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读懂孩子,走对路子,创造适应幼儿发展的美术教育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29日
作者:林东阳     来源:厦门市仙阁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势必要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

   六年来,我们用《纲要》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我们认为幼儿天生爱画画,喜欢美术。几乎与牙牙学语同时,孩子就尝试着参与绘画活动,只要让他们有机会拿到笔,他们便会在纸张上涂抹起来,这就是孩子最初的美术“作品”,事实上孩子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绘画活动。美术活动对于开发儿童的潜能具有巨大的功能。从2001年以来,我们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一些经验,我们的体会是:只有读懂孩子,走对改革幼儿美术教育的路子,幼儿美术教育改革才有广阔的空间。

   一、读懂孩子,才能创造与幼儿生命特征相一致的教育
   毕加索八十岁时看了一次儿童画展后说:“当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但是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学会画得像他们一样。”这决不是简单的自谦之词。我们在阅读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的时候,确实经常会感到这些儿童的思维竟然与大师作品如此相象。毕加索用毕生的时间去探索儿童的内心艺术世界。我们的幼儿教师更应该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绘画过程、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缺乏这种研究与了解、缺乏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的精神,就难于承担起幼儿美术教育的重任。

   读懂孩子,才能创造与幼儿生命特征相一致的教育。读懂孩子首先必须学会正确看待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读懂孩子最重要的是读懂孩子的画。

    1.读懂孩子首先必须学会看待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各种行为。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幼儿的绘画活动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活动过程,我们必须学会用正确的儿童观看待儿童的绘画行为。

   一是正确看待儿童的绘画动机。
   儿童的绘画活动是儿童自身的心理需求。儿童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绘画的,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从来没想过去完成一件“作品”。 “作品”的意识,或者说“作业”意识是成年世界强加给他们的。成年人往往不是从满足儿童需要的角度去鼓励儿童的绘画活动,而是从满足自己的需要着眼去要求儿童完成“作品”。成年人这种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的做法就把原来儿童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他主的学习活动,因而抑制了儿童绘画的热情,也抑制了儿童的发展。

    ——从这个认识出发,几年来,我们把幼儿美术活动的起点置于激发儿童的绘画愿望、表达的愿望上,并积累了许多经验。

   二是正确看待儿童的绘画过程。
   幼儿时期视绘画为一种游戏。他们在绘画活动中,从来就没有想过如何忠实地反映事实,而是给绘画对象加上许多主观的臆想,加上许多想象。因此无论怎么简单的东西在他们的笔下都会充实起来,充满生命的活力。

   ——从这个认识出发,几年来,教师在参与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不要试图教孩子怎么画,而应该在欣赏儿童的作画同时,给点激励、给点建议,以放飞儿童的想象,完善他们的画作。

   三是正确看待儿童把绘画“作品”兴高采烈地交给老师的行为。

   儿童把“作品”兴高采烈地交给老师,并不是希望得到帮助,或者是为了获取什么“评价”。因为儿童绘画本来就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意愿”,不是一件“作品”,所以他们并不需要什么“评价”,他们很乐意把自己的绘画成果交给老师、交给父母,只是为了交流、为了与人共享创造的快乐。而我们许多成年人的“自作多情”,往往会让儿童感到非常扫兴。

   ——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要求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读懂孩子的画,学会与孩子“共享”。

   2.读懂孩子最重要的是读懂孩子的画。

   一张儿童画是儿童思想的写照,是儿童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也是儿童情绪气质的外在表现。儿童作画更多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一个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绘画这种功能,才能接受和正确面对孩子的作品。

   要学会读懂孩子的画,首先要学会低下身子来,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们为什么这样画。

   一个小朋友在警车里画了一个人后又用黑线把他涂掉,这不是损坏自己的作品吗?但当老师问孩子是怎么回事时,孩子说:“是小偷,警察把他抓走了。”那代表他在宣泄对这个人的愤恨,孩子就是用这样独特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孩子画妈妈,孩子们大多都会把妈妈画得很漂亮。但有一个孩子画得特别:妈妈有着宽大的红嘴唇,有不符比例的四肢和歪曲的脸。孩子的画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你要把妈妈的嘴画得那么大,牙齿画得那么尖”,这个孩子说:“因为妈妈老要骂我。”原来妈妈给他的最大印象是骂他,所以他把妈妈的嘴画得特别夸张。孩子就是用这样独特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要学会读懂孩子的画,还必须学会听懂儿童绘画作品的弦外之音。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把自己绘画意图清清楚楚讲出来。这其实并不奇怪,绘画语言与口头语言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语汇,有几个画家能把自己的作品讲清楚?何况幼儿的语言还处在发展时期,因此学会听懂儿童绘画作品的弦外之音就成为幼儿教师的责任。
 
