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浅谈小班幼儿美术材料的创新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29日
作者:金丽      来源: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皮亚杰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幼儿对美术感兴趣的原因各有不同,我曾经问一些小朋友为什么喜欢美术?有的说因为画出的画好看,有的说蜡笔的颜色很漂亮……因此我在美术教育的时候就从不同的切入点对幼儿进行引导。美术不仅仅只有绘画,而是由多种形式组成,从幼儿兴趣入手因材施教才能让幼儿接受,喜欢不同的美术形式,有利于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美术的全面发展。

    传统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绘画方式、绘画材料单一,而且面对同一主题教师都会给孩子们提供一样的画笔、一样大小的纸张一样范画,要求孩子都用同样的绘画方式去完成作业。每一次的美术活动孩子门都如车间工人在“工头”教师的指挥棒下毫不思考的被动的亦步亦趋机械进行照搬照抄。每次全班作品的布局、形象、内容都一模一样。使用新颖的美术材料和丰富活动形式也可以让幼儿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如利用铅笔屑、蛋壳、废铅笔头、布包棉花球、积木等为作画材料,调动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在熟悉、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讲述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美术创作。 美术材料的创新倡导教师首先要广泛掌握运用各种美术表现方式并打破各种方式的界限进行有机的融合,用自己不受羁绊的操作理念带动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有创意性的去表达同一主题。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采用独立运用、混合运用多种美术材料。让孩子在摆弄、操作中体验感受剪纸、撕贴、水粉、水彩、油画棒、泥工、折叠、拼粘、版画、点画、吹画、印画、布贴画等等不同画种的不同魅力,在丰富幼儿感知表象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明白:自然界的很多物品特别是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可以用来表述美术作品例如:瓜壳、各类废约、树叶、树枝等等。鼓励幼儿打破各画种的界限将其随意组合完成作品。鼓励幼儿突破绘画材料的限制、不拘泥于线条的负累、不得担心象不象、不受布局的束缚大胆作画。

   一、美术材料的创新对小班幼儿参与美术活动以及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通过美术材料的创新,激活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自主”明确了孩子是美术活动的主体,但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抽象的事物难以接受,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就应该在具体的事物上下工夫,丰富美术活动的材料,提高幼儿绘画兴趣,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美术教学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2、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观认为:幼儿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幼儿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以线条造型为主,以简笔画临摹为入手,掌握物体基本形的画法。注重幼儿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认知发展、情感体验、个体表现。而创新幼儿美术教学观则认为:应尊重幼儿的原始学习能力即:运用幼儿的双手、双眼及至其他感觉器官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去感知、去触摸、去反映世界,其美术作品必须是幼儿主体对世界的自我认识、感知领悟的富有个性、独立的、富有创意的内化反映。它强调幼儿美术作品首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产物、强调在认识事物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注重幼儿在认识事物中的情感体验。也正因为它强调美术作品中主观能动性,而其主观能动性的差异就决定了幼儿美术作品独创性。因民此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学观不是线条教学而是造型教学、是感知体验教学。教师的评价观由注重评价幼儿美术技能的掌握状况、临摹照抄照画的象否,转变为注重幼儿美术作品是否体现了幼儿自己对事物的感知,是否体现了幼儿自己的愿望、是否与众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角色由填鸭式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了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丰富的环境外在刺激,解放幼儿的双手、双眼等感觉器官,激发调动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去感知、触摸、体验外部世界,并引导幼儿用力所能入的独特方式进行表达,用正确的评价方式让孩子明白:只要是表现幼儿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幼儿自己的愿望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二)通过美术材料的创新让小班幼儿体验参与美术活动的愉悦以及提高审美多种事物的能力
     1、感受并认识多种材料的各种运用价值,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
因为幼儿的美感多处于只管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引导幼儿针对生活中具体的材料,进行对比。因为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所以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情趣,并且容易接受具体的事物。从而他们能在抽象生硬的美术活动中,感受到美术材料的多变带来的愉悦。

     2、发现生活中普通的材料运用到美术活动中的“美”大千世界处处是物,有物必有价值,有价值就有美的存在。小班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的吸引,多属于自发的发现而缺乏自觉性。但因为多次的美术活动,教师有意识的借用大量多变的材料,培养了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的发现美的能力。如:胡萝卜横切印画、树叶拓印等。

     3、创造性利用多种材料表现美。小班幼儿对待具像的事物会很有激情,从而能更大胆,更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多种有个性的想法便应运而生。教师的引导会让他们不断的创新,但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更具激发幼儿的创造美的欲望。

  (三)美术材料的创新充分实现了幼儿的自我表达
    1、形象性:材料的特点是具体形象的,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所以美术材料的提供便天造地设的成为小班幼儿简要表现自我的最佳手段。


    2、开放性:材料的提供是由幼儿自由拿放,自由运用发挥的具像实物,例如《元宵节快乐》活动,其中幼儿大胆的踩气球,并且不受空间限制,这就为小班幼儿提供了丰富广阔的天地。


    3、自主性:这种是通过小班幼儿想表露于众、表现于外的内在信息。这样的表达基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处于自发的行为倾向,因此只能有主题自己做主不应该受到教师强加的干涉和控制,但应用上材料就会很不一样。如:美术活动《手机》中,小班幼儿自主的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联想和想象以及与这些内容之间的交会与综合。使之作品画面丰富,活动中大大的提高了自主性。


   二、在熟悉、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讲述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美术创作。
   1、利用绘画、粘贴的形式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所谓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形象的过程。但它却可以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组合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活动的新形象的过程。幼儿在粘贴、绘画过程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如:《荷塘月色》中幼儿先是听故事,再有故事想象各事物,而后进行添加绘画。幼儿的创造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的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绘制出来。

    2、在玩玩、做做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四的孩子已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这是幼儿想象的基础。然而,表象并不等于想象。如何发挥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就要看教师如何启发和诱导。一些平时看来不起眼的废旧物(蛋壳、泥土、碎布头,易拉罐、瓜子皮等),就是孩子进行想象和创造时最喜爱、也是最适合的宝贝。用它们做出一些小动物、人物的玩具,轻而易举就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如:《车轮也疯狂中》,幼儿通过拓印各种车轮,添加想象,合作完成了作品。还有《土豆人》中,幼儿也同样体验到各种材料带给自身的愉悦!

   三、探索发现身边的各种材料,提高小班幼儿的观察、借鉴能力,并学会在寻找中体验快乐
    1、使小班幼儿初步有意识的观察身边的材料,利废变宝,初步有了环保意识。
大量的幼儿作品新颖而奇异,这些美术作品中展现着稚嫩美,洋溢着纯真的童心童趣,蕴涵着也跳跃着令人心驰神往的创新精神。


    2、促进了幼儿认知的发展进程,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


    3、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得到提高并开辟出另一条新的美术活动途径。
    
    总而言之,生活中处处是可利用的美术材料,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并挖掘。相信这种信念的坚持,就会让幼儿在各种美术材料的操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更有创新的想法。提高的不仅仅是幼儿的技能,还有我们作为老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美国幼儿教育活动大百科》同心出版社
《学前教育》
《幼儿美术》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