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基会在中国 > 儿基会项目 > 行动概述

培训心得:我的忠县之行

发布日期:2012年07月30日
作者:吴琼     来源:本站


 随着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随着一声声依依不舍的“再见”,我们的忠县幼儿园教师培训第一阶段工作也即将告一段落。短暂的七天、开心的七天、辛苦的七天留下许多美好记忆,回想整个过程,我收获着、感动着、成长着……

 “寝食难安、心力交瘁、日思夜想、绞尽脑汁……” 公开课综合症在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发作。“说她们想听的,做她们需要的。”刘云艳老师的话让我放弃了平常那些多媒体教学和众多“华丽”的教案。想到忠县地处渝东,江河中的大桥、溪流上的小桥、公路上的旱桥与天桥等等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所以我便决定选择《家乡的桥》这一活动。回想备课那几天,整天都在网上和陈世联老师讨论环节的处理和提问的方式,陈老师曾开玩笑地对我说:“你的提问就像天上下冰雹一样!”他还时常提醒我要注意休息,而他自己则每天都会和六、七个老师在网上交流,对每一位老师的讲座提出修改建议,辛苦可想而知。


 然而,我的试讲的结果并不理想,问题重重。《桥》的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讲有一定难度:我的讲解缺乏童趣,没有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在材料的选择上,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并不容易准备到这些材料,针对性不强。在整个团队老师们的讨论下,提出了换掉《家乡的桥》这个活动的方案!可什么才是农村教师所需要的,并更适宜她们的活动方案呢?


 在大家的讨论下,终于形成了一个都比较赞同的活动方案《有趣的风》,从“感受风——制造风——用风玩”几个主要环节进行活动的开展。


 第一次试讲,感觉只注重“走环节”,没有关注幼儿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同幼儿的交流也不够,“牵着”孩子走的气氛很浓。在对活动的环节和师幼对话进行分析以及活动方案的内化和调整之后,进行了第二次试讲,结果又出现了新问题:与幼儿的交流有了,但缺乏“让孩子主动得出结论”的这种《纲要》所倡导的科学领域精神的内容。就这样通过三次、四次的试讲不断的调整与定位,而我在虚心接受建议的同时,也会不断地内化。这样,就避免了“走环节”“假面具”等现象的出现。


 示范课活动结束后,学员们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感受风”这个环节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有位老师还提到孩子们“吹碎纸片”或是在户外“找风”的方式,还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风的作用以及危害等。虽说一次活动不能面面俱到,但能让老师们有这么多想法,能从我组织的活动中联想到一系列的风的活动的开展,我开心,真的很开心!但学员们在如何看课、如何评课等方面却稍显欠缺,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培训目标和内容。


 这段人生中珍贵的经历,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感谢大家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为我成为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忠县培训团队中的一份子而感到惊喜、激动和自豪。

(重庆市万州区复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