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挖掘农村现有资源,生成实践性的幼儿教育课程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15日
作者:魏利华     来源:甘肃省保育院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幼儿园课程应根据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地来组织和选择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

   课程目标缺失、课程资源相对贫乏是长期制约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的两大障碍。现代农村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既应涵盖整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目.也应包涵能够让农村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真正享有“机会均等”,或至少拥有教育公平最初所需要的特殊内容。农村幼儿教育课程资源的改善应在农村本土资源中寻求开发与扩充之路。

   一、从农村幼儿发展实际出发课程目标,是优秀课程资源的基础
   从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现代农村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既要涵盖整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目标。这是确立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又要包涵能够让农村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真正享有“机会均等”,或至少拥有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的起点公平所需要的特殊的课程目标。具体地讲,可以把现代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感知。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感知,是幼儿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幼儿能意识到基本自然现象和人们之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并对此感到好奇。对于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目标来说,对自然的感知,指农村幼儿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潜意识,以及关于“类”的初步印象;对社会的感知,指农村幼儿初步形成关于团队、组织、榜样、纪律、规则、信息、劳动、关心、竞争等的感觉,以及善恶美丑等最初情感;对自我的感知,指幼儿在观察与“探究”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安全保健意识、独立自主精神和自尊品质等。而且,农村幼儿教育课程还应在尊重并呈现乡村地域文化的同时,给幼儿提供多元文化信息,这将有利于农村幼儿在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环境中培养自己的潜能,有助于农村儿童对人类各种文明成果的理解与认同。


   二是心智疆域的拓展。达纳.佐哈(Danah Zohar)和伊恩.马歇尔(DrIan Marshall)通过对人的完整性的研究,把人的智力分为三种:逻辑智力、情感智力和灵性智力。而在灵性智力的获得与发展中,艺术的熏陶尤其重要。人的艺术素质包括音乐、美术和空间智力等多种要素。而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甚至整个农村基础教育领域,艺术素质培养是极其缺乏的。可见,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艺术潜质,应该成为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


   三是运动技能素质的获得。人的运动潜质即动作协调性或肢体灵活性的差异除了一部分是由遗传因素决定以外,主要是婴幼儿期的肢体运动经历导致的。因此,农村幼儿教育课程还必须重视幼儿身体运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技能或关键经验的获得性训练。二是现代体育中的多种运动技能的初步识得。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潜质的培养,也应成为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目标内涵之一。

   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形成的前提,又是课程目标达成的保障。当代农村幼儿教育课程资源的改善,一是应积极扩充园内课程资源,比如幼儿活动设施建设、游戏材料配置、少儿文学读物和音像设施购置、专业幼儿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等;二是充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特有人文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三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山、林、水、土、花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材料。


   一、自然环境资源与幼儿课程的有机结合
   农村幼儿园虽然受限于硬件条件的不足,但却拥有户外广阔的自然环境。于是经常带孩子们到户外去开展游戏活动,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构建适宜的课程。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构建农村幼儿园的健康课程
   对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然后充分发挥有利条件,构建自己的健康课程。例如利用田垄、沟渠进行体育游戏,让幼儿在走田垄时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利用小沟渠进行跳跃、跨跳的锻炼;利用天然的草地进行不同方式跑、跳、爬的游戏,发展幼儿手脚动作的协调性;在广阔的户外用农村孩子常玩的诸如“官兵捉强盗”和藏猫猫等游戏来发展幼儿躲闪动作的灵活性等。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设计了很多利用自然环境的游戏,如“我们来赛跑”是针对大班幼儿开展的体育活动,所需要的材料仅仅就是一条较宽的机耕路,一个好天气。虽然我们没有塑胶场地,但有长满了草的机耕路,把孩子们列成两队,在机耕路上赛跑,那是孩子们最乐意的事儿了,同样是在田垄上,我们利用田垄来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因为田垄很窄,类似于城市幼儿园的平衡木,设计一个真实的勇敢者游戏,走小路,跨小沟,钻过老师用树枝搭成的山洞,救出一只可爱的小兔或小猫,这样的游戏会让孩子们真正全员投入,热情高涨!
只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环境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设计出独特的健康活动。再比如通过河边、沟渠边的垃圾、污水和井里的水、自来水的对比来让幼儿明白卫生和环保的重要性;利用变压器、电线杆、农村的安全用电宣传画设计成自己的安全教育课程等。


