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开展幼儿自发性游戏活动初探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19日
作者:赵芳     来源: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职工幼儿园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自发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 自发游戏, 即幼儿自发组织的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目标与主题,自主开展游戏、自发交流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自发游戏是幼儿内心真实世界的外在体现。在自发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更好地表达愿望、宣泄情感,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一、 幼儿自发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发游戏非发自内心,缺乏一定的主体性。
   自发游戏是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主进行游戏的过程。但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常常主导游戏过程,有意无意中操控着幼儿的游戏行为。如:当“娃娃家”新增加了一种活动材料的时候,教师就特别希望幼儿去朝着自己的思维去游戏。当自发游戏的幼儿进入娃娃家后,不是让幼儿去主动发现新材料,而是事先告诉给孩子,孩子不用自己想,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从表面上看,幼儿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有条不紊地、顺利地开展游戏,但是我们往往会忽视幼儿内在的需要,没有给幼儿去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只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因此,这种自发游戏并非真正发自内心,没有使幼儿真正达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体验与创造的过程,从而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自发”的目的。


  (二)自发游戏中教师的频繁介入,影响了幼儿自发游戏的效果
   幼儿自发游戏的主题与过程都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自己确定的。但是,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怕自发游戏把幼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完全打乱,会出现中断幼儿自发游戏的现象,如可能会对在游戏中出现的一些如人际关系的协调、材料的正确使用等问题做出指导,或者因时间的安排而中断幼儿的游戏,这样,并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的兴趣,从而使幼儿的游戏无法继续下去。


  (三) “自发”即“自由”,幼儿放任自流。
   自发游戏虽然是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主开展游戏的过程,但要把握一个度。有时候,教师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变“自发”游戏为“自由”游戏,没有注重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游戏作用理解不深,游戏指导不利,让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放任自流。这样的游戏也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目的,教师感到无事可做,缺乏指导经验,使自发性游戏效果不显著。


    二、幼儿自发性游戏的组织
   (一)鼓励幼儿参与布置环境,让环境说话,为幼儿自发游戏活动创造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自发性的游戏就是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要考虑怎样的环境会吸引幼儿并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所在。如:中班幼儿对新开张的“超市”特别感兴趣,教师发现这一兴趣点,就及时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去观察超市,了解超市的运作过程。然后同幼儿商量,收集各种材料,自建“超市”,孩子们在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也增强了自发游戏的兴趣。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发游戏要想开展得兴趣盎然,就必须保证幼儿每天的游戏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材料,并进行及时更新、添置,鼓励和支持幼儿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并让游戏的难度层次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同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也很重要。让孩子从内心喜欢游戏,喜欢自己做主的游戏方式,是开展自发游戏的基础。在游戏的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愿,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参与游戏的自主表达,促使幼儿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给予幼儿自发游戏的自由空间,支持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自发游戏揭示了游戏在于儿童的内部需要和自发活动这一游戏本质。要充分尊重并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激发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自由玩游戏。
   ● 幼儿自主确定游戏内容
   游戏是满足幼儿身心需要,是内发而非外力强加而成的,经过幼儿自由选择的游戏才能真正成为自主自发的游戏。因此,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决定在哪里玩、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投入游戏的主体意识。如在选择游戏前提示幼儿“你可以去玩你自己的想玩的游戏”,“你还想玩社么游戏?想和谁一起玩或你认为什么能使你最开心?”,使幼儿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培养自我,享受游戏的快乐。

    ●幼儿自主展开游戏
   成人要支持鼓励幼儿自选角色、自由发展情节、自主确定游戏规则、自由操作玩,创造性地生成游戏。有一段时间班里生病的幼儿非常多,连“娃娃家”的孩子都生病了,于是,“父母”决定带着孩子去医院。于是,又有两位幼儿加入了游戏。他们临时找了一个角落当“医院”,并且推选了“医生”“护士”,煞有其事地为“孩子”看起病来,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医院”的游戏自然而然生成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并且随着情节的丰富而产生了新的需求,继而产生了新的游戏主题。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而且能提供锻炼幼儿能力的机会,也进一步拓展了幼儿的游戏空间,激发了幼儿去体验的愿望,增强了社会性交往的经验。

