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虞永平:感受陈鹤琴的课程思想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0日
作者:虞永平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感受陈鹤琴的课程思想
南京师范大学 虞永平
2009年6月16•南京


陈鹤琴著作的线索
从儿童发展心理研究出发
在实践中研究课程
关注教法的研究
关注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创作
关注教师的发展以及小学教育等等领域
陈鹤琴著作的学术风格与成就
 写作风格:叙事、平实、隐语
 学术风格:注重实证、乐于借鉴、关注国情、直面问题、勇于创新
 学术成就:就课程而言,思想路线和方法论的贡献大于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思想是陈鹤琴思想之精华
陈鹤琴在不同的时期都关注了幼儿园课程;
以了解儿童为前提;
以实验研究为先导;
用先进的研究方法;
注重不断的提升和总结。
关于课程的主要著作和论文
一年来鼓楼幼稚园试验概况,1926
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1926
幼稚园的课程,1928
整个教学法,1928
一年中幼稚园教学单元,1939
怎样编排幼稚园的日程表,1948
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1948
幼儿园的课程,1951
怎样试验幼稚园课程,1964


《幼稚教育》第四章:
幼稚园的课程(1926)
 该文建立在对幼儿教育的批评与反思之上,1924年,《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对幼儿教育的批评,主要是对课程与教学的批评。因此,《幼稚园的课程》必然要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 在前面几章中,已经讨论了为什么要办幼儿园、幼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幼稚教育的原则。

幼稚教育原则之精要
丰富儿童的经验。一切直接经验都是儿童亲身力行得来的,教育者无论如何不能代替儿童做事,也无论如何不能完全用抽象的概念来施教。有些经验是间接的,在人们生活里占重要位置,但无法用实物教,可用逼真的图片。不过这样的教法要减少到最小限度。

幼稚教育原则之精要
有用的动作:
1、能否引起儿童的全副精神?
2、做了以后能否得着有价值的结果?
3、是否能引起其他有益的动作?

幼稚教育原则之精要
游戏化的教学法

  凡事当工作做是痛苦的,当做游戏做是快乐的。更何况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幼稚园课程很容易游戏化。我相信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化作游戏,这就要看教师的能力了。

改造旧课程的核心理由
旧式的幼稚园课程不合于儿童的需要
关注儿童的需要是新旧课程的分水岭
儿童的需要来自对儿童的关注和研究
只有符合儿童需要的,才可能是适宜的
成人需要和儿童需要的矛盾和冲突是幼儿园课程徘徊、倒退的重要原因
 需要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幼儿园课程的原则
原则深受西方进步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杜威等的影响;
原则建立在对旧教育、旧课程批判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对儿童的研究之上;
原则是一种西方理论中国化的典型,也是理论实践化的典型。
原则一
课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目前的生活,至于将来生活的帮助还在其次。
儿童是儿童,成人是成人,虽然今日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成人,但是没有必要提前进行成人的教育。如不能强迫识字。
用适应目前生活需要的方法,去达到将来生活中必会出现的事情。
原则二
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
走朝会线、玩蒙台梭利玩具、福禄培尔恩物等是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分割的。
实际生活的内容很多,就怕教不了,教不周到,儿童的一饮一食,与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都是好教材,课程应从这方面去着想,何必经过一番人工化呢?
原则三
富于弹性的课程,可以适应个别不同的兴趣与能力的儿童。
要适应不同个性的儿童,课程就应留有余地,使儿童可以多方面去接触,可以随他自己的个性去转变。助儿童之长,补儿童之短,这是弹性的第一层意思。蒙氏课程就有局限性。
同是一种课程,它的内容分得深浅不同,所包含的成分也不同,随儿童自己的需要去做,这是课程弹性的又一层意思。

原则四
所有课程允许重编。这主要关注社会需要和社会现实。
社会需要因地而异,因时期而异。课程不能全国一统化,也不能不考虑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
课程应考虑全国统一的大纲,即所谓全国一致的真精神,允许各地重编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 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原则五
非但要适应儿童目前的需要,尤其应该适应其他的新需要。
教育机构是有别于家庭的、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的机构,它能搜罗有别于家庭生活的特殊的刺激。
这些刺激应在拟订课程时加以考虑,这样才能激发儿童新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精细、敏捷。

幼稚园课程的组织的两个派别
一派主张预先排定课程,非但一个星期的课程要排得很好,并且把一学期、一学年的功课排得很好。美国、日本、中国都曾盛行此道。
另一派主张绝对不作计划,废除一切的课程组织,他们完全以临时的各种生活为主体,今天看到猫就来教猫,明天看到鸡就来教鸡,理由是要适应儿童的需要,以生活为中心。

