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卫生保健

浅析幼儿园健康教育与保育工作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09日
作者:张含笑     来源:山东省胜利油田胜中社区科技新村幼儿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健康一词也有了新的概念和理解。幼儿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表现在个体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这也是当前保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如何有机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好的提高、发展保育工作是我们有待研究、探索的问题。

    幼儿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更有益于多种疾病的早期预防,为其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了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参加各种学习、游戏,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他们,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

   一、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从入园开始,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的教育,保育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照顾幼儿的吃、穿、行而是要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幼儿进行身体上、心理上的教育。

   第一:日常的保育工作中,应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知识的传授,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会健康,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第二,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才知道要这么做,使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第三,最终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巨变的时期,幼儿园的经历为个体身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第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第二:要考虑幼儿的年龄、性别、文化差异;第三:要考虑幼儿差异,它包括对物体的感知、经验、判断、情感、意志和需要。

   二、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卫生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能力,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幼儿逐步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如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让幼儿懂得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漱口、户外活动后也要及时洗手,确保手部的清洁,防止病从口入;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幼儿掌握正确的吃饭方式,能正确穿脱衣服、自己能安静的入睡;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保持环境整洁的教育及预防保健的教育等。而这一切都与日常的保育工作紧密相连,它需要在开展保育工作的同时,有机的把科学知识渗透进去,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安全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例如:让幼儿懂得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生活活动的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教育、自救自护的教育等等,也要让幼儿逐一了解。例如:安全教育要让幼儿懂得不玩火、不从高处往下跳、不去碰电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交通安全教育:幼儿要懂得不在马路上玩耍,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认识交通指示灯;自救自护教育:幼儿要掌握基本的求救电话(如:110、119)。与家人走散时要找警察寻求帮助,家中出现火灾在进行自救的同时要及时拨打119。

   3、身体锻炼。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阳光、水、空气)进行身体锻炼,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与游戏,让幼儿了解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同伴群体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幼儿道德的认知水平及幼儿健康的道德情感,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具体包括:情绪情感的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性教育等几方面。

   三、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有观摩、共同讨论、自我学习、动作技能练习、感知体验等。《纲要》要求“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孩子们都喜欢“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法, 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适宜的教育方法。
   ①幼儿的亲身感知体验。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启发幼儿通过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使幼儿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并且通过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从而了解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

   ②反复练习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例如:穿脱衣服、叠被子等。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学习怎样刷牙、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

    2、心理健康教育在某些教育中还未引起重视。
   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或是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孩子出现了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自私、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而幼儿园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大都采用较为单一的生理保健的保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忽视还不能有效的结合。教师在教育幼儿中不能把幼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识、判断强加给幼儿,很难体会到幼儿的心理感受。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对这些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幼儿往往较少关注。这也是目前许多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它需要更多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此关注、探讨,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方能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真融入到实际保育过程中。

   儿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室内到户外;从听从父母、老师的教导到自主选择好朋友,儿童的自我表现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越来越丰富,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它需要我们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参与这项工作中来,使幼儿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