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的建立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15日
作者:戴伟廖慧君周丽华     来源:长沙卷烟厂小白鹤幼儿园

同伴交往作为一种自由、平等的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力,它对儿童的个性、情绪情感、心理健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同伴交往策略作为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行为及其结果的关键因素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儿童同伴交往策略指的是,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为达到特定的目标对自己的情感、思想、意图和行为进行整合而表现出的交往方式,是同伴交往过程中具体交往方法的概括。

研究儿童同伴交往策略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指导儿童的同伴交往,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了解儿童具备哪些交往策略,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会使用哪些交往策略,即儿童同伴交往策略的发展水平。而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已有研究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并无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儿童的同伴交往策略,研究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研究儿童同伴交往的某一些策略,这种现象将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也给整合该领域的研究以及深入该领域的研究带来困难。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3-6岁幼儿为被试,尝试以幼儿最喜爱的游戏活动为交往平台,结合不同的交往形式模拟创造幼儿同伴交往的生态环境,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建立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

 

1研究方法与过程

1.1被试及其取样

本研究在长沙市卷烟厂幼儿园进行,这是一所省示范幼儿园,入园的幼儿大部分是卷烟厂员工的子弟。本研究期间该园有15个自然班,我们随机抽取大、中、小各一个班的幼儿作为被试。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1

1-1 被试的基本情况

班级

总人数

年龄范围()

大班

35

13

22

5.5-6.0

中班

37

28

9

4.5-5.0

小班

37

22

15

3.5-4.0

总计

109

63

46

 

1.2研究方法

1.2.1以游戏创造幼儿交往平台

幼儿阶段,同伴交往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沙利文将童年早期和学年早期的同伴关系看作是以游戏和共同活动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幼儿通过游戏发展同伴关系、发展友谊[i]。游戏是承担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幼儿相互交往的重要纽带。发展生态理论家提出,游戏是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且正因为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人际交往让儿童感觉到安全可以“自己做主”,儿童可以从自己的真实意愿出发整合游戏情境选择交往策略。因而利用游戏来考察幼儿同伴交往策略是一种合适的方式。同时幼儿选择和使用社交策略的能力在游戏中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研究选择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为幼儿创造交往平台:(1)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体验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态度倾向。游戏时,幼儿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充分体现交往能力。本研究期间长沙卷烟厂幼儿园角色游戏室中设有四个区角:娃娃餐厅、米奇童装店、娃娃商店和爱心医院。(2)结构游戏是幼儿使用结构材料进行建构活动的游戏。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想象空间和创造性,又有较强的操作性,幼儿可以单独游戏也可以多人合作,能很好的体现幼儿选择同伴、选择交往策略的意愿。该园结构游戏室中有积木、积塑等游戏材料。本研究通过这两大功能室来控制幼儿的游戏类型,对幼儿的游戏活动采取不定游戏主题,幼儿自选角色,跨区角自由活动的组织方式,充分体现幼儿生活中游戏如生活,生活如游戏。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冲突不直接进行干预,对幼儿在游戏中的求助行为,教师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

1.2.2以不同的交往形式模拟创造幼儿同伴交往的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儿童的交往对儿童社会性和人格发展非常重要。虽然跨年龄交往看起来是一种不对称的关系,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有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社交地位,但这种关系可使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能力,对幼儿个性、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Hartup, 1983McClellan & Kinsey, 1999;张更立,2004)。因而儿童在异龄交往中使用的策略也可能不同于在同龄交往中所使用的策略。现实生活中,幼儿也会与不同年龄的伙伴交往。