   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副画,画中的人物都是“飘”在空中的,太阳就在他们的脚下。但在我与孩子的交谈中,孩子只用“飞”一个字来概括。这时就要求教师有一颗童心,能听懂儿童绘画作品的弦外之音。原来孩子是希望自己能飞到天上去,他认为把腿画得细细的才能减轻体重,这样才能飘得高。可又有多少人能看透孩子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想法呢?
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棵树,树上的叶子五颜六色。孩子为什么这样画呢?孩子只能一个一个告诉你,绿色的是春天的树叶,红色的是夏天的,黄色的是秋天的,而冬天的树叶则是蓝色的。原来那四个色块分别代表着四季的小树叶,教师马上想起孩子刚刚学唱《小树叶》这首歌,对歌曲中树叶宝宝离开树妈妈的情景记忆深刻,她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画中,她希望四季的小树叶能永远和树妈妈在一起。教师不但满心喜悦地欣赏孩子的这幅作品,而且深深地被这个孩子的爱心所感动。

   二、走对路子,创造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

   当你我了解儿童的绘画过程,知道儿童为什么绘画,怎样绘画之后,你就会发现在儿童绘画活动中隐藏的神秘的信息,这是成长中的个体向我们发出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替代幼儿的建构过程,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创造出适应幼儿发展的美术教育就要创造支持性环境,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个角色,让幼儿在建构性活动中愉快参与,快乐地成长,让我们的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聪明。
几年来,我园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创造支持性环境”、“扮演好角色”这个中心展开的,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 以涂鸦活动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起点。
   涂鸦画是幼儿早期绘画的基本形式。幼儿美术教育必须认同儿童的涂鸦画,必须热情地参与儿童的涂鸦活动。近几年来,我们把涂鸦活动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起点,并发展为大涂鸦和小涂鸦两种基本形式。

   幼儿入园以后我们组织的第一次美术活动就是大涂鸦活动。我们给孩子准备了水粉颜料和大排笔,鼓励儿童在地板上随心所欲涂画。这对于那些对幼儿园陌生环境还心有余惧的儿童无疑是一种“放纵”。就是这样的“放纵”体现教师对儿童“天性”的认同、接受,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增强了他们对新的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小涂鸦活动是在教室里,在一张八开的纸张上完成的。教师领着孩子,充满想象地作画:当他们看到手中的笔 “绕啊,绕啊 ,绕圈圈,绕圈圈,”便出现了妈妈的毛线球;看到那一条一条划过的横线 ,“嘀嘀!嘀嘀嘀!”便有如同汽车开过的痕迹一样;看到从上往下密密麻麻的小竖线成了“哗啦啦,下雨啦!”;又看到自己从最高处斜斜的“咻”的一笔就变出了“滑下滑梯真开心!”,在惊讶之余,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笔下竟能出现这么多具体的事物,感到了无比的快乐与成功。

    2. 用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充实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
   七十年代有一首儿童歌曲这样唱道:“丁丁是个小画家,红蓝铅笔一大把,他对别人把口夸,什么东西都会画……”接下去就是一些嘲弄的话,尽管这些话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仍然是在笑话丁丁的幼稚。用现代的儿童观、教育观来审视这种现象,你不难发现“什么东西都会画”、“什么东西都想画” 是孩子的天性,它反映了儿童早期的智慧——他们可以用许多成年人想象不到得办法,解决绘画中的一切问题,使自己自由地驰骋在艺术的海洋中。正因为儿童的这种“天性”,才使得我们利用绘画活动开发儿童潜能具有强大的动力,使幼儿美术教育有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用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充实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 ,把本来属于孩子的这个空间还给孩子,美术教育活动才能充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几年来,我们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一直注意在儿童这种“无所不能”的天性,扩大儿童的绘画领域。我们提供“绘画日记本”,引导幼儿观察种植角的瓜果、饲养角的动物与昆虫、花丛上飞舞的蝴蝶与蜜蜂------,再让幼儿把大千世界上自己感兴趣的场面或对某事某物的认识进行表现,喜欢动物的孩子,它能描绘出动物身上任何细节,喜欢手枪等玩具的幼儿,它能把枪杆、手柄以及其他细节组织凭记忆都画出来------。我们还利用走廊、楼梯口,提供“发明园地”, 把水彩笔、画纸摆在幼儿随手可拿的柜子上,让幼儿随时需要随时取放,鼓励幼儿大胆地创造视觉符号,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袋想、用自己的手来画,而不是重复别人、模仿别人,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大班孩子在“不同的行业”的主题活动中,一位在邮局工作的家长给幼儿园送来一个邮箱,孩子们好奇地问:“能用这个邮箱寄信吗?”孩子的话启发了老师:写信,用绘画的方式“写信”。——于是,主题活动派生了一种新的美术活动形式。我们不知道它究竟应该属于什么画种,但是我们知道这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孩子们喜欢。孩子们作画本来就是在表达一种意愿,书信的方式正好满足了孩子的需要;既然孩子们“什么东西都会画” ,画出一封“书信”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虽然有时老师也没能一下子读懂孩子的画,但这恰恰给师幼交流创造了机会。

