操”、“全园混龄户外体育活动”及“混龄集体活动”。
 
1.有效载体——“混龄早操”
它是我们研究交互式混龄课程中体现特色的项目。第一学期的混龄操中以大中小三个年龄段交互为主,早操形式以混龄与非混龄的形式展开,即中班幼儿先进行本年龄段操节运动,然后与大班进行混龄律动,中班退场后大班幼儿进行本年龄段操节运动,再与小班进行混龄律动,大班退场后,小班进行本班级操节。这其中混龄律动以大与小互动律动开展,目的也是为了更多地增加幼儿间交流。第二学期的混龄操让托班幼儿也一同参与,活动顺序以小班幼儿先进行本年龄段操节,再与大班进行混龄律动,小班退场后大班幼儿进行本年龄段操节,大班退场后中班幼儿进行本年龄段操节,再与托班进行混龄律动,中班退场后托班进行本班级操节。经过两个学期的尝试编排,我们发现这样的早操形式让孩子的秩序性、合作性,以及互助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该早操形式也成为幼儿园的特色亮点,获得家长及同行的认可。目前成为园区早操的固定模式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2. 研究途径——“全园混龄户外体育活动”及“混龄集体课程活动”。
在此期间,我们调整了一日活动安排子表,混龄活动正式地有机地纳入了园区一周活动计划之中,即每周五天晨间活动分别交叉与各自的对应班级活动,每周保证2次固定的混龄课时,即一次为中班与托班的生活帮带,大班与小班的混龄集体活动,另一次的混龄区域活动,初步架构了园本混龄活动模式的承载内容与实施途径。
 
有了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第一手材料,在第二阶段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再实践与反思调整上。我们整合了家庭、社区、社会等资源,分阶段涉及了多个领域的研究,如:假日家庭小组活动、社区活动,混龄专用活动室活动、混龄区域活动……从中探寻新的实践与研究,引发新的灵感与启示,进而使园本模式的建构更为完善。
 
成果化阶段
    1.完成了“交互式园本混龄模式”的建构
根据不同的混龄组合形式,把整个模式划分为:全园混龄、分段混龄、平行混龄三大块。全园混龄的活动即对参与活动的幼儿没有年龄上的限定,各年龄段的每个幼儿都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去选择、参与活动。因此,在全园混龄活动中幼儿间的年龄跨度是最大的,教师的分层指导也是最具有挑战的。全园混龄活动主要有晨间户外体育活动、园区大活动、社区活动这三个主要途径来承载。分段混龄的活动是指有固定的两个(或多个)年龄段的幼儿共同参与活动的混龄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帮带活动、游戏活动、早操、专用活动室、区域活动。平行混龄是年龄跨度最小的一种混龄形式,就是我们平时所泛指的年级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助教活动、假日家庭小组活动、平行班活动。
 
交互模式包括社会交互(社区活动、其他社会领域活动)校园交互(生活帮带、游戏活动、专用室活动、区域活动、早操、晨间户外体育锻炼)、家园交互(家长助教、假日家庭小组活动、园区大型活动),交互式的混龄活动让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开展的各项混龄活动为前提,创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幼儿社会性成长”评价体系;包括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的概括分类,对每一个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制定出等级评价指标、评价表及相关操作细则。
 
3.在此研究中,出台了相关的成果集:《建构交互式园本混龄模式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浅谈幼儿晨间混龄户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幼儿家庭假日小组活动实验研究》《“混龄生活、分龄学习”中-托混龄研究》《混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与个案研究》《开展平行混龄家长助教活动的实践》《幼儿活动案例分析集》《晨间户外体育活动方案集生活帮带》《游戏活动方案集》等。
三、对交互式混龄课程园本化实践的反思 
 
