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家教研究

家园共育促三方共赢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11日
作者:李雪梅     来源: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中心幼儿园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担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幼儿园是协助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应把家园合作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计划之中。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下面就将我园是如何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的做一简要介绍:


   一、查找症结,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我园的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外地来京人员占绝大多数,其中在京经商的占50%,在首都机场工作的占20%,从事小摊小贩的占10%,20%为本地农业人员或其他。在我们刚刚接收馨港幼儿园时,由于它的前身是一家私立园,私立园为了营利,方方面面都会迎合家长,什么时间来园都能吃饭,可以带零食来园,将特长班内容课程纳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重知识的灌输。我们必定是公立园,与私立园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原有家长对我们充满猜疑与质疑,甚至有的家长每天都躲在幼儿园外窥察幼儿园教师的一举一动。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的教师抱怨家长要求太多,太难相处。面对教师的反应,我们仔细分析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不得当?还是真的向教师所说?......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经过观察、分析,真正的症结是教师自以为是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把家长看成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是幼儿园旨意的执行者,家长工作往往变成了“教育家长”,“配合”变成了“支配”,联系变成了单向的“信息输出”,再有教师缺少与家长沟通真诚的情感的沟通,缺少与家长沟通的技巧。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学、二讨、三实践、四交流的做法:


   一学即理论学习,促教师观念转变。我们找来相关教育理论书籍,带领教师认真研读,特别是对《纲要》内容,逐字逐句进行剖析,使教师在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与家长建立尊重、平等、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使他们转变自以为是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的观点,消除对家长的抱怨。

   二讨即同伴研讨,相互学习。教师们时常自发的围在一起,就一个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时,她们会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各说各的理,如:就各班是否可以不定期的向家长开放问题,有的老师认为不定期开放,可以使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的教育与保育,有的认为,经常开放会打乱班工作。在她们僵持不下的时候,我们给与的指导意见是:大家可以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三实践即工作实践,促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建立。以前我园教师在写通知布置任务时,总以命令式的口吻写到“明天每人带一个露露罐”,现在教师会这样写 “目前我们正在教幼儿学习罐操,为了使每个幼儿书中都能有罐用,请您协助我们,将家中闲置的露露罐带到园里,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前后两种写法,得到两种效果。第一种写法,拿来的寥寥无几;第二种写法,家长都争先恐后,生怕自己的孩子没有。

   四交流即同伴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如:王莹说:“由于我的工作经验少,以前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表现时,总采用告状式:“你家XX今天又打人了”,家长听了特反感,对我总是横眉冷对,学习后,我在与家长交流时先交流家长关注的,例如XX的药已按您说的服了,XX今天喝了三大杯水等,然后说幼儿的优点,最后再婉转地借助儿童发展的知识提出家园共同努力的方向。在积极的交流中,家长既了解自己的孩子,明确教育方法,又达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慢慢的,家长对我们少了猜疑,多的是理解与支持。

   二、请进课堂,充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合作伙伴,将家长请进课堂,对儿童来说,家长参与尤其是参与教育活动,能激发孩子的情绪,提高孩子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而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儿童的有效信息,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家长处获得有关教育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家长通过亲自参与,可以了解幼儿园的保育、教育情况,并分享到幼儿教育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这样,家长、教师双方的教育目标会不断趋于同向,相互协调,形成教育合力。


    大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已有经验,开展报纸主题活动。通过师幼对报纸的共同探索,激发了幼儿制作报纸的浓厚兴趣,于是就产生了制作班报的活动。为了使幼儿制作报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刘老师发动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材料,他们的做法是:谁收集的同一内容的材料多,谁就有机会当主编。因为,幼儿在与家长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会掌握所收集的内容,这样就能够指导其他幼儿按主要内容进行制作班报活动。


   为了使家长对班级活动更加了解,大班教师将家长请到了幼儿园,以观察者的身份走进班级,参与孩子们第一次制作班报活动。家长的参与,激发了孩子们的情绪,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在活动前,孩子们共同协商后进行自己分工,然后按照分工,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有的剪,有的粘,有的负责找内容……总编指挥,场面热闹极了,家长按耐不住自己的喜悦,也参加到孩子们的活动之中。就这样,第一次制作的娱乐报、地震报、奥运报等孕育而生。看着第一次制作的报纸,幼儿们兴奋不已,各个小脸蛋上充满着自豪;家长则表现为既惊诧,又欣喜。他们惊诧的是,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有如此能力;欣喜的是,目睹了幼儿自如、娴熟的制作过程及幼儿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了发展。活动结束后,教师向家长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介绍了本班主题活动的整体构想,不仅使家长明确了这次活动的目的,而且使家长对本班以后的活动也有所了解。