   3.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满足儿童求新、求异的需要。
   求新、求异是幼儿时期生命的主要特征,是源于个体发展的一种本能。满足幼儿的这种需求就能使他们的发展不断获得动力。

   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总是努力地尝试着把各种美术的手段介绍给孩子,让孩子们尝试用各种绘画工具作画,让儿童参与各种美术工艺活动,让儿童常学常新。因此,重彩画、写生、泥塑、油印版画、粉印版画、剪纸、印染等美术表现方法都成了孩子们平时常接触的内容,用老师的话,就是用变换的手法,让每堂课都给孩子带来惊喜,让我们的美术教育活动永远趣味盎然。

   夏天来了,女孩子开始穿上漂亮的裙子。老师表现出对孩子服装的兴趣,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同伴服装的图案和色彩上来,之后又跟他们讨论起妈妈服装来,接下来就给孩子们提供各种辅助材料,如:颜料、大小不一的塑料袋、布料或纸张、纽扣等,让孩子们通过染、印、画、粘贴等方法,来给妈妈做一件漂亮的外衣。

   秋天来了,各种瓜果成熟了,用各种水果制作“水果娃娃”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孩子们第一次制作水果娃娃手脚难免有点笨拙,不过没关系,我们把生活老师也培训起来,让他们懂得点辅导幼儿手工的方法,让他们也来参与孩子的活动,甚至手把手地教孩子制作,几次下来以后,孩子的动作熟练了,开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了。

  “六•一”节到了,在十几米长的画卷上集体作画更是一件令人激动不已的事。画卷的主题是事先大家商量好的,绘画时每个小朋友各自选择一个位置开始作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画卷完成之后,孩子们都会不由自主雀跃欢呼起来。

    4. 用有结构的材料组织美术活动,让儿童在建构活动中充分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儿童和教师、材料的互动中建构起新的经验的过程。建构活动是一个过程,建构性活动的材料是结构活动的中介。用有结构的材料组织互动活动是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功能的又一重要因素。

   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呢?在组织幼儿的泥塑活动中我们是这样来认识的:

   中班儿童在“捏一个活动娃娃”的泥塑活动中出现一个难题:孩子们捏出来都是双手双脚伸张开来的“伸展娃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捏的小泥人生动活泼起来呢?老师立即想到幼儿常玩的体育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孩子们的小泥人之所以单调,是因为儿童不善于从活动的人体中捕捉的瞬间形象,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我们都是木头人”正是一种瞬间定型的活动形式,而这种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可以作为建构新的经验的材料。因此,教师让孩子按照指令重复做几次游戏之后,再让孩子来捏小泥人,果然生动多了。

    泥塑活动中我们都要为儿童准备一些辅助物。这些辅助物是:扭扣、瓜子壳、吸管、棉签、皱纹纸、卡纸、黑豆、绿豆、夹子……由于辅助物的质感各不相同,为泥塑而服务就更有了别的韵味。

   在《好吃的汉堡包》手工活动中,教师就充分应用这些辅助物作为儿童建构新知识的材料:教师举起黄色、红色皱纹纸剪成的纸片,搓成的长条、小圆球问:“你想用它们来做成汉堡上的什么好吃的?”有的说“黄色纸条可以当沙拉。”有的说“红色纸条可以当番茄酱。”有的说“绿色的就是青菜。”“还可以当黄瓜!”还有的说“黄色的小点就是芝麻啊。”半成品辅助物的提供,扩展了孩子们的思路,也降低了活动的难度。激起孩子更多的兴趣。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给孩子们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可以是经验性的材料,例如“我们都是木头人”活动的材料;也可以是物质性的材料,例如《好吃的汉堡包》活动中的那些皱纹纸,还有橡皮泥等等。两种材料对于儿童的结构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儿童通过活动获得发展都同样重要。

    5. 让整个社区都来为儿童喝彩。
   几年来,我们总是在努力把营造“支持性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头等重要事情来抓,而且不断努力把营造“支持性环境”由幼儿园扩大到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在幼儿园里,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精选一些儿童画布置在园区里,让儿童文化成为园区文化的主体。近几年来,我们更是把这些儿童画悬挂到园区的围墙外,让家长、社区都来了解“什么是儿童画”;让家长、社区都来品赏儿童画的魅力。
幼儿园每年都要举办艺术节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干脆把艺术节办到公园里、办到社区去,让社区的群众都来参与幼儿的活动,感受艺术节的魅力,为幼儿的艺术节喝彩。在艺术节活动中,美术活动当然要唱主角,所以说整个艺术节也是在为幼儿的美术活动喝彩。

   我们注意到,把儿童画布置到园区外、把艺术节办到社区去对改变社区群众的儿童观、教育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