陈鹤琴的主张
教育是有目的的,是按照计划去达到目的的工作,毫无组织的做法,教师目的又何在呢?是否每天可以找到新材料,有了新材料是否教师都能临时的预备得及?
这派主张危害很大,我是不以为然的。
如何组织课程?
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
每个学期应该有一个总设计,以决定本学期应该注重的目标。每学期又有一个预定的课程表,拟订一个星期里教导的中心。
但此项课程预定表不是固定的、不能变换的,儿童或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教师就可以采为课程内容,可以把一切预先所定的暂时搁起,重新再来做一番筹备工作,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先的有些相像,那就要把它融进去。


组织课程的依据
时令、自然环境、家庭和社区生活
 时令:
1、纪念日:国庆、国耻、孔子诞辰等
2、节气:清明、端午、重阳、中秋、元旦等;
3、生日:每月集中一次过。

组织课程的依据
自然环境:全年的课程都可以取材于此。四季变化,动植物,阴晴雨雷的自然现象,没有一日找不出新材料,可惜幼稚园并不注意到这层,还是天天在室内生活。
家庭和社会生活里的东西,儿童天天能接触到,不过儿童没有成人去指导很少会留心。这些对幼稚生可以教、应该教。切于人生生活实际需要的不教,反而教各种抽象的、与实际生活相距很远的东西,那是最不经济的事情。
三种来源不是单独采收的,可以合成整个的。
《幼稚园的课程》(1928)
是对鼓楼幼稚园课程试验情况的描述和反思;
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历史上第一个较为规范的行动研究报告;
详细地说明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系;
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主张;
是西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课程编制的原则(第一期)
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不是教师的,更不是父母或社会上其他的装饰品。
一切课程是当时当地儿童自发的活动,不能抄袭任何人家的。
教师之责任只有供给儿童的询问及各种应用材料,并指导儿童所需要的材料。
注意于儿童身体的健康、动作的活泼,不愿儿童受纳许多呆板的知识和斯文如木偶的礼节。

课程的标准和方法
把通常幼儿园里的课程一律废止,如走朝会圈,形式的学习,让儿童自由去做。
极力把幼稚园的设备增多或改进,希望布置一个极完备的环境,使儿童随地可以遇到刺激,自发地去活动。
教师要希望儿童做某种活动,或使儿童明了某种观念,只布置某种环境,刺激儿童。
教师的工作改变了,只要儿童在园,教师都是工作时间。
反思问题和困难
教师穷于应付;
儿童在平面上打转;
不好动的儿童就呆坐了;
儿童渐渐有倔强的神气;
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在反思的基础上进入第二期的研究。
坚守的和变化的
坚持初志——以儿童为主,合于当地的、当时的环境
先拟订下一周的课程大纲(一个或几个单元)
根据大纲,逐周讨论下一周的活动内容和方法
根据计划(细目)分头去找资料
按计划实施,多了就延迟,少了就补充。
此外还有卫生、点心、游戏、休息等。

再反思
由于有了计划,课程实施的困难少了许多,应付儿童也容易了,儿童的学习成绩比前期进步更迅速,社会上也以为这样的办法是对的。我们也很私心自喜,以为此路可通了。
哪知道行之未久,发现此路大陷阱太多了。这许多陷阱的上面盖着稻草,又铺着鲜花,在外观上真好看,但是会使人落阱的。我们发现了许多不能填补的陷阱。
主要的问题
强制了儿童的兴趣;
蔑视了儿童的个性;
教材常常会不适用的;
临时发生的事情很难插入。
选择——“再来改换吧!”
设计组织期
没有组织的既然不对,有了组织又走不通,旧方法不能应用,势必重找新路。第三条路是“设计”的,也叫做“中心”的。
设计组织法26年在鼓楼幼稚园试行,27年在南京全城14个幼稚园试行,27年下学期还在南京晓庄、燕子矶等乡村幼儿园试行。
设计组织法的路径
本星期教师会议上讨论下星期大约可以做些什么?
把要做的活动拟定以后,于是商议它的内容,大约有几个步骤可以做的。
将个活动内应用的材料和可以参考的书,教师详细预备。
寻找或布置一个适当的环境来引起这个设计。
儿童既然感到兴趣,教师顺着儿童的兴趣,引起个活动的各方面来,并且与各科来联络。但是并不强求合乎预定的。