   2、走进自然界,了解自然界,探索自然界,构建起农村幼儿园的社会、科学课程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自然界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而老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有人说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其实孩子的智慧也在他们的经历中不断地发展。无论是孩子美好情感的萌发、自理能力的发展还是孩子交往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都和孩子怎样接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社会、科学课程。


   农忙时节带领孩子去田边地头给农民伯伯送凉开水和毛巾,既培养了孩子对他人、社会亲近的态度,体验帮助人的快乐,又让孩子了解了劳动的辛苦和伟大,同时还知道原来我们吃的粮食是这样被人们培植出来的。小小一件事不仅让孩子有来自他人高度肯定的评价,同时也让他们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我能做事了!我是受欢迎的!瞧我多能干!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自然,鼓励他们自己去动手做一做,唤起孩子对劳动的热爱;再从手工劳动的辛苦来引发幼儿对创造劳动机械的愿望,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或高科技集约化的劳动场景给幼儿,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向往。


   同时农村幼儿园有更多的机会与空间来让幼儿搞一些科学观察与实验,早春时节我们在附近的小池塘里观察青蛙那又黑有粘的卵是怎样慢慢变成蝌蚪的,蝌蚪又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由此幼儿学会了坚持长时间的、细致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会记录。我们还能在幼儿园旁边开垦一片植物园,尝试种植各种植物,学着农民伯伯的样儿给这些植物浇水、施肥、除草。在我们种向日葵时,当小苗一天天长高,孩子们的热情和好奇也一天天的高涨:“为什么它长得这么快啊?”“它什么时候开花啊?”“它的花真的会跟着太阳转吗?”带着这些问题他们一直充满期待,终于有一天向日葵有花蕾了,向日葵开花了,第一个发现向日葵开花的孩子兴奋得就像歌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守在门口来一个小朋友就告诉一个,一起再去看一遍,忙得不亦乐乎。后来他们又发现向日葵的花并没有绕着太阳转,于是显得很不开心,都嚷嚷说书上是骗人的!我也很觉得奇怪,于是组织他们认真分析问题,扩大观察范围,后来我们发现向日葵种在没有遮阴的地方,在刚开花的时候确是早晨面向东方,晚上面向西方,而再过一段时间花结了种子了就不转了,而有遮阴的地方,一开始花就不会动。这样的观察让师生共同在探究中成长,提高了科学素养。

    3、利用自然环境中幼儿喜爱的事物来构建语言课程
   在农村幼儿可以接触到更多自然界的事物,有些是他们所熟悉的,有些是他们感到好奇的,我们就拿这些事物来构建自己的语言课程。选择幼儿熟悉的话题来进行讲述活动,比如“我家的小动物”,这样的话题孩子们讲一百遍都不会有重复的内容!“说说我的新发现”的话题也会让幼儿有极大的谈话、交流欲望,这不仅发展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间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还有常玩的“木头人”听说游戏,孩子们在场地上摆出各种姿势,有的抱着小树,有的靠着墙壁,还有的背对太阳看自己的影子……,在自然环境中游戏使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很高,更在活动中时时有新的发现;同时我们还特意经常用优美词句来向幼儿描述所看到的自然风景,使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对文学语言进行情境欣赏、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文学语言的学习兴趣,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构建农村幼儿园的艺术课程
   “大自然是人类的艺术之源,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雪云雾、花鸟虫鱼都有着独特的美”,春天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夏日雨后的彩虹、秋季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冬天银妆素裹的田野,这一切的自然美都是艺术的重要题材,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自然界中的美,感悟自然界中的美,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自然界的美。不必担心自己的美术水平不如别人,不必担心自己艺术修养不够高,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把这讯息传达给幼儿,让幼儿去体验,让他们对此拥有感性经验,那么你会看到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天才!


