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幼儿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自由创造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作者:王亚萍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三幼儿园

   人天生就是爱美的,并终其一生在追求美,在幼儿期就给予幼儿审美教育,能为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艺术综合教育活动,能促使幼儿的各种能力谐调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艺术教育又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始终提倡把幼儿的审美教育与创造能力的发挥相结在一起,在幼儿自由创作中让幼儿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在审美过程中又要让幼儿能够发挥想像,大胆表象自己的思想,这样,幼儿通过艺术活动能够丰富想像力,提高审美力,促进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性的发挥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作用。

    一、创设丰富多样的审美环境,提高审美能力,自主性地创造美的事物
   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于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幼儿获得体验最好的途径。为此,我们首先把欣赏感受放在第一位。我们利用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区加深幼儿的体验,从而产生表现美的愿望。

    1.尊重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幼儿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我们应创设鼓励创造的环境氛围。当孩子的一些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时,我们万不可用“你没画对、不是这样画的、一点也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敏感的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艺术活动的材料、器具,在悄悄打打、吹吹、画画中激发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

    2.创设感受美的环境,营造温馨、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体验审美愉悦。
    我们在教室、活动室里布置多样而美化的环境,并注意室内墙壁的装饰与布置,力求色彩淡雅,形象造型可爱,内容富有情趣,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我们还结合各种美术作品巧妙地布置展示,定期地更换,其中有现成的,有创作的;有幼儿的美术作业,有教师的作品,也有工艺品图片和自然界的物品;有平面的作品,也有立体的泥塑、建筑等等,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变化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幼儿的大部分活动是在活动室进行的,因此活动室环境的布置使幼儿产生一种富有情趣的审美感受很重要。以往,在布置活动室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儿童特点和童趣性,而较少考虑其审美价值,为此我们充分考虑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合理布置活动室,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并与日常生活教学联系,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幼儿美学意识
   
1.引发积极地审美情感,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艺术教育中,美感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美的教育首先要求幼儿有积极的情绪参与,其次才要求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能与幼儿的身心特点相符合,因此,在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充分挖掘幼儿爱美的天性;满足幼儿自我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使他们在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体验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另一方面,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幼儿去追求秩序,追求形式美,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使其大胆地创造自己的东西,促进想像力及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
 
    2.凭借感性材料多角度、多形式的培养美学意识。
   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新的设想不会凭空而来,而是对旧表象的选择,加工和重组构成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幼儿的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表象的目的,为他们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信息资源。应在幼儿认识事物的直觉中有很多是符合人类审美观念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幼儿依靠直觉就能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一个中班幼儿观察一只鸟,他知道鸟有翅膀、尾巴,圆圆的头和尖尖的嘴巴,会飞,这就是鸟的特征,尽管有时画的并不像一只鸟,但幼儿能把所看到的事物用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我们就说这已经很棒了。另外,有关美的自然法则如平衡、秩序、和谐、自然、真实等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幼儿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中均能自然显现,所以,成人要做的就是对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审美本能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幼儿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成为艺术表现,同时,配合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幼儿心理发展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逐渐培养起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样,幼儿对美的认识就会得到升华,美学意识也会逐渐产生并最终在活动中得以表现。

   三、以游戏的形式把审美教育和自由创造相结合
   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满足幼儿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引发幼儿爱美的天性。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快乐中学习,丰富感知。幼儿自身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常体现着他们内在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倾向,审美教育应对幼儿精神世界中的这些宝贵的东西加以开发,游戏是对幼儿实施美育和创造性相融合的重要途径。

   游戏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力求将艺术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如中班主题活动“交通工具大集合”中,我们让幼儿先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式各样的玩具车、玩具飞机,让幼儿去摆弄、去分享、去观察,寻找它们的特征,再以艺术的形式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画下来,结果 ,有的幼儿画了汽车的各种外形,有的幼儿给飞机画上了眼睛、嘴巴、有的把飞机变成了小鸟……幼儿的画便充满了童趣性、独特性和个性化。

   在游戏中,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己选择、自己表达和自己创造,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中,我们还应注重引导幼儿反映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行为和美的语言,以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进一步探索美的欲望。

   四、适当地运用艺术技巧表达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看法,创造美的事物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得高度概括,是美的集中表现,而艺术表现是人们表达内心世界对美的看法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审美教育中我们会适当地进行艺术技巧训练,因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得技巧的,不过一味地以灌输和模仿的方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又会影响幼儿艺术创造,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用一种发展的观点来看幼儿的艺术创造。

   开始时,应允许幼儿尽量自然地去表现,然后通过仔细的指导,为创造满意的表现效果,为创造满意的表现效果而提供接触技巧的机会,最后,在幼儿有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和目标意识厚,让他去接触大量的艺术作品,以便使他们看到艺术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大量运用观察,记忆、联想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做技法示范,而侧重教会幼儿运用各种艺术工具,材料的方法,强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化。幼儿具有极大地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他们的艺术活动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艺术教育活动中,审美教育与幼儿的自由创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通过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欲望,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表达能力,独立自主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表现事物美的一面;同时给予幼儿最大的自由创造发展的空间,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感受艺术活动中快乐积极的情绪氛围。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特有的功能,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审美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