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浅谈蒙古族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11日
作者:史学琴     来源:内蒙古包头市包钢民族幼儿园

   一、让本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
 (一)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他们勤劳勇敢、骠悍豪爽,他们与宇宙大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细石坚硕以及其他生物种群的和谐共生,创造了优秀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在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对终身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还可以丰富幼儿真实的艺术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有助于幼儿全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对弘扬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我们以反思原有课程及其实施为基础,全面审视原有课程的主要优势与不足,从观念人手,再构课程;从资源人手,优化课程;从形式人手,实施课程。注重探索用什么样的课程模式去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用什么方法与途径才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蒙古族艺术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蒙古族艺术的情感,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能够在下一代的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光大。研究的难点首先在于如何把优秀的、健康的、积极的、正面反映生活的蒙古族艺术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其成为适合幼儿经验背景、能让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其次是怎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蒙古族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挖掘蒙古族优秀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幼儿教育课程资源   
   我园是包钢唯一的一所民族幼儿园,是少数民族幼儿聚集的地方。随着草原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蒙古族民间艺术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都濒临失传和流散,因此,将蒙古民间艺术渗透于幼儿教育之中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需要。我园在构建蒙古族本土化的幼儿课程,优先选择优秀、健康、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列入课程体系。因此,我们首先从衣、食、歌舞、传统手工艺等方面,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符合课程目标、既能展示民族精神又能突出民族特点的内容,整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
 在制定教育活动目标时,我们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技能与知识三方面的整合,追求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能让幼儿获得情感体验、获取终身有益的经验、有恰当表现的机会。为此,我们制定了如下课程总目标:挖掘适合幼儿发展的民俗文化资源,引导幼儿喜欢并乐于参加民俗活动,了解民俗文化,感受、理解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幼儿初步的民族文化审美能力。


  (三)整合课程资源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我园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融入于幼儿艺术教育领域中。注重以研究为切入点,促进日常保教工作;以试点班课改为突破点,促进其他班级课改;以骨干教师为基点,促进全园教师专业成长。全园围绕如何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从单一性的专题研究转为课程改革的综合研究,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融为一体。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把幼儿的艺术教育作为课程的资源,在课程内容上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包括:蒙古族生活方式、民间歌舞、服饰工艺、饮食文化等。(2)隐性课程:包括环境创设,师幼关系,家、园、社区的合作。实施的原则是:整合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审美性原则。通过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建立动态的、循环的评价体系,客观地评价每个幼儿的发展。对教育实践进行即时性反馈与持续性的评价,不断总结与反思,再充实或修正实验方案。在行为层面上实践幼儿发展为本、开放综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整合预设与生成的目标、内容、手段,优化教育过程,协调好“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关系,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注重建立和谐的、互动式的师幼关系,建立师幼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相长。通过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在自由、平等、尊重、愉快的情绪下表现、展示自我,提升幼儿对学习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我们还将蒙古族传统文化融人环境,既体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富有现代化的气息,创设富有教育性、艺术性、操作性、探索性、开放性的蒙古族文化长廊,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会说话,墙面悬挂的蒙古族民间风情、挂饰、工艺品、戏曲乐器,达到暗示、互动、作用文化的传承,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实现均衡化、活动化、多元化、立体化,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还注重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建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挖掘与利用蒙古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和民间艺术及源远流长的优秀蒙古族民间艺术宝库,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


   二、让本民族服饰文化走进幼儿园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特点,蒙古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从而领悟蒙古族服饰文化、弘扬蒙古族服饰文化。服饰的发展和演变在整个蒙古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当前对蒙古族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方面,从传统蒙古族服饰的研究和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作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一)蒙古族服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的族徽,它对族人有凝聚力的作用.所以通过蒙古族服饰可以了解蒙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入地探讨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它本身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变化.本章主要从蒙古族服饰的质料、款式、色彩及服饰工艺等方面描述分析蒙古族服饰的变迁.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加强民族传统教育。蒙古族是中华大地的优秀民族,其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在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适合幼儿课程改革的理念。蒙古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要标志,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呈现为精美丽。我们开展“蒙古族服饰”的主题活动,请家长帮助收集了许多蒙古族服饰,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蒙古族服饰的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这些服饰的色彩、图案、刺绣以及它的功能。并了解到蒙古族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的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还有从蒙古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包括蒙古民族服饰,也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加之,五彩缤纷的佩饰,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由大方而不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格。美、表现美和创造的潜能,培养幼儿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我园大班的幼儿自己设计了蒙古帽,借助笔、纸、废旧物、装饰物等进行制作、装饰,用各种纸、纸盒、等制作蒙古族的帽子并选择蒙古族歌舞举行表演,引导幼儿感受蒙古族服饰的美,激发幼儿的欣赏。  


  (二)反思审视,再构课程 
   我们以反思原有课程及其实施为基础,全面审视原有课程的主要优势与不足,从观念人手,再构课程;从资源人手,优化课程;从形式人手,实施课程。注重探索用什么样的课程模式去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用什么方法与途径才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蒙古族艺术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蒙古族艺术的情感,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能够在下一代的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光大。研究的难点首先在于如何把优秀的、健康的、积极的、正面反映生活的蒙古族艺术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其成为适合幼儿经验背景、能让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其次是怎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蒙古族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制作蒙古族头饰这个活动中,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无形为有形,给幼儿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我运用语言、音乐烘托出一个和谐交融、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满腔热情的创作表现。如果没有情境创设,我想孩子的兴奋点只在模仿老师上,对创作作品情感体验不足,没有信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固然重要,教师引发幼儿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幼儿经历了自我创作的过程后,我在活动最后安排了戴着头饰跳蒙古舞。此时,幼儿作品没有一样的,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感,自信微笑是发自肺腑的,笑容写在每一张灿烂而又可爱的小脸上。


