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的挫折教育初探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19日
作者: 赵玲     来源:湖南省津市市火花幼儿园

      现在的幼儿有一个普遍的特点:任性、倔强、心理脆弱。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缺点的包容,对孩子所犯错误缺乏的正确引导。而今,由于家长的娇纵、溺爱,我们的孩子很少有“苦”、 “难”的磨练,他们个性非常的脆弱,往往经受不住困难和挫折。记得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看来,给我们的孩子一点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不要担心孩子的失败,应该担心的是,孩子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       
  
       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然而,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实施挫折教育应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本文就此谈谈初浅的看法。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一味包办,虽然,孩子在接触外界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时,的确离不开大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容易产生畏难、依赖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因此,实行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孩子的依赖性。父母应该让孩子坦然面对现实,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快乐、失望,都要让孩子去体验、去经历,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竞争。就像幼儿学会走路时跌倒后爬起来再走,跑步比赛总是有时比别人快、有时比别人慢一样,小朋友说错话,做错事不要紧,告诉他许多科学家在小时候也常犯错误、失败过,如:爱迪生、牛顿……还可以讲讲英雄人物等不怕挫折、失败的故事, 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困难情景,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就象我们平时很随意叫孩子帮到一杯水、拿个凳子一样,虽然我们看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就不一定容易做到了。平时都是大人帮他的,现在是叫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他会想到我要怎么去拿,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如果孩子去做了,我们要给孩子相应的肯定,如果孩子得到了你的肯定之后他会很高兴。他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我们还可以带幼儿去游泳、爬山等。但我们也不要给孩子去做他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如果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得不到成绩,那么孩子就会失去自信心。我们给孩子的困难要适度,让他们常去面对困难,知道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幼儿的大部分生活都在幼儿园里度过,老师和同伴的影响非常大,孩子很容易受他身边的人的影响。老师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在面对挫折时,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老师在孩子眼里是非常伟大的。老师对待挫折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学习时,有的幼儿很害怕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讲话,这时候老师要及时去鼓励孩子,告诉他,你也可以像贝贝小朋友一样大胆的说话,把你要讲的告诉我们大家,这时候孩子会在榜样的作用下树起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 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另外,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也同样重要,孩子很容易受到暗示。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幼儿。我们要抓住自身和周围人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

       四、把握适度,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我们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跳一跳就够得到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为了教孩子应付挫折事件,提高耐挫力。适度的挫折有利于耐挫力的培养,但挫折强度太大或受挫的频率太高,则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实施挫折教育时要注意:

       1 、为孩子设置挫折情境时,应适合孩子的心理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把握好情境的难度和强度,避免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这类孩子有过失败经历而害怕挫折;二是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这类孩子会因容易体验挫折而失去兴趣。我们要注意引导这两种倾向的孩子客观认识自己。 

       2 、注意孩子的可接受性,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置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五、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能力强弱等。这样,他必然会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问题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
幼儿最喜欢模仿,也是容易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身教胜于言教。因此,成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勇敢。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不要担心,老师和你一起到卫生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   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面对未来。 

      六、社会、家园同步,共同进行幼儿挫折教育
      幼儿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过程中,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教育,要实现家园教育同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幼儿在园与同伴发生抓扯受伤,经老师教育后与同伴和好如初,可放学后家长见孩子在幼儿园吃了点亏,就理直气壮教育道:你真傻,以后再发生这种事,就使劲儿抓,抓不赢就咬。这种家园教育不一致的结果只会导致挫折教育的失败。幼儿挫折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社会、家庭、幼儿园达成共识。作为家长应高度认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积极配合教育结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而且还要在家里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的契机随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社会最强大的莫过于他的舆论力量,借助于此,传递一些与挫折教育相关的知识、经验,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以正确的观点来指导挫折教育活动,真正达成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为一体的教育格局。这样一来,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有更加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去接受生活的挑战。

      总之,幼儿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道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教会幼儿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幼儿能独立完成的一定使其独立完成,使其持之以恒。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幼儿的依赖思想,要让幼儿在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本领。让我们加强挫折教育,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挫折教育论》  李海州、边和平  1995年9月 江西教育出版社
2、《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朱芙蓉
3、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董奇

4、让孩子经历挫折  杨秀芹《幼儿教育》2002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