   总之,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来构建自己的园本化课程不仅符合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教师实施,更能调动起教师工作的激情。

   二、以本土文化为载体的课程资源
   在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区有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幼儿都是在这些文化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所以,只要将他们有机的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必能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本土文化中主要包含民间游戏、民间艺术、民间体育运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1、民间游戏
   我国各民族民俗极其丰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的民俗文化,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如何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与幼儿课程有机的结合是有效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1)从民间游戏的内容上进行适宜的设编与创新。在此,可运用组合法、拓展法、发散引导法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把“石头、剪子、布”、“抛纸球”、“跳房子”这三个游戏组合在一起,并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拓展法是根据具体游戏的内容,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木头人”游戏,孩子们都喜欢玩,但其游戏的童谣内容虽有情趣却不太符合当代幼儿的精神,我们就将其童谣进行改编并将整个游戏的内容作相应的拓展。发散引导法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如幼儿在“滚铁环”的游戏中,教师就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发明出铁环的不同玩法。这些方法的利用,使幼儿民间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更受孩子们的喜欢。

  (2)民间游戏的创新。在游戏的组织上,可以采取把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如把“小老鼠上灯台”这个童谣说唱游戏,改编成体育游戏。首先把其童谣做改编,把最后一句“咕噜咕噜滚下来!”改编成“咕咚咕咚跳下来!”教师引导幼儿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然后再加上前滚翻的动作,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得到了游戏性的体验,其跳、滚动作也在游戏中得到了自然的发展。还有 “老鹰捉小鸡”、“贴人”等游戏经过改编与创新,都成为幼儿白玩不厌的游戏。

    2、民间艺术与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国各地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如我省的特有的花儿、秦腔、皮影戏、太平鼓等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

  (1)在民间艺术教育中制定适宜的目标。如,在对花儿、秦腔启蒙的目标制定上,应该定位在对花儿、秦腔的“初步感受”与“初步理解”两个关键点上。“初步感受”就是让幼儿接纳、欣赏花儿、秦腔表演,“初步理解”就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幼儿达到能简单了解若干花儿、秦腔片段的内容及其意义。3~6岁的獐好奇心很强,也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因此教育界应着力培养这个年龄段幼儿对花儿、秦腔作品的普遍的兴趣和注意,在此基础引导孩子初步分辩花儿、秦腔作品在演唱、表演形式上同儿童音乐作品的不同之处。

  (2)选择适当的内容。由于花儿、秦腔的品种、剧目繁多,内容也相当复杂,在教学中我们可采取“选用和改编”相结合的方法,把花儿、秦腔本身的系统和幼儿生活经验紧紧联系起来。与幼儿的发展特点密切结合起来,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3、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民间体育
    民间体育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特点及价值,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它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由民间创编,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深受劳动人民喜爱的有体育色彩的活动。它不仅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基本动作,还有丰富幼儿生活,开发智力和陶冶幼儿情操的作用。例如:“跳绳”就能训练幼儿全身运动,有双脚跳、单脚跳、迈门坎、跑跳、蹲跳等,“贴人”训练幼儿奔跑能力以及躲闪的能力,“斗鸡”训练幼儿单腿跳跃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耐久性,扯皮条、拉皮条游戏训练幼儿钻跳能力,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等,回族的“打木球”就能锻炼幼儿的竞争、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藏民族的摔跤也是藏族农村幼儿喜欢的民间体育游戏之一,它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幼儿动作的灵活性。这些民间体育游戏不仅保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巧,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探索活动中,我们在师生共同研究主题、共同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自由的、可选择的乡土资源。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才能真正体现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孩子与他人交流和被他人重视的情感需求。从孩子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的体会是只有当老师的要求真正转化为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时,才能实现孩子们的自我价值,也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充分地、和谐地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