   在制定教育活动目标时,我能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技能与知识三方面的整合,追求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能让幼儿获得情感体验、获取终身有益的经验、有恰当表现的机会。 对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探讨进一步优化了具有蒙古族艺术教育特色的园本化课程,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综合作用、优质高效的课程系统,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的再构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三)以点促面,滚动课改 
   我们注重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促进日常保教工作;以试点班课改为突破点,促进其他班级课改;以骨干教师为基点,促进全园教师专业成长。全园围绕如何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从单一性的专题研究转为课程改革的综合研究,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融为一体。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把幼儿的直接经验、生活作为课程的资源,对教育实践进行即时性反馈与持续性的评价,不断总结与反思,再充实或修正实验方案。在行为层面上实践幼儿发展为本、开放综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整合预设与生成的目标、内容、手段,优化教育过程,协调好“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关系,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每次研讨活动,理论上有主题报告,实践上有研讨课,经验上有交流论文,活动上有素质展示。课题研究为课程改革注入了空前活跃的因子,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热情,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已呈现出水平、质量、层次上的飞跃,实现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更高的幼儿教育价值追求,也提高了课改的整体效益。 
  

  (四)优化环境,整合资源 
   我们注重建立和谐的、互动式的师幼关系,建立师幼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相长。通过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止幼儿在自由、平等、尊重、愉快的情绪下表现、展示自我,提升幼儿对学习蒙古族服饰艺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我们还蒙古族传统文化融人环境,既体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富有现代化的气息,创设富有教育性、艺术性、操作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民族文化服饰,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


  (五)实施课改,促进发展
   将蒙古族艺术教育研究融人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教师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经过课题实验,幼儿在情感水平以及知识、技能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孩子们学会了会剪纸、捏泥人、绘画,富有创造性。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孩子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家乡的热爱。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加强民族传统教育。蒙古族是中华大地的优秀民族,其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在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适合幼儿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园通过挖掘符合幼儿教育的蒙古族歌舞课程资源,不仅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促进幼儿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蒙古族歌舞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
   (一)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歌舞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我国已经正式加入WTO,与世界各国的国际性交流与合作将会增多,这既给我国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近几年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将民间艺术纳入幼儿教育的范畴,不仅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适应21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对当今中国课程改革思想的验证和实践。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他们勤劳勇敢、骠悍豪爽,他们与宇宙大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细石坚硕以及其他生物种群的和谐共生,创造了优秀的民间歌舞艺术。这些民间歌舞艺术内容丰富,在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对终身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还可以丰富幼儿真实的艺术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有助于幼儿全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对弘扬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二)挖掘蒙古族优秀歌舞艺术内容丰富幼儿教育课程资源
     我园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随着草原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蒙古族歌舞艺术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都濒临失传和流散,因此,将蒙古民间歌舞渗透于幼儿教育之中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需要。我园在构建蒙古族本土化的幼儿课程,优先选择优秀、健康、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列入课程体系。因此,我们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符合课程目标、既能展示民族精神又能突出民族特点的歌舞内容,整合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


     蒙古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开阔。我们选择长调牧歌和马头琴独奏曲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蒙古族民间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我园的教师共同研究,将蒙古族的手位、舞步列入形体训练中;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了互相合作,感受节日喜悦的气氛;并将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交和欢乐的挤奶舞融合于律动和舞蹈组合中,对幼儿进行蒙古族歌舞的欣赏和教育,让幼儿从中感受蒙古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充分发挥蒙古族艺术教育的功能,进而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萌发了幼儿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我园的蒙古族歌舞艺术教育融入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个教育领域中。首先将蒙古族歌舞艺术教育活动内容按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或把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与正常的教育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将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形式整合,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上课活动、游戏、休息、日常活动的安排加以整合,二是将主题活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区域活动、个别活动加以整合。我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充满情趣,激发了幼儿对蒙古族艺术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民族情感。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孩子从生活中、从各种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我园教师充分挖掘利用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如:让家长带幼儿参加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丰富幼儿对周围真实生活的体验,扩展幼儿的发展空间,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教师与家长共同创设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环境,利用墙壁、走廊、门窗,为幼儿提供大量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服饰、手工艺品等,使教育生活化、活动化,让幼儿感受服饰美、艺术美、美术作品的美,满足幼儿动脑、动手、动口的需要,同时在区域活动中开展蒙古族小歌手,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蒙古族歌舞艺术课程资源的挖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蒙古族歌舞艺术来自于大众,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它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娱乐价值,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以及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它为园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哪些内容、哪种途径最适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必须主动探索,获取理论知识,通过上网、访谈探寻起发源地和文化内涵,进行大量的整理和创编工作。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教师深深体会到蒙古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同时看到这些漂亮的服饰、美丽的手工艺品、气氛热烈的节日,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热情。在挖掘蒙古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同时,教师获取了蒙古族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并有效地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幼儿进行蒙古族歌舞艺术的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而且幼儿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周围环境和各民族文化带给他们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社区、教师、家长共同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蒙古族歌舞艺术 ,寻找歌舞艺术与现代教育方法的结合点,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一代新人。


   总之,本课题在研究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通道感受到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萌发了幼儿的兴趣,培养了美感,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动力。并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的想象和联想,发挥幼儿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通过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幼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有了长足发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实验结果说明,民间艺术教育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能为幼儿所接受。因此,课题的开展丰富了幼儿园民俗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填补了学前艺术教育领域的空白。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