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09日
作者:金淑芳     来源: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儿童出生后第四年到第六年,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


  “健康”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但由于衡量身体健康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和功能指标容易把握,而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则难以确定(目前一般只是从幼儿智力、情绪、性格、人际交往以及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的协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来推测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比较困难。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中,家庭结构与养教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因此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建康心理,把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责任感、社会交往能力和创造性等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新一代。


   一、把握幼儿行为动机,满足并引导幼儿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说:“依照人类成长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成长变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和诱导其心智与体能有效的活动,让他们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幼儿的行为受动机驱使,而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幼儿的心理就会受挫折。遭受来自内在的压力也会增加。从而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认识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将幼儿不合理的需要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这是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我们是成人,对幼儿需要的认识和了解一般只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满足幼儿的需要缺乏合理的措施;但我发现在幼儿自主的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幼儿会自发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心理上、情绪上的满足。因此,我十分注意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把每个幼儿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身需要的人来对待,使幼儿的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等都得到充分的满足。如:小班幼儿的需要主要体现在情绪情感上,我们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角色游戏:如温馨的娃娃家,引导幼儿通过在娃娃家的角色扮演来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妈妈、爸爸、宝宝、爷爷、奶奶等这些幼儿身边的角色更容易让幼儿投入到情境中去,让幼儿在自如的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心理、情感上的满足。


   二、帮助幼儿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自我意识是使个性的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如果出现不良倾向,就可能使幼儿发生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幼儿期是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增强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每周一次的评选“小明星”的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来决定的方式,把机会交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去选,并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你认为谁能当选小明星?”“为什么你选他?”请幼儿说出选择的理由。也许有的幼儿说得不合情理,如“因为我喜欢他”或“她长得漂亮”等原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同时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表现,有的幼儿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有的幼儿则只说自己的不好,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具有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倾向的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尽可能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三、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情操
   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能使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释放积聚的能量。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符合幼儿的美感和需要,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和净化,追求真善美,排斥邪恶和丑陋的事物,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艺术活动的感染力去陶冶幼儿的情操。例如我们经常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幼儿为家长表演学过的诗文、歌曲、舞蹈等。在元旦的新年联欢会上,我们为幼儿编排了舞蹈“喜洋洋”“庆丰收”“新疆舞”等,同时和幼儿一起学习并表演了 “感恩的心”手语,通过这些艺术活动,不仅愉悦了幼儿身心,激发了幼儿成功表现自己的愿望,同时又让幼儿学会了去感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


   四、通过系列活动,增进幼儿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遇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不可避免地承受着从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为了增进幼儿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我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出发,为幼儿设计了几个系列的教育活动,如:“学习交往技能”系列、“认识自己”系列、“学习表达情绪”系列、“发挥创造能力”系列等。通过这些师生互动的系列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应付心理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与家庭合作,对幼儿实施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
   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多与幼儿家庭遭受变故、家庭生活趋向紧张,或者是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因素有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建立家园联系册,每月定期与家长进行书面联系,适时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幼儿在家的一些行为表现。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及时与家长沟通,查找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的原因,针对问题制定教育计划,家园配合共同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


   六、教师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在社会行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 其实都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因此,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淋浴于爱的甘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发展到爱自己,爱周围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民主而又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同时建立起科学的健康教育观念,并以此来引导幼儿家长,共同协调好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