   基于第一次活动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幼儿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活动进行调整后,又请家长参与了第二次制作班报活动。由于第一次家长参与后更加明确了教师收集材料的目的,所以所收集的材料种类及内容较上次丰富了许多。这次活动,家长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带着目标与孩子们共同制作。家长与孩子一起活动,改变了全权代替的观念,而是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如:邓炎的奶奶在参与制作汽车标志报纸时引导道:你看看,汽车标志有很多,但上面都标有各个国家,想一想,你们的报纸该怎样做?孩子们听后,共同商讨,最后决定按国家将汽车标志进行分类。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做起来,剪的剪,粘的粘,这时家长又作为旁观者,当看到孩子们没有粘牢固或是将标志放错地方,家长只是去提醒他们,不包办代替,而是给幼儿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一张张栩栩如生的报纸展现在家长和幼儿面前时,你可以看到每一个幼儿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笑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又学到了新的本领;每一位家长的脸上都充满着欣慰与感激,因为通过亲自参与,他们真正了解了幼儿园的保育、教育情况,同时还分享到了幼儿教育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


   三、彰显特色,在阅读中促进三方互动
   早期阅读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当然家长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园抓住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利用多种有效途径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便成为我园的一大特色。到底该怎样引领家长,让家长真正了解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正确指导幼儿进行阅读?园领导通过与教师多次的观察、分析、讨论,达成共识:一是向家长进行早期阅读重要性的宣传;二是打造我们的阅读环境及班内的阅读区。

   于是,在我园门厅,开设了家长阅读区及幼儿阅读区,为家长提供了有关早期阅读的宣传材料(主要是早期阅读重要性及家长指导策略等)和书籍,为幼儿投放了适合各年龄段阅读的图画书、自制图书等。各班也纷纷行动起来,不断调换阅读区的位置,将闭塞于室内的阅读区移到楼道窗户下,打造成开放式的家园互动阅读区。重新设置的阅读区给予幼儿更大的活动空间,阅读区中特设置的亲子创编故事、亲子制作图书、家长借阅、图书医院等。在幼儿离园时,你会经常看到幼儿借书后的愉悦,家长与教师互相沟通、交流的场面。家长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指导幼儿阅读的策略、方法,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了解幼儿阅读水平及发展。这一做法,促进了家长、幼儿和教师三方积极、有效的互动。

   四、适时指导,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家园共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如果不提高幼儿家长的家教水平,取得教育幼儿的共识,协调一致进行教育,最终目的无法实现。《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教师“要帮助家长创设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幼儿园可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因此,开展家教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能,是家园共育的一大重要任务和内容,是幼儿教师的职责之一。

   我园教师不断学习《纲要》、《教育学》、《心理学》,丰富家教理论知识,借鉴《学前教育》上刊登的一些案例,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家教指导经验,不断提高指导能力。面对家长的问题,教师会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给以解答。如,小班家长问:我的小孩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怎么办?教师答:3——4岁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她们相对注意的时间只有五到十分钟,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不会长时间关注一件事情,这是他的年龄特点。

   其次,教师选择针对性的内容,从实际出发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引起家长的兴趣,受到家长的欢迎。我们还利用每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时间,向家长讲解《纲要》内容与要求,讲解各领域核心教育目标,使家长对幼儿的发展所达到的目的有所了解。因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家长,教师不仅根据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指导内容,而且还从家长的角度选择指导的内容。
 

   再次,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家教指导环境、氛围,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潜在的教育能力,在指导中尽量淡化指导的痕迹,以朋友的口吻亲切与家长交淡,与家长一起讨论。同时,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也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过渡,我园多次组织家长参与班级环境评比,家长多次参与故事、儿歌的创编活动,这些活动使家长由被动变主动,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幼儿园及教师不仅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入离园接待、园办报刊等交流沟通方式,还注意运用网络、电话、短信等形式,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五、创新工作,赢得家长信赖
   现在的孩子,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对于刚刚入园的幼儿家长来说,幼儿离开他们,简直就是生死离别。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在班里哭,家长在班外默默擦着双眼,一步三回头,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离开幼儿园。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园东西园小一班的教师,创新工作,时时刻刻将相机拿在手中,时时刻刻捕捉幼儿的表现,然后利用休息时间,制作成PPT,待晚离园时,边放给家长看,边给家长解说。家长看后,原本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渐渐的,家长由原来依依不舍到高高兴兴将幼儿送到老师手中,同时对教师也产生了信赖感,教师与家长间除相互交流幼儿的表现外,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我园将实现家园共育已纳入我们教育研究的范畴,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创造性,真正做到家园相互配合,步调一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