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浅议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探索精神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作者:潘秋荣     来源: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中山中心幼儿园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探索发现,了解周围事物。因此,教师要在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幼儿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方法往往是老师一手包办的,教师与孩子缺乏有效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权威,只能被动服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纳要》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支持幼儿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式进行深刻探索;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习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在活动中的探索精神呢?我谈谈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观察入手,激发幼儿有兴趣探索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兴趣的源动力,更是幼儿求知、探索、创新的动力。科学教育无处不在,幼儿身边有着丰富的科学资源,周围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样样都显得新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探索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例如,我班植物角种了万年青、菊花、太阳花等,有位孩子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万年青、菊花的叶子还是绿绿的,而太阳花叶子没有了?对于孩子细微的观察,我充分表扬了孩子睿智和善于观察。而后,引导幼儿到野外有哪些花草、树木已发生了变化?在活动中,孩子们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比如,野外树干、叶子的颜色不一样,有些树叶变黄了,在秋风中会飘落,有些却仍是鲜绿。对于这些,我鼓励孩子们和同伴、父母进行讨论,以寻找答案。幼儿从而对落叶有了一定的理解,不仅学会了观察,还培养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变化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

   二、从环境入手,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环境是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所有的活动都生成于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探索事物的态度也来源于环境对幼儿的激励。幼儿园的沙、水、树木、运动器械等物质环境,是幼儿随处可见的自然环境,就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去挖掘和利用。如幼儿非常喜欢玩水,教师应有意识地予以引导,让幼儿带着各种器皿、材料去玩水,在玩中发现水是流动的,从高处往低处流,无色透明等特点。另外,作为教师,在活动室创设各种区角,如科学发现屋、建构区,有意识地投放一些小实验材料,如万花筒,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充分互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去整合,去发现,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体验发现后的成功快乐。

   再如科学活动“顶纸板”,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支铅笔、一个酸奶瓶、若干图形的纸板,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操作用铅笔、酸奶瓶顶纸板的活动。幼儿在多次操作中充分感知纸板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欣喜地告诉了我和他的同伴铅笔顶纸板难、酸奶瓶瓶口比较大,纸板更容易顶起来。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能力。

   三、从内容入手,调动幼儿积极探索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过于深奥的科学原理。而内容是幼儿探索性学习的载体,幼儿探索性学习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在一定的学习内容相互逐渐形成的。探索内容决定了幼儿发展方向,我们要尽量从幼儿可以直接接触和感知的周围世界,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选择学习内容,启迪直接接解和感知的周围世界,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选择学习内容,启迪幼儿心智,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精神,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例如:有一天室外活动时间,班里的“观察王”程信在花圊旁大喊“一条好大的蚯蚓,大家快来看呀!”一会儿,操场围满了幼儿,幼儿一边看一边说,我在菜地里也见过了蚯蚓,我在墙角里也见过蚯蚓,但好像没那么大……随着铃声的敲响,幼儿好不情愿地走进了教室,我灵机一动,不如开展科学活动“认识蚯蚓”,于是我把蚯蚓放入透明的大瓶子让幼儿每一人学挖一条蚯蚓并加入粘土,带进教室。就这样,开展了“认识蚯蚓”的科学活动,幼儿通过放大镜观察,讨论蚯蚓吃什么等从而认识了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并知道蚯蚓能帮植物松土,是益虫。

   四、从精心设计问题入手,指导幼儿深入探索
   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问题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急于设法去解决疑问。如科学活动中“顶纸板”中,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把纸板顶起来吗?”激发幼儿对探索的欲望。幼儿玩时,再提问:你是怎样顶起纸板?引导幼儿说出探索后的发现和感受,由于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能有效地指导了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在教师问题中积极地尝试进行操作实践,探索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五、从交流、讨论入手,培养幼儿有意识的探索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冕无力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他能使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的了解某些事。在探索过程中,语言伴随动作同步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的进行猜想和解释,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如开展“奇妙的身体”这一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交流讨论知道了关注自己的身体,并知道了其名称,还知道探索如何进行保护自己的身体。

   六、从操作、实践入手,培养幼儿大胆探索
   爱因斯担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

   科学活动就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事先做示范,不要直接告诉幼儿结果如何以及做的步骤,不要老是在一个幼儿旁转来转去或问一些没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以免使幼儿受到打扰,比如:在科学活动“空气的奥秘”一活动中,通过找空气,空气小实践等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多种方法,各种工具探索寻找身边的空气,幼儿动手实践了,有的用塑料袋装空气,有的用力充气让玩具鼓起来,有的幼儿用吸管往水中吹气,观察水中的泡泡,还有的幼儿挤压大号塑料可乐空瓶,使之喷气等,幼儿在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空气的奥秘,他们多自信、多大胆的参与活动。这样的活动,幼儿思维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在这项探索实践中,幼儿不但感知了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还体验到科学小实验中探索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大胆的探索能力。

   总之 ,在贯彻《纲要》新理念,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兴趣入手,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幼儿手、脑并用,主动探索,真正培养幼儿爱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意识。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