设计组织法的路径
时间完全不限制。
儿童如不能维持到做完设计全部的历程,教师急需考察一下,究竟是什么缘故,可以补救吗?
儿童临时发生特种兴趣,教师要尽力去指导,有时竟可以把全部预定的改变,做这个临时发动的事。
幼稚生急需看到结果,所以各个设计中当分做许多小段落,他们的兴趣方才可以维持。
设计组织法的路径
在同一设计单元里,各方面的活动很多,儿童愿意做任何一方面应该听儿童自由去做。不过希望每个儿童个方面都做到。
在同一设计单元中,有许多活动要几个人合作的,有许多活动只需独做的。教师可以做他们的领袖,同时可以训练几个儿童来做领袖。
每个设计单元的每一个阶段或一方面的活动,得到结果,应当有极短的、简单的批评与讨论。
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教师预备工作的第一步:

教师在未定课程以前要随时随地地留意儿童的行动、好尚与兴趣之发生、持久等状况;
教师要明了儿童心理的普遍原则;
教师要调查当地社会情形,与大多数儿童家属的状况;
教师要熟悉当地的自然界现象与普通自然物的生长状况。
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教师预备工作的第二步:

预定活动单元要合于当时儿童的需要与社会上自然界将有或已有的东西;
每个星期预定的单元,要多于两个以上,以便儿童不做甲可以有做乙的机会;
每一个单元的细目要详细分析;
每个单元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充分预备。即使有许多材料应该儿童做的,教师也应该下功夫计划,方才不失帮助者的本位;
预备工作至迟必须早三天做。
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课程实施时应注意的:
引起动机可以用环境的刺激,也可以用谈话的刺激;
引起动机后,急需决定目标与应做到的结果;
做的时候要采取分工的原则;
做的时候要多方变化,维持儿童的兴趣;
可以有相当的训练,不过不要太枯燥。
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课程实施时应注意的

每一个大单元不能继续做了,可以在分段里停止;
做了一段就要有讨论和批评,鼓起继续做的兴趣;
在一个单元没有做了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有力的刺激,儿童兴趣忽然转移了,那么应当依照儿童的兴趣,领导他们去做。千万不要固执预定的单元与材料。

《幼儿园的课程》(1951)
 背景

陈鹤琴提出的五指活动思想,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末实践酝酿,对苏联学前教育思想吸收和借鉴的背景下,对活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中西璧合的有具有中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基础的课程思想。健康、语文、社会、科学及艺术五个领域活动的课程划分,是陈鹤琴的一种创造性的思想,也是我国的幼教工作者至今仍高度关注的思想。

五指活动的思想基础
1、幼儿园课程的中国的、民族的
  陈鹤琴提出我们的国情和环境与欧美是不一样的,幼儿园课程不能脱离幼儿所在的社会背景。
2、幼儿园课程是科学的
  陈鹤琴提出让儿童从小建立对于宇宙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与特性的正确观念,培养儿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3、幼儿园课程是大众的,要反映劳动群众的生活。
4、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要照顾到儿童的心理和能力,不要根据成人的经验,而编制一些生硬、枯燥、高深的材料让儿童茫茫然不知所以的得到一些糊涂、杂乱无章的知识。
5、幼儿园课程是连续的、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编制课程时,对事物的研讨要系统,注意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将一个一个的事物孤立起来,要使儿童得到关于事物发展的整体的概念。
6、幼儿园课程是现实的,要向社会生活、民情风俗和自然物学习,引导儿童从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和体会。
7、幼儿园课程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的难易、先后。
8培养五爱的国民公德和民主、团结、勇敢、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9、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情感。
10、养成儿童说话的技能。 
五指活动的意义
  1、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意思是一切的活动要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的发展。如果把这只手当作成人的,那么儿童心身的发展就不能依据正常的途径前进,而每次活动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因此五指活动要注意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
  2、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相互联系。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
儿童健康: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儿童社会: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以及政治常识等;
儿童科学:包括植物之培养、动物之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等;
儿童艺术: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儿童语文: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课程编制的三种方法

圆周法:各班预定的单元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不过取材内容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而分别予以适当的教材和分量。
直进法:将儿童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依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年龄的班级里。
混合法:在编制课程时要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

五指活动与五大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是对陈鹤琴的五指活动思想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陈鹤琴五指活动思想的精髓。
五大领域又不同于陈鹤琴的五指活动。五大领域更主要的是从课程内容切入的,是以知识体系为线索的,五指活动是以活动—儿童可做的事为线索的。
五大领域要真正体现陈鹤琴思想的初衷,必须还原到儿童的活动,必须注重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
关于陈鹤琴教育著作的学习
努力逐篇学
带着问题学
学习与思考想结合
尝试实践验证
注重比较分析
不断总结提升

(cuckoo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