为进一步结合游戏情境模拟创造幼儿同伴交往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幼儿在各种交往情境中所使用的交往策略,本研究还进一步通过分组将幼儿的同伴交往分为不同的形式。本研究将同龄交往界定为,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的幼儿之间的交往;异龄交往界定为年龄相差1岁以上的幼儿之间的交往。我国幼儿园基本上是按照幼儿的年龄进行编班,同一班级的幼儿年龄相差基本上不超过一岁,因而在本研究我们将同年龄班级幼儿之间的交往视为同龄交往,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之间的交往视为异龄交往。研究者对全体被试进行了分组:一是同龄交往,研究者将同班级的幼儿分成AB两组(见表12),其中A组幼儿进行角色游戏,B组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此时幼儿的交往对象是相互之间最熟悉的年龄也最接近的;二是混龄交往,研究者将所有被试按年龄、性别匹配后随机分为1234四组(见表1-3),其中混龄1组和混龄3组进行角色游戏,混龄2组和混龄4组进行结构游戏,在这种交往中,幼儿将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熟悉程度的交往对象——同龄、熟悉的伙伴,同龄、陌生的伙伴,异龄、陌生的伙伴,因而在这种交往形式中,幼儿之间既有同龄交往也有异龄交往,更符合幼儿交往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将其称为混龄交往。

 

 

1-2  同龄组分组基本情况

组别

总人数

年龄范围(岁)

大班A

18

7

11

5.56.0

大班B

17

6

11

5.56.0

中班A

19

14

5

4.55.0

中班B

18

14

4

4.55.0

小班A

19

11

7

3.54.0

小班B

18

11

7

3.54.0

总计

109

63

46

 

 

1-3  混龄分组基本情况

组别

总人数

大班

中班

小班

混龄1

28

8

10

10

16

12

混龄2

27

9

9

9

15

12

混龄3

27

9

9

9

15

12

混龄4

27

9

9

9

17

10

总计

109

35

37

37

63

46

1.2.3多种观察方式全面记录幼儿交往过程

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每个游戏室由一名发展心理学研究生(研究者本人)或一名学前教育学研究生和两名幼儿教师通过书面记录、摄影和录像将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过程尽可能详尽地记录下来。

1.3研究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1.3.1第一阶段——建立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

本阶段的研究在200678月份完成,主要任务是建立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观察开始前由研究者培训观察人员,讲述记录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每星期进行两次观察,时间安排如表1-4

1-4 幼儿游戏时间安排

交往类型

时间

游戏小组

游戏类型

星期一10:0010:50

小班A

角色游戏

小班B

结构游戏

星期一15:0015:50

中班A

角色游戏

中班B

结构游戏

星期一16:0016:50

大班A

角色游戏

大班B

结构游戏

星期三10:0010:50

混龄1

角色游戏

混龄2

结构游戏

星期三15:0015:50

混龄3

角色游戏

混龄4

结构游戏

本阶段共得文字记录近2万字,录像近1000分钟。研究者将根据本阶段的观察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建立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并请专家进行指导与评估。

1.3.2第二阶段——检验策略系统

本阶段的工作从20069月开始到20071月结束,主要任务是深入观察游戏情境中幼儿的同伴交往,进一步检验在第一阶段所建立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的有效性。本阶段,观察者每个星期进行一次观察,单周星期二为同龄游戏,双周星期二为混龄游戏,游戏时间的安排与观察计划与第一阶段相同。本阶段的观察结束后共得文字记录近10万字,录像2000分钟。本阶段共观察到765次幼儿同伴交往行为,1591人次参与了交往。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建立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

本研究通过对第一阶段所得观察资料的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共提炼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26种。在社交过程中,个体所选择的社交策略都是为一定的社交目的服务的。Rubin(1986)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指出,个体在面临社交问题时:(1)选择社交目标,也即选择社交问题解决的终结状态,它也是个体社交行为的指南;(2)评估社交环境;(3)产生和筛选社交策略;(4)执行所选择的策略;(5)评价策略。因此,在社交过程中,个体是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社交目标来选择社交策略的。Dodge(1986)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也指出对社交线索的编码是产生备选策略的前提。因此,本研究认为根据交往策略指向的目标,包括为实现最终的社交目标过程中产生的亚目标来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进行归类,是符合幼儿社交过程中的认知规则的。根据这一规则,本研究将所观察到的游戏情境中幼儿所有的同伴交往策略归纳为十大类:

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

策略大类

策略小类

交往目标

A.主动邀请

a1.有明确的指向对象

吸引同伴和自己游戏

a2.无明确的指向对象

a3.物质诱惑

a4.向同伴展示某一新玩具,或某一玩具的新玩法,以吸引同伴的注意力

B.合作

b1.合作,无交换条件

配合他人的行为,使交往顺利进行或顺利结束

b2.合作,有交换条件

C.联合

c1.附和他人的提议、说法

加入他人的游戏

c2.做一样的事情

D.攻击

d1.言语攻击

控制他人[ii]

d2.身体攻击

d3.威胁

d4.破坏他人正在进行的游戏

d5.破坏他人游戏成果

d6.抢他人的玩具

E.应对攻击

e1.回避

终止他人对自己的攻击

e2.顺从、妥协

e3.求助第三者

e4.言语抗议

e5.攻击

F.助人

f1.助人

帮助他人克服某些困难

G.物质交换

g1.物质交换

换取他人拥有的物质

H.言语协商

h1.请求

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给予配合

h2.命令

I.提供物质

i1.提供物质

把物质送到他人的身边

J.拒绝

j1.言语拒绝

拒绝他人的要求

j2.忽视

(各策略的操作定义和实例见附录1

经一名发展心理学教授、一名学前教育学教授、一名幼儿园园长指导与评估,该策略系统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进行第二步的验证性研究。

2.2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的效度及其特点

2.2.1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的效度

本研究的第二阶段,观察人员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观察,采集了大量的幼儿同伴交往资料,共观察了765次幼儿同伴交往行为,1591人次参与了交往,在此期间幼儿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往将自己所拥有的同伴交往策略完全、真实地展示了出来。根据这些观察资料,研究者对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的效度进行了验证。在深入分析这些资料时,证实了幼儿所使用的同伴交往策略没有超越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中所包括的策略,即本研究建立的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能全面、有效反应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

同时,本研究所建立的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是在掌握了大量的幼儿同伴交往资料的情况下建立的。从观察的方法来看,本研究采用了书面记录、摄影和录像完整、真实地记录了幼儿在游戏中同伴交往的情况。从观察人员来看,每个游戏室中的观察人员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和一名发展心理学研究生(研究者本人)或一名学前教育学研究生组成。研究开始前,由研究者对全体参与观察的人员进行培训,讲解记录的要点,以及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的注意事项。从观察时间来看,研究者每个星期组织幼儿进行一次同龄游戏、一次混龄游戏(时间的安排见研究方法部分),观察时间比较长,保证了幼儿在此期间能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交往策略。从被试的组成来看,研究者随机抽取了大、中、小各一个班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相对而言,大班幼儿代表了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发展的最高水平,中班幼儿次之,小班幼儿代表了最低水平,完整地考察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社交策略。因而在建立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时研究者所得到是专业人员在较长的时间里较为全面、真实地记录下的关于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情况。

研究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情况下,对观察资料进行了整理,将整理的结果与幼儿教师进行讨论,并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建立了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

总的来说,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从研究人员、研究方法、被试的组成几个方面保证了它的效度,同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2.2.2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的特点

结合虚拟社交问题情境考察儿童所使用的社交策略类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Dodge , McClaskey & Feldman,1985)。观察幼儿的实际交往生活,我们发现,很难对幼儿的交往任务或者说社交目标进行明确的区分,通常是在儿童的交往活动结束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现实远比我们设定的情境要复杂,而且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参与交往者的社交任务通常是不一致的,这也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研究所建立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是根据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的真实交往生活所得到的,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幼儿社交策略的贮备,有较高的生态效应。

 

3、本研究的局限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3.1本研究的局限性

已有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所采用的交往策略存在性别差异,由于本研究采用整群取样,各班男、女幼儿数量相差较大,这对研究的结果是否有影响还有待商榷。

3.2进一步研究设想

建立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对幼儿的交往策略进行鉴别,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同时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本研究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建立了“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尽管研究者力图全面、准确的反映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但也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而进一步完善该策略系统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本研究建立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是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的交往行为而得来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深入幼儿园观察幼儿的在实际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或扩大被试的年龄范围,继续对本策略系统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 Dodge, K.A.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In M. Perlmutter (Ed.),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soci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 The 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6.18:77-126

