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环境——是帮助幼儿获得快乐学习的老师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29日
作者: 韦妮     来源: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一幼儿园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环境的创设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使之成为能与孩子对话的活教材,让环境与幼儿相互作用,这不仅仅让孩子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幼儿园环境创设能体现一个幼儿园的教育灵魂,特别是教室的主题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让主题环境“说话”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因为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孩子积极行为的作用,因环境的作用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断重复的,所以有时它的效果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因此,教师在选择环境布置的内容时就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应更多的考虑内容隐含的教育价值,而不能一味只追求精致、美观。


       1、主题环境的内容要具有启发、暗示性,能诱发孩子的好奇心,幼儿看了以后能引发他们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讨论,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例如:中班主题环境《交通工具》,在墙壁上我制作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问号上幼儿自行布置了一些自己收集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都会围绕着主题墙饰讨论一些问题。如:谁是飞机走的路呢?谁是火车走的路呢?谁的速度最快?你喜欢哪种交通工具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当他们讨论得到答案时,他们就增长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从而实现了主题环境与幼儿的良性互动。

      2、主题环境的内容要与主题活动同步,是幼儿所熟悉的,让幼儿看了该环境后就能想起该主题所开展的活动。例如:主题环境《我的一家》,在教儿歌《幸福的一家》时,我们同时将儿歌用汉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在了这个环境中。当幼儿看了这个环境后,马上就回忆出这首儿歌,久而久之幼儿通过图片的提示就潜移默化的学会、掌握了这些汉字。在这里我让儿歌的墙面布置与儿歌的教学同时进行,使幼儿看到了环境就想起了教学活动,想起了教学活动就想起了儿歌的念法,起到了一个复习,巩固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孩子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3、主题环境的内容要随幼儿学习活动主题的不断深化而展开、丰富。比如新生入园初,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充分考虑到幼儿刚走出家庭的怀抱,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来园可能会出现的焦虑和不安,在环境创设中,以“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为主题,教师在新生家访时就提出幼儿入园时带一张高高兴兴的照片并将其放入教师创设的“幼儿园”园景中,对那些有入园焦虑现象的幼儿,教师会指着墙面上的照片说“松松在幼儿园里真高兴”。随着幼儿的情绪逐渐稳定,教师又在墙面上添加滑梯、草地等,主题也转变成“我在幼儿园的哪里?”并不断改变照片摆放的位置,促进小班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在这里教师在主题环境布置中融入了对幼儿情感的关注,蕴含了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真切的情感,使主题墙面生动、直观、真实的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

      其次要提供幼儿与环境对话的机会与时间。平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观察主题环境,利用晨间,课间,午间等课余时间说说墙面上内容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例如:主题环境《交通工具》,在这里大部分材料都是幼儿自己去收集布置的,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认识各种交通工具,我在晨间谈话时就让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所收集的交通工具。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二、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改变观念,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把环境的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那么教师的角色就会从原先的直接动手动脑者变为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引导幼儿发表见解,提出主题,参与实践,运用多种技能手段表现经验和自己的想法,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学习思考、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表现能力,使幼儿从环境的观察者变为环境的创设者。
首先,教师要多关注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观察孩子的需求。激发他们创设环境的积极性,然后多倾听孩子创设环境的所思、所想,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发动幼儿讨论最后共同定出环境布置的内容。
    

      记得,有一次我面对空的墙面对幼儿讲:我这里有一些空的纸杯,你们帮老师想想它可以用来做什么?有一个幼儿提出:可以用来做娃娃,幼儿异口同声的表示同意。“你们告诉我准备怎么做?” “用纸杯做娃娃的身体” “用纸条做娃娃的手和脚” 。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纸张,各类工具。完全放手让幼儿去按照他们自己的愿望去做。他们给娃娃们添加了小辫子、裙子……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超常的合作与互动,他们彼此帮助,幼儿没有出现消极的行为都在全神的投入活动中。墙面环境的创设使幼儿真正参与到环境的创设去,教师的角色就会从原先单纯的传授者变为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原先的讲解示范等直接的策略不在是主要的创设手段,更多的是适时介入。

      其次,将收集布置的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如:在《车的种类》这节活动中,我们把道路搭进了教室,把各种类型的车辆用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孩子们通过“车展”这一活动内容,自己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能做得到的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能想得到的他们自己去想,通过多渠道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样孩子间的交往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此时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随时的观察幼儿,当发现幼儿的确有困难并真的需要帮助时,可轻声的问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忙吗?”征得幼儿同意后再介入。

      三、环境创设的动态化
      在以往的环境创设过程中,各幼儿园都比较强调在开学初大动干戈,为了让孩子入园就有全新的感觉,园方不惜购买多种材料,而老师们也绞尽脑汁寻找各种资料,力求精致、完美,这几天也就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而从环境布置的效果来看,虽然这些环境布置能让孩子与家长开学时耳目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工作的繁忙,环境的这种固定的美也就成了摆饰,体现不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在新纲要中新的认知结构的诠释中指出:建构知识是指儿童通过动作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认知冲突(新的情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失去平衡),个体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与顺化以求新的平衡。由此可见,一成不变的环境布置显然也阻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不断结合主题教学创设相应的环境,贴近幼儿生活与认知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应是一副简单的美术作品,它应该是一道内涵丰富不断创新的风景线,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应该体现动态的主题特色,应当反映阶段性、代表性、开放性的原则。

       1、不断更新,反映阶段性的主题内容
       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注重随着主题教学的不断深入开展,结合主题来创设环境,如:季节性的主题环境创设,如丰收的果园、美丽的春天等;也有反映孩子的生活变化的,如我升中班了、我的新年愿望、我的好朋友等。这些主题能及时的反映孩子的生活学习的阶段性进程,使主题环境随着孩子的认知不断变化与更新,从而更有利的促进孩子与环境的对话。

       2、归纳主题,让主题说出孩子心中的话
      主题环境的创设并非仅仅是孩子作品的展示,也非简单的老师的艺术创造,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注重收集孩子的所思所想,教师将孩子最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归纳,并和孩子一起用艺术的手段进行表现,简单的说,主题环境必须反映孩子想表达的主题。


       3、不断充实,体现主题环境的开放性
      主题环境的创设应是一个不断充实与丰富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作品展示。如在我们布置以春天为主题的走廊环境时,各小组分工合作创作了春天的组图,我们将组图贴在走廊较低的位置,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春天认识的加深,他们随时可以在自己的组图上再进行添画。在创设丰收的秋天的主题时,我们共同创设了美丽的果园的主题环境,可过了几天,有人提出小动物喜欢吃果子的话题,于是,我们又在果园里用手工制作了各种动物背果子的情形。由此可见,主题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创作过程,它能随着幼儿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创新。


      总之,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转变,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我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从教育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幼儿教育的引导者和艺术家。注重了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平等地关爱、帮助每一个幼儿,使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幼儿园各项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使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空间都能成为孩子们的“欢乐所在”,让幼儿喜欢幼儿园的每一个活动,使我们的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欢乐园”。
 


 
参考资料: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陈时见主编的《适应性发展课程理论与案例》
           李子健编著的《幼儿园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