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全纳幼儿园中有效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08日
作者:王燕华     来源: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2004年开始,我园在市、区教委及各级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提出探索全纳教育这一新领域的全新工作思路。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更加客观地看待每一儿童的能力和价值,着眼于长处,扬长避短,强调支持每个儿童特别的秉赋和需要,使每名儿童都感到被接纳、安全及成功
我们将这一思路,贯彻到园所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儿童健康领域的教育。
一、在全纳环境中促进儿童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个体良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进一步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方面,我们的工作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为儿童提供生态的自然环境
幼教中心所属园内绿植繁茂,古树参天,鸟声悦耳,喜鹊登枝。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一个花园般的环境中沐浴灿烂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缕缕清风,茁壮健康成长。孩子们春天观察发芽的小草、吐绿的枝条,夏天趴在地上挖沙子、看蚂蚁搬家,秋天捡拾飘落的银杏树叶学习计数,吟诵“秋风扫落叶”的诗句,冬天在园子里欢快地堆起雪人。在尽可能接近自然和生态的环境里,孩子们快乐地玩耍游戏,尽管时常会一身沙土,却是满脸的兴奋和喜悦。这正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重要条件。
    开展有效的家园互动
家长往往是儿童教育的最终执行者。做好家长工作,是落实幼儿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此,我园积极开展有效的家园互动,如:开展家长品尝评价幼儿食品的大型开放活动,让家长在活动中了解儿童科学膳食的重要性,并为儿童营养膳食的管理工作献计献策;邀请家长参与儿童健康体育活动的教科研活动,由体育专业的家长为其他家长和老师们提供专业知识讲座和观摩讲解,为孩子运动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更深入细致的保障;举办大型亲子运动会,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培养热爱运动的健康生活态度等。
二、       在全纳环境中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园的健康教育需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多种适宜的有效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依据《纲要》精神,结合我园的实际,强调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
    培养孩子多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依靠北京大学,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拥有北大心理系、北大各附属医院等多学科教育资源,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支持。结合北京大学的资源,设计适合幼儿的教育活动,丰富幼儿教育内容,扩大教育空间。如参观无毒无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标本展览室等,进行早期的科学教育,让孩子参与社区活动,开阔眼界,树立自信,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北大独特的资源,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用开放接纳的心态去了解社会,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线
幼教中心与北大心理系具有多年的合作关系。我们将协助实验室进行的七八项儿童心理研究项目应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例如关于儿童分享、分类以及谈话内容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根据研究成果,我们更有针对性的为老师提供教学支持,帮助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让老师在教学一线的工作中真正走进童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建立儿童心理评估与咨询室,通过科学的心理评估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教学
面对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家长群,如何满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我们充分利用本园的师资资源(心理学博士),建立儿童心理评估与咨询室,为家长、幼儿以及老师提供育儿咨询,为幼儿进行心理发展评估,并建立追踪成长档案。同时为新生家长进行教养理念的心理评估,如:为了考察家长是否拥有和理解全纳教育的理念,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个心理测试,为家长提供一个两难的情境,要求家长描述自己的教养行为和语言,测试情境为:假设您和你的孩子一起乘坐电梯,这时候走进来一位很胖的女士,孩子问:爸爸(或妈妈),这个阿姨为什么这么胖呀?这个时候您会对孩子做些或说些什么?”之后我们将家长的回答进行关键词编码并进行教养理念的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在有效问卷中,有16%与我园全纳教育理念一致。依据这样的考察结果,我们进行评估反馈,进一步将我们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旨在最终让我们全园教职工乃至家长都能拥有和谐接纳的健康理念。
在北京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理论的专业指导下,我们针对3岁以下儿童的发展特点,开展以强调“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亲子教育的科学系统性”的亲子活动课程,强调“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引用一些国外公开发表的测量工具,并结合自身学前教育实践经验,对亲子班儿童和社区儿童进行评估,开展早期干预教育,抓住了教育最佳期,为他们今后最大程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支持。
三、在全纳环境中提供个性化保健支持
《北京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始终坚持在面向全体儿童需要的基础上,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儿童的特殊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幼儿健康教育及保健的支持工作,努力实现个性化保健。
1、以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化保健支持研究为切入
我园作为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实验基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融合教育活动。如:
a.亲子融合:适宜新生入园初期;
b.小组融合:这是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小组融合活动形式,活动中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互动的幼儿可从游戏环节融合开始,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幼儿可从生活环节融合开始;
c.班级融合:指在正常班级中进行融合并以个别补救教学为辅,这是适宜有一定集体生活意识幼儿;
d.随班就读与专业机构训练相结合的形式:指半日幼儿园生活与半日专业机构训练相结合的融合,适宜需要在某些方面集中接收训练,症状较重的幼儿;
e.反融合:指以特殊儿童为主以普通儿童为辅的融合环境,如:普通儿童以小组形式到特殊儿童群体中共同活动,或普通班级儿童进入特殊教育机构与特殊需要儿童互动。
在接纳特殊儿童,选择融合途径时,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特殊儿童的个人档案,清晰了解孩子的背景情况,记录他们接受干预前的初始状况。在儿童入园适应一个月内,再由主管领导、特教老师、普教教师、心理学专家、医学专家或保健医、以及家长共同参与制定IEP(个别化教育指导计划),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强调阶段性总结与研讨。每学期对幼儿有评价,及时调整IEP。
2、经验迁移,针对普通儿童的特殊需要尝试建立普通儿童个性化保健支持方案
(1)开展弱视儿童的早期矫治。
我们将医学治疗和随班教育紧密结合,在人民医院眼科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针对弱视儿童的“亮博士实验班”,采取游戏与治疗相结合的特殊训练方式,将主题活动与弱视训练项目有机结合,使幼儿在接受正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改善视力状况,收到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收治儿童60余人,治愈率超过61.1%,有效率超过90%
(2)加强对肥胖儿童的管理。
根据幼儿每年的健康查体结果,建立肥胖儿档案,对肥胖儿从“饮食”、“运动”和“家庭指导”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强调采用科学的保教结合实施干预,除在班级活动中关注肥胖儿的训练外,我们还积极开展肥胖儿训练课程,每天有专职教师在保健医的指导下,对肥胖儿进行游戏形式的训练活动,并通过有效的家园沟通,使肥胖儿的好转率2006年为42.85%,2007年47.36%,到2008年达到了61.53%。
通过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对儿童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保健支持的研究,我园儿童的体格发育增长合格率达到了97.8%;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0%;新龋率20.8%、龋齿矫治率85.5%。使在园的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近700名儿童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
在全纳幼儿园中开展幼儿健康领域教育,这是我园一种新的探索,实践证明在全纳理念下这一新的思路和方法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