[2] Joe  L. Frost, Sue C. Wortham & Stuart Reifel . 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 2001:187

[3] RubinK.H. & KrasnorL.R.  Social cognitive and social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on problem solving. In M. Perlmutter(Ed.), The 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6

[4] RubinK.H. & KrasnorL.R.  Interpersonal Problem solving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In V. B. Van Hasselt & M. Hersen (Eds.)  Handbook of Social  Development: A Lifespan perspective. New York London:. Plenum Press1992

[5] Spivack,G. & Shure, M.B. Social adjustment of young childre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4

[6] 高琨、邹泓、刘艳.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4

[7] 覃玉宇. 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 硕士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4.3 [8] 周宗奎. 儿童的社会技能.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

[9] 曹中平. 儿童游戏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80-181

 

附录1

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

(各策略的操作性定义及实例)

A主动邀请

al.有明确的指向对象。

操作定义:用言语或动作邀请游戏伙伴并明确指明自己邀请的对象

实例:1)“某某,我们去买当劳玩吧?”;(2)“某某,我们去当医生吧”。

a2.无明确的指向对象。

操作定义:用言语或动作邀请他人加入自己的游戏,但没有明确的邀请对象

实例:1)“谁要剪头发?”;(2)“这里可以看牙齿噢,谁要看牙齿?

a3.物质诱惑

操作定义:以物质利益引诱他人和自己一起游戏

实例:“我们一起去那边玩吧,我给你这个,好不好?

a4向同伴展示某一新玩具,或某一玩具的新玩法

操作定义:向同伴展示某一新玩具,或某一玩具的新玩法,以吸引同伴的注意力(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拒绝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

实例:幼儿l在娃娃超市发现一个“旋转的小人”,他很兴奋的拿着这个玩具在其他幼儿面前转来转去,幼儿2:“我要,我要,给我玩一下。”幼儿1与幼儿2一起玩。

 

B.合作

bl.合作,无交换条件。

操作定义:对他人发出的邀请或是请求给予无条件的配合。

实例:幼儿1“我来给你剪头发吧?”,幼儿2“好的”。

b2.合作,并提出交换条件。

操作定义:对他人发出的邀请或是请求给予配合,同时提出配合的条件。

实例:幼儿1“我来给你剪头发吧?”,幼儿2“好的,等一下我给你剪噢?”

 

C.联合

cl.附和他人的提议、说法。

操作定义:对他人的提议和说法表示赞同,或更进一步提出同一主题的其他说法。

实例:“爱心医院”中,医生1:“我们今天要加班,累死了”,医生2:“是呀,我们也要加班”。

c2.做一样的事情。

操作定义:以帮助他人游戏或做出与他人一样的行为的方式加入游戏,类似于帕顿提出的联合游戏。

实例:幼儿1在搭建高楼,幼儿2走过去拿起材料和幼儿1一起搭建高楼。(与“助人”策略进行区分,该策略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加入他人的游戏,“助人”是为了帮助他人克服某些困难)

 

D.攻击

dl.言语攻击

操作定义:以攻击性的言语制止他人令自己不满意的行为,或以攻击性的言语对他人进行挑衅。

实例:幼儿1走到幼儿2、幼儿3旁边乱翻他们的玩具,幼儿2、幼儿3时向老师告状,幼儿1拿起玩具丢向幼儿2、幼儿3旁边的玩具框,说:“打死你们,打死你们!,你们这些笨小孩!

