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环境创设

立足本土资源,创设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2日
作者:江素莉     来源:漳州市长泰县林墩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组织与实施之一的环境创设是很重要的一环,环境是教育的一部分。因而创设适宜的使孩子们主动发展的环境是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纲要》与农村的高质量幼儿教育一文中指出:“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多种教育资源为农村实施《纲要》的基本策略”让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这是实施《纲要》的基本的实践策略,针对《规程》和《纲要》精神的领会,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立足幼儿园实际,因地制宜地走勤俭办园之路,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幼儿教育是农村实施《规程》和《纲要》的有效策略。

   一、存在弊端
   纵观我园过去的环境创设,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环境创设缺乏一个鲜明的主题
   以往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常常只凭自己的喜好挑选几幅图画、作品、照片等粘贴在墙壁上。整个活动室看起来花花绿绿,内容丰富,实则脱离教学内容,缺乏一个鲜明的主题。


  (二)环境创设只注重成人的提供,忽略幼儿的介入
   以往教师都是自己来布置环境,幼儿几乎没有参与,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师的眼中,幼儿对环境布置似乎起不了作用。有的老师还认为,让孩子来帮忙,只会越帮越忙,既要花更多的时间,又比不上教师布置的美观,墙饰主要是起美化和装饰作用,幼儿的参与往往体现在为他们开辟一块艺术作品展示园地。

  (三)环境创设的空间利用不够充分
   教师只重视活动室内的布置,忽略了幼儿园内其他空间对幼儿教育的隐藏的作用,使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四)环境创设存在一成不变的现象
   由于开学初教师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布置环境,而一旦环境布置好,就认为大功告成,舍不得更换,常常存在着整学期无变化的现象。墙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不能根据新的问题及时调整内容。

  (五)各种存在问题
   室内活动面积少,人数多,材料不足等问题,有限的室内空间限制了幼儿区域活动。

   二、解决对策
   为了让本园的幼儿教师能更好地理解《纲要》,贯彻《纲要》,课题组针对过去环境创设存在问题加强对本土资源的专题研究,运用科学发展观创设一个体现“低成本,高效益”富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使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各种培训,教给教师学会加以利用自然材料和废旧物进行环境创设,开阔教师的视野,拓展教师的思维。
   1、聘请市、县幼教专家亲临指导,让教师明白环境创设的意义。

   2、利用多媒体举办“农村幼儿园教师美工制作”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培训,让教师边学习边制作,做到有所得,有所看,有所悟。

   3、带领教师到泉州、南靖、市幼儿园、机关第二幼儿园等地实地参观,促进农村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调动了广大教师主动为幼儿创设良好环境的意识。

  (二)组织学习有关文章
   我们组织全员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互动墙饰的特征》、《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环境创设误区》等相关文章,广泛开展幼教理论讲座,业余时间鼓励教师经常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从而让教师明白“如何创设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

  (三)拓展收集途径
   我园发动家长、小朋友共同收集那些可塑性、可变性较强的废旧材料,如松果、毛线、易拉罐、挂历纸、花生壳、影碟片、竹子、布等。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开展:

    1、利用家长会来开展活动。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资源对孩子进行游戏活动的重要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作用,同时让家长欣赏一些利用收集的资源制作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的展示活动,来激发家长的活动积极性。

   2、在亲子活动中,让家长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来开展各类创作活动,激发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兴趣。

   三、环境创设的成果
  (一)环境创设注重与教育内容的融合
   我园一改过去仅仅为了装饰教室环境而进行的随意布置,而是将主题活动融入整个活动室环境之中。因此,在主题活动确定后,各园教师先充分利用活动室大墙面,展示出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情节,让幼儿及时了解本阶段活动的主题;接着,收集并制作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为幼儿与主题环境互相创设良好的条件。例如:大一班开展“各种各样的动物”他们创设了“我认识的动物”、“森林里的动物”、“水里的动物”、“鸟的家族”等环境。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小纸盒、纸箱、易拉罐等废弃物创作动物形象。让幼儿利用色彩鲜艳的水果泡沫袋搭建“动物园”。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但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使幼儿感受到成功和喜悦。

  (二)注重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过程的体验
   环境创设的目的是支持和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幼儿的思维和创造的发挥。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现在教师会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创设,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的过程。例如:中班要布置一幅“春天”的墙饰,教师让幼儿讨论:这个主题要用什么表现?有的说:“应该有绿油油的草地。”有的说:“蝴蝶、蜻蜒在花丛中玩”有的说:“还要有云姐姐,给大地送花来啦!”……接下来,教师再引导他们想想要用哪些材料。孩子们各抒已见:“大树用挂历纸来做”“云姐姐用布来做”“蝴蝶和花用糖果纸来折”……孩子们收集自己用来布置环境所需的材料,还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废旧品,把活动室布置成生机盎然的春天。孩子们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

  (三)环境创设注重挖掘家长资源
   家园联系栏是教师和家长交流沟通的窗口。各班在家园联系栏设置了“父母茶座”、“太阳速递”、“悄悄话”、“小广播之窗”等窗口,让家长参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创设。例如:小班开展“我是好宝宝”主题活动,教师用“父母茶座”的形式与家长沟通,把活动内容与目标提供给家长,请家长利用幼儿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孩子按照其成长历程制作成“幼儿成长素描本”,投放到班级语言区,鼓励幼儿互相欣赏小时候的照片,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四)环境创设注重呈现本土特色
   我园立足实际,注重多种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镇有许多石材厂,我园就挖掘林墩“石材之乡”这一教育资源,生成了“家乡的石头”这一主题活动。我们将该主题活动融入自然社会的大课堂,如开展“参观石材厂、石材展览馆”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包含“有趣的石头”、“石头变变变”、“美丽的石材厂”、“可爱的石头宝宝”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参观,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石头、石制品,初步了解石头的用途,学习在石头上装饰。他们还和家长一同参与“石头粘贴画制作”大赛。幼儿通过探索和操作,进一步认识了大自然,对家乡的自然资源——石头的经济价值有了基本的了解。让孩子其实地感受到家乡的魅力,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注重设置动态的区域环境
   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园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创设环境。将活动区扩展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环境教育优势。例如:美工区、建筑区:组织幼儿在沙上画沙画,用鹅卵石等材料拼图案,用沙土、石子挖地道,筑长城等游戏;利用树叶贴画,摘芦苇珠串项链,用稻草编帽子,制作稻草人等。科学区:提供疏密不同的筛子,让幼儿通过筛沙等活动探索疏与密、粗与细的不同。认知区:带领幼儿到附近菜园认识各种水果、蔬菜,观察水稻的生长过程。体育区:组织幼儿到园外的小山坡,用树枝当武器,用野草做头盔,模仿“打野仗”等游戏。同样的区域,通过科学、合理地创设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提高了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有效地弥补了农村幼儿园室内活动区域的不足。

    事业是无止境的。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贯彻《规程》和《纲要》的同时,还要全面透彻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认识环境这一重要资源的教育价值,用科学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全面、和谐、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个前进的目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孩子创设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深信,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工作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