1. 交互式混龄课程园本化必须遵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原则
交互式园本混龄活动的实施,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发展:大孩子在爱与责任、主动求知欲、动手操作等方面优于同龄班小中班或中大班一岁之差小年龄混龄和中与托或大与托班两岁以上之差大年龄混龄多种混龄组合形式存在不同优势,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意义。幼儿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了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独立地选择伙伴和活动内容,扩展了幼儿社会认知、激发丰富了幼儿社会情感的基础。同时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使孩子们渐渐的懂的分享互惠、利他助人、相互谦让的良好行为习惯,乐于与人合作,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为形成优秀的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交互式混龄课程内容选择及交互年龄的合适性
在开展对“混龄集体课程活动”的尝试中,我们发现如何选择适宜的混龄课程内容非常至关重要,孩子年龄的差异性,对选择活动内容时增加了一道思考程序:必须要细致分析活动内容,找准适宜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混龄班教师既要分析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关注点、兴趣点,又要分析活动内容中哪些知识点是适合大孩子的,哪些则是小孩子乐于接受的;这个活动能促进大孩子哪些能力的发展,并同时锻炼小孩子的哪些能力。我们以各年龄段教师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开始,并通过实践运用及研讨验证可行性。我们有比较成功的一些活动,如大与小混龄活动《设计棋谱》,中与小混龄活动《美丽瓶宝宝》,大与托的《泥塑夹心饼干》等,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及困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内容必然有不同的兴趣点与思维方式,混龄课程要兼顾差异,内容目标的合理性选择是我们比较困难解决的问题,高结构高控制下的混龄集体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及拓展性不强,使我们中断对混龄集体课程的研究,取而代之的是“混龄专用室活动”及“混龄家长助教活动”的开展,混龄专用室活动”我们根据不同的混龄组合采取高结构、低控制或低结构、低控制的方式,让幼儿在制作室、绘画室、建构区、图书室开展相应的混龄,以创设混龄环境,发挥同伴互助为主开展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以随机教育为主,协调观察混龄间的发展趋势。家长助教活动一直是我园亲职教育中的一大亮点,它是以家长的个人爱好、特长、工作性质等为基础的协助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的活动模式,起到优化教育资源的作用。我们有意识地将其“放大”,让家长、家庭成员也走进我们的活动及研究中,开展“混龄家长助教活动”丰富混龄模式可交互的新途径。
 
3.交互式混龄课程实施中处理好“供需”矛盾
“混龄”活动实践中出现“拒绝”“不接纳”的现象,我们发现还是局限于托班小年龄特征,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还需要进一步的熟悉。往往因为活动的过程中只是让两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同一个空间区域内就认同它为“混龄”了,教师在活动中的没有很好地起到媒介与引导的作用,忽视了幼儿在精神上、技能上对活动的准备。
 
我们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1)利用晨间锻炼、大型玩具、专用活动室……构建幼儿更多的接触机会,能够相互熟悉,尽快地彼此接纳。(2)重视幼儿在精神上、技能上对活动的准备。如:帮助中班幼儿建立角色意识、责任感的认同(我们是哥哥姐姐…);帮助托班幼儿建立接纳、相处的思想准备(我们的哥哥姐姐,他们是来做什么的?);帮助每个幼儿建立交流技能上的准备(小弟弟你坐下来,把脚垂下来我给你穿裤子好吗?…)(3)加大宣传的力度,多途径地向幼儿介绍混龄活动的内容及经验并融合家长的参与(家长助教、家庭小组活动),家园一体共同营造积极和谐的“混龄环境”。(4)将平行班的教研调整为混龄班的教研;将原来的以一个年级组的老师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形式的教研形式调整为混龄班共同指定活动方案,明确共同目标以及各自分年龄的分层目标,共同讨论相关的指导策略、准备铺垫工作等。
 
四、对交互式混龄课程园本化实践的展望
我们现在所尝试的混龄活动都采用的是分时段混龄,即每天一个时段,或一周几个时段等。这样的混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虽有一定的意义,但比较有限。因为时段的间隔,异龄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在我们今后的研究中是否有价值去尝试一下整日连续混龄活动模式的实践呢?如果开展那么是否也应保证幼儿相当时间的同龄互动?因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
 
没有一种教育是适合于每个幼儿的,“混龄课程”也不是万能的,探索如何理性评价混龄课程的价值与功效可以是我们今后实践园本混龄课程重点关注并着力探索的方面。我们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声音出现。

2.  [d1]交互年龄的合适性
3. 处理好“供需”矛盾
3. 与原有课程的融入(一日活动的自然交融)
1.社会性发展原则
2.内容选择
前面的材料填入,顺序调整
原则内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