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关于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特点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06日
作者:刘乐琼王学军     来源: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

   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但是如何引导幼儿更好的进行角色游戏,一直一来就是很多老师所困惑的问题,尤其是角色游戏不同于其他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更依赖于幼儿的主观游戏愿望,教师更难以进行干预。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是如何产生的?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特点,我对10名大班小朋友进行了大约40天的观察,他们是高小玉、李炀琛、杨嘉祺、马圣童、孙世敬、詹映月、王心竹、孙佳蕊、张永言(男)、曾纪平(男)等,研究的方法以自然观察法为主。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有如下特点:

   一、 角色的生活性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十几个幼儿组成的游戏团体中,在大约四十天的角色游戏中,出现的角色大概有如下几个:妹妹、姐姐、面包师、顾客、消防队员、警察、爸爸、妈妈、大姨、小姨、姑妈、坏人、女儿、孩子、售货员、医生、护士、小猫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角色,大多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在其周围的人或物,极少有幼儿自己凭空创造出的角色。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内容是源于生活的,是幼儿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所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人或事经过加工、理解后作出的一种积极反应。这种生活性也可以通过游戏所呈现的情境得到体现,幼儿在游戏所表现的情节一般来说都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的,例如:“妈妈教导孩子们好好学习”、“妈妈帮助孩子穿衣服”、“姐姐照顾妹妹吃饭”、“消防队员紧急出动去救火”……这些情景无一不是幼儿生活环境中所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事情。这一点也可以从幼儿游戏中使用的语言中得以体现,幼儿的游戏语言也同样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例如:“妈妈”会说:“要听老师话,不准调皮”、“爸爸”会说:“我上班太累”、“妹妹”会说:“我要买玩具娃娃”、“售货员”会说:“您好,您要点什么?”、“面包师”会说:“快来买面包,香喷喷的夹心面包,便宜卖”……

   那么为什么幼儿的游戏角色会有这个特点呢?我认为这于幼儿非常善于模仿是有很大关系的。当然我也感到这种模仿并不是刻板的临摹,而是幼儿主动从生活中提取原型,再通过自己积极的加工、重构后才呈现出来的。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经验周围的环境世界,并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了解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必然会带有深深的生活的烙印,这个烙印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打上去的,是幼儿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幼儿与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其游戏的生活气息也自然会越浓。

   二、 角色的语言伴随性
   这一点再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有相当明显的体现,主要表现有两个:
   1、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话。例如:“面包师”说:“来啊,快来买面包啊!”
  “顾客”说:“我买一个,多少钱?”
   “面包师”:“两块钱”

   在这个过程中,角色与角色之间通过语言交流发生了联系,确立了彼此的角色特征,从而表明了自己的游戏角色身份,每个角色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体现自己所担当的角色的主要特点,并在相互之间发生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沟通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他们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游戏团体。这种语言具有协调游戏角色、发展游戏情节的重要功能,它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幼儿对各种角色的认识程度,他们不仅认识到自己所担当角色的主要特点,还能区分其他角色的特点,认识各种角色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自言自语。例如:“姐姐”在地上捡树叶,一边捡一边自言自语道:“这是给妹妹买的冰棍,这是给小猫买的鱼”。这其实是幼儿思维过程的一种外化的表现,幼儿说过这些话后,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一般会按照他刚才对自己说过的话去做,把冰棍给妹妹吃,把小鱼给小猫吃。这种语言有助于幼儿整理自己的游戏思路,从而确立自己游戏角色的下一步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反映了幼儿的内心活动过程,在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游戏的维系,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自然而然进行的,是幼儿的一种自发性语言,并没有外在力量要求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反映了幼儿的游戏水平的,这种自言自语式的语言是以幼儿的“自我中心”为基础的,反映了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

   三、 角色的“情景产生”、“组织产生”与“社会关系产生”
   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幼儿角色的产生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我把他们归结为“情景产生”、“组织协商产生”与“社会关系产生”三种方法。先来看一个游戏的实例。