   ● 提供机会,鼓励幼儿自发交流
   积极地表达情感,体验共享快乐和解决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有关游戏的交流,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如“超市”游戏中,小朋友发现,由于“顾客”很多,所以在收银台那儿会出现拥堵的情况,使整个“超市”变得没有秩序。于是,小朋友就找原因,终于有一个小朋友发现,原来,“超市”的入口跟“收银台”离的太近,才出现了刚才的状况。于是“下班”后,大家又对“超市”的布局进行了调整,这样就大大改善了拥堵的现象。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通过交流,找出了原因,为下一次游戏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三、 幼儿自发游戏过程的指导
   幼儿的自发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活动。教师在幼儿的自发游戏的过程中应以幼儿为主体,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下,进行一些适当合理的隐性组织和指导,而不是过多的给予干预和制止,也不能自由放任。在自发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提供合适的材料、空间,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指导幼儿自发游戏,从而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观察是有效指导幼儿自发游戏的前提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自选游戏的特征之一是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外界的限制,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做一个观察者,不要随意去破坏孩子们自由游戏的兴趣。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并不是他们所有的活动都“欢迎”教师的参与,也许没有成人注视下的游戏,孩子更愿意自我表现才能。吃过饭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去 孩子们搬着小椅子玩起了“开火车”的游戏。只见大家把小椅子整整齐齐地排成了一长条,孩子们依次坐在了上面,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赵晋妍从椅子上站起来,主动担当起了“售票员”的角色,只见她大声喊道:“汽车马上就要开了,请大家抓紧时间买票!”后面的小朋友一听,纷纷问道:“去阳泉多少钱?”“去北京多少钱?”…… 赵晋妍依据他们的提问耐心的做着解答。一切就绪后,汽车开动了。每个“乘客”都带着愉快的表情开始了他们的“旅行”,过了一会儿,“阳泉”到了,有一部分“乘客”下了车。这时候,又上了一位“老奶奶”,她弯着腰,缓慢地向汽车走过来,乖巧可爱的石佳倩,马上站起来,让老奶奶坐到了身边。平时胆小的郭乐意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稳了。”……游戏就这样有序地进行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都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教师没有做任何的干预,只做了一名默默地观察者。


   从以上可以看出,只有通过观察,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才能发现幼儿内在的需求,才能真正了解幼儿。从幼儿自发组织的游戏中,获得教育的价值,为及时调整游戏材料,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幼儿的游戏打下基础。

  (二)适时地介入游戏可提高幼儿自发游戏的质量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介入可以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做到“放”“导”结合,有效指导。


   ●启发引导
   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比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这种方法旨在通过问题启发幼儿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和知识经验。,

   ●行为影响
   如:“商店”里的“售货员”不知道该怎样吸引顾客时,教师可帮助幼儿运用语言或者一些适当行为帮助幼儿丰富经验,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 结果反馈
   当孩子发生争执可能出现危险时,可以用结果反馈法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如:孩子们自发地玩起了最喜欢的《开火车》游戏,张超前却因为一把椅子发生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使劲往对方身边拉椅子,眼看一场冲突就要发生。这时,教师走上前问:“你们这是怎么了?”张超前说:“谁先上车谁当司机,李宇飞不遵守规则,他后上的车!”李宇飞却说:“你每天都当司机,不让我们当,今天我要当司机……!”两个人又吵了起来。教师于是对他们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可是怎样才能说服别人呢!”两个人于是默不做声了。老师又问旁边的小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游戏还能不能很好的玩下去呢?”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轮流当,有的说猜拳决定。商量了一会,大家制定出一个规则,就是每个人轮流都当司机,你开一会儿,我开一会儿,其他小朋友共同监督,违反游戏规则的幼儿则不欢迎进入游戏。张超前和李宇飞也同意大家共同作出的这个决定。游戏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的适时介入,不仅能解决矛盾,更重要的是能用结果反馈法让孩子们意识到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而让他们理解谦让,学会协调,使幼儿在自发游戏中获得了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经验。

   ● 转移目标                                                     
   孩子的游戏是生活经验的体现,孩子生活中接触到什么,游戏中就可能玩什什么。那么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主题时,教师要适当干预,用转移目标法向他们渗透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内容。


  (三) 教师适度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提升有益经验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游戏结束时的这一环,教师对幼儿在自发游戏时表现出来的好的地方,比如能友好相处,游戏时坚持性表现的持久,能遵守游戏规则等加以肯定和赞扬,进行正面的、适度的指导评价。同时,启发幼儿之间互相评价。这样可以使幼儿参加自发游戏时的兴趣更高,积极性更好。幼儿易模仿,这样的评价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更能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激发幼儿在自发游戏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自我调节,使游戏得以良性的循环,进而提高幼儿自发游戏的质量。


   总之,自发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自发性的游戏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是孩子成长的平台,它为孩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发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自发性游戏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了解每一位孩子,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将游戏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孩子。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