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浅淡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05日
作者:陈莹     来源:深圳南山区西丽幼儿园

    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家庭矛盾激化也使得现在的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日趋严重,但是家长们针对孩子们这一情况也只存在于自己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孩子难带这一观点,而缺乏对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视。据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在对近9000名儿童进行筛查中发现,深圳3岁—6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约占67%,远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其中15%左右,需要就医矫治。
  

   去年7月—8月份、10月—11月份,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的龚建华副主任医师两次以向幼儿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罗湖区范围内的3岁—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总共收回有效问卷近9000份。
  

   据了解,接近9000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样本,在深圳市是少见的,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深圳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的高低排序,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行为问题占25.8%,情绪障碍占21.3%,语言发育不良占17.2%,进食障碍占16%,睡眠障碍占6.7%。
  

   为什么深圳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龚建华称,归根到底,是环境影响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带有明显的“深圳特色”,那就是“移民城市”的特殊环境。
  

   龚医生举例说:语言发育方面,深圳的幼儿面临多种语言的影响,普通话、父母的家乡话、广州话、客家话甚至英语等,多种语言交杂混乱的环境,让语言发育期的幼儿无所适从,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发育,表现为吐词不清、语速缓慢、语调不准、拼音错误等。再以发生率较高的行为、情绪障碍为例,幼儿中存在的行为偏异、多动综合征、攻击性行为以及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显然与深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相当一部分幼儿由祖辈或保姆带养,这些人的综合素质不一,祖辈对孙辈的溺爱等,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即使是在幼儿园里,由于幼师队伍不稳定,私立幼儿园幼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也难以让幼儿接受连续的、规范的、符合幼儿心理行为发育的良好教育。

   一、产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幼儿大部分会成为家长的出气对象;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 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特别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作为父母他们的工作压力更大。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他们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是保姆,自己平时无暇顾孩子,累了一天,回家也没有精力或体力和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孩子们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的家长,重视让孩子羸在起跑线,什么补习班、双语教学、乐器、各种兴趣班,各种学习压力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而且家长们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自己省吃俭用,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却忽略了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爱和陪伴。而有的家长奉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严厉有加,宽容不足。有的家长简单粗暴由于工作忙,无暇思考斟酌语言,一见问题便予以一顿斥责,或火冒三丈地责骂一通,孩子未弄清道理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使得亲子关系紧张。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孩子们的生活范围,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例如我班的薛丽莎,因父母的工作原因,从小有外婆带大,外婆从不带她去小区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吃了晚饭6点半就让她上床睡觉了,晚上都见不着父母的面,来到幼儿园后,她从不和班上的小朋友玩,也不和小朋友和老师说话,初定为选择性缄默症。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帮助问题儿童的对策
   1、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引起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
    很多家长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在心理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他们的想法最多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等等,也总是寄希望于老师,希望老师能改变孩子的性格,而决不愿意带自己的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我们应该从基础出发,逐渐引导家长来认识及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多利用家园联系栏、家长学校、学校网站的介绍等,让家长来了解什么是儿童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来源于什么,再针对孩子们的情况单独找家长谈话,引起家长的重视,让家长知道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 并且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2、做好幼儿的心理个案追踪。
    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3、给问题儿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对于存在心理疾病的幼儿,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各方面能力都非常强的小朋友做伙伴,通过给他一个典型的形象来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典型的行为,时间久了,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对他进行单独的行为训练,加深他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而这些问题儿童在区域中会自发的、自然的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进的问题较为有效。教师要将更多的关心加在孩子身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会给这些孩子安全感及自信感。并且教师要在业余的时间多学习幼儿心理健康的知识,以科学的方式来帮助这些问题儿童早日恢复健康。


   我相信,我们只要把握好教育思路,勤于学习,不断的探索,总结,将理论学习不断的运用到实际中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时时刻刻地用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我们的下一带一定会健康的茁壮成长。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