d2.身体攻击

操作定义:危害他人身体安全的行为

实例:幼儿1和幼儿2争抢一个玩具汽车,幼儿2突然伸手去抓幼儿1的眼睛。

d3.威胁。

操作定义:暗示他人如不按照自己的指令行事就会出现不良后果

实例:幼儿1对幼儿2:“你给我一个小人,不然我就不和你玩了。”

d4.破坏他人正在进行的游戏。

操作定义:破坏他人正在进行的游戏中的某一个因素以阻碍他人游戏的顺利进行

实例:幼儿1在建构一个动物城堡,幼儿2开着一辆小玩具汽车从旁边经过,发现幼儿1建的城堡很有趣,将小汽车从城堡中穿过并破墙而出,不顾幼儿1的阻拦。

ds.破坏他人的游戏成果。

操作定义:蓄意破坏他人经过努力取得的游戏成果。

实例:幼儿1建了一座很漂亮的城堡,得到了老师的夸赞,幼儿2围着幼儿1的城堡转了两圈后,突然一脚将城堡踢倒,还兴奋的说:“哦,倒了,倒了”。

d6.抢他人的玩具。

操作定义:不经过他人的允许就夺取属于他人的玩具、或在游戏中暂时属于他人的玩具。

实例:爱心医院中,幼儿1发现一把剪刀,很高兴地在空中剪了几下,旁边的幼儿2:“给我!”并伸手一把抢过去。

 

E.应对攻击

el.回避

操作定义: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不进行回应,以避开攻击性行为的发起者来终止被攻击的一种方式.

实例:幼儿1伸手去抢幼儿2的玩具,幼儿2转身避开幼儿1并与幼儿1保持一个较为安全的距离。

e2.顺从、妥协

操作定义:无条件满足攻击者提出的要求,或对自己被攻击的处境不提出抗议

实例:幼儿1在开汽车,幼儿2:“结我玩!”并猛烈地摇动汽车,幼儿1从汽车上下来让位给幼儿2

e3.求助第三者

操作定义:请求同伴或成人帮助自己摆脱被攻击的处境或改变因为被他人攻击而造成的结果.

实例:幼儿1踢倒了幼儿2的城堡,幼儿2:“老师,他在这里捣乱,弄倒了我的城堡!

e4.抗议

操作定义:用言语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抗争以摆脱被攻击的处境或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表示不满

实例:幼儿l想从幼儿2的城堡上取走一个路灯,幼儿2:“干什么,干什么?!我刚找到的呢!”

e5.攻击

操作定义:用攻击的方式回应他人的攻击性行为

实例:幼儿l从餐厅的小屋里向收银台的幼儿2扔纸杯子并说:“我打你”,幼儿2很生气的捡起纸杯打幼儿1

 

F.助人

操作定义:应他人请求或主动帮助他人克服某些困难。

实例:幼儿1:“你给我这个帽子戴吧?”,幼儿2:“不给,这是我的厨师帽”幼儿3:“这里也有个帽子,你带这个吧”。该策略还包括帮助他人要回玩具、帮他人告状、帮他人辩解等。

 

G.物质交换。

操作定义:以自己已有的物质为条件换取他人拥有的物质

实例:幼儿1:“我有卡片,你给我这个瓶子吧?”,幼儿2:“好的。”

 

H.言语协商

hl.请求

操作定义:以委婉的预期请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进行配合

实例:幼儿l对幼儿2:“帮我搞一下,我的玩具下不来了”,幼儿2:“等一下,我这里还没有搞完。”

h2.命令

操作定义:以强硬的语气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指令行事

实例:1)幼儿1对幼儿2:“你去当挂号的,这里有人了!

2)幼儿l和幼儿2在麦当劳中进行角色分配,幼儿1:“我是娃娃的妈妈呢!”,幼儿2:“你是姐姐,我是妈妈”。

 

I.提供物质。

操作定义:在没有他人请求的情况下将某物质送到他人的身边

实例:1)幼儿从商店买了某一东西后,就将东西送到医生的桌子上,如此反复,但始终没与医生有语言交流。(2)结构游戏中的搬运工。

 

J.拒绝

jl.拒绝。

操作定义:以言语明确回绝他人的请求,表明自己对他人的请求不感兴趣的一种方式

实例:幼儿1:“我和你一起玩好吗?”幼儿2:“谁要和你一起玩呀!

j2.忽视。

操作定义:己经明白他人的请求但装作没听见以拒绝他人的请求的一种方式

实例:幼儿1:“我和你一起玩好吗?”幼儿2没有搭理。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