   在户外活动时,当老师宣布自由活动后,李炀琛小朋友首先来到滑梯周围捡起了杨树叶和杨树的苞芽等,很快杨嘉祺、高小玉、孙世敬三位小朋友也跟了过来一起捡起了树叶,杨嘉祺说:“地上好多面包啊”,李炀琛:“对啊,那是我烤给孩子们吃的。”说着便在塑胶地上作出一付正在认真烤面包的样子。很快孙世敬凑上来说:“妈妈,我要吃面包”。高小玉也上来说:“我也要吃”。李炀琛对高小玉说:“你是姐姐,你应该让妹妹先吃,妈妈很忙,你就来照顾妹妹吧”说完就给了高小玉一块面包,让她去喂妹妹(孙世敬)吃。过了一会儿,孙佳蕊、马圣童、詹映月三位小朋友也来到滑梯旁,她们捡来树叶给李炀琛,说:“给这是我带来的面包”、“这是我捡的树叶”、“我可以跟你们玩吗?”,于是这三个新来的幼儿也成了这个游戏团体中的一员。人数越来越多,滑梯旁越来越不能装下这么多人了,游戏的场地就转移到了滑梯架上的小亭子中去了,现在已经有“家”的雏形了。这个时候“妈妈”李炀琛开始安排角色,她安排杨嘉祺做“二姐”,安排詹映月当“三姐”,她想让马圣童当“姑妈”,可马圣童说她要做“小姨”,于是李炀琛就让她做小姨,让孙佳蕊当“大姨”,“大姐”和“妹妹”刚才已经安排好了,这样一个有着七名成员的“家”就初步组成了。“妈妈”负责做吃的,照顾孩子们;“大姐”说自己是大学生,她安排二姐(14岁)上中学,安排三姐(9岁)上三年级,大姐就负责每天送妹妹们上学;大姨和小姨经常会来“家”里做客,照顾在家里一个人呆着的“妹妹”,帮助妈妈“做饭”“打扫卫生”等等,其中有一次“大姨”孙佳蕊说:“你们家里就只有小妹妹一个人,没有人和她一起玩,我们就送给她一只小猫吧?”刚说完,在一旁的詹映月说:“我是小猫”“喵喵喵……”,说着蹲下来做起了“小猫”。“家”里的“爸爸”是最后出现的家庭成员,张永言小朋友在滑梯上玩,经过“家门口”时被“妹妹”孙世敬看见,她一下子抱住张永言的腿说:“爸爸,爸爸……”,就这样,张永言成了家里的“爸爸”,他每天出去工作,回家时会给妹妹带回礼物。再后来,在一旁观察了很长时间的曾纪平小朋友趁家里就剩“妹妹”一个人,到家里去捣乱,还准备抢家里的树叶,妹妹发现了大声喊:“抓坏人,坏人抢东西”,这时“爸爸”刚好回来,他说:“别怕,我是警察,我来抓坏人”,曾纪平就笑着跑开了,“警察”就追了上去……

   在上述的游戏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角色的分配与产生大致有一下几种情形:1、情景产生法。我之所以称之为“情景产生法”,是因为这种角色的产生是伴随着游戏情景的展开实现的。例如“警察”这个角色的产生,就是因为有“坏人”来家里抢东西,原本是“爸爸”的张永言小朋友就成了“警察”。总起来看这种角色的产生方式是在游戏的进展过程中随时发生的,是受游戏情节的发展趋势限制的,一个新的游戏情节的出现就可能导致一个或多个新角色的产生,而游戏情节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千变万化起伏不定,所以角色的产生也就有一定的随意性。
  
   2、组织协商产生法。这种游戏角色的产生有赖于游戏的组织者与其他所有游戏的参与者的相互协调、调配来实现的。例如在该游戏的组织者是李炀琛小朋友,她是可以分配“大姐”“二姐”“妹妹”“三姐”等等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能充分发挥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是组织者一个人说得算的,例如马圣童提出自己要做“小姨”,因为她不满意李炀琛安排的角色,这时她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相互协商后,角色的分配作出了新的调整。“组织协商产生法”的角色产生法是建立在每一个游戏的参与者相互协作、团结、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般来说,这些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已经存在友谊的概念或者说彼此之间都是很好的玩伴,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组织者能够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的才能,而其他游戏的参与者也能够给予配合,并且在这个组织协商的过程中,幼儿之间还表现出融洽的关系,有谦让、相互帮助的良好的行为。3、社会关系产生法。这种游戏角色的产生,以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为依托的。比如说幼儿已经对家庭成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庭成员,在每次这种类似的游戏中都会出现“妈妈”、“姐姐”“孩子”“爸爸”……等角色。例如在这个游戏中,“爸爸”这个角色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基于幼儿对家庭成员的认识,“爸爸”在家庭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游戏中就会有这个角色的空挡,当合适的人选或时机出现时,“爸爸”这个角色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生。再例如有“坏人”来了“警察”就自然出现了,这也说明了幼儿对“警察”这个职业的认识程度。这种游戏在别的游戏中也有体现,如:“售货员”与“顾客”、“医生”与“病人”等。这种互补式的游戏角色产生方式,充分说明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

   当然这三种角色的产生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一次游戏中,各种方式相互交叉,互相渗透,在一个游戏中发挥调配作用,以促进游戏的顺利发生与展开。

   四、 角色丰富的感情投入与愉悦的情感体验
   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情感系统,以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观察幼儿的游戏你可以发现幼儿的感情之丰富、之饱满。他们把每一个游戏情节几乎当成了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甚至可以这么说,幼儿在游戏中是相当“敬业”的,他们所表现出的“认真”态度在其他的活动中是很少发现的,而且这种认真态度能够延续很长时间,这是十分难得的。他们在游戏中用“真情”去演绎喜怒哀乐,一切进行的都是那么自然,虽然一切都是虚构的,但从中你可以看到真实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我认为在这种游戏中,除了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锻炼以外,诸如认真的
  
   态度、持久的坚持性、良好的耐力、踏实负责的作风等优良品质也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是愉快的,每一个游戏中的幼儿都是快乐的,即使他是在游戏中“哭”。幼儿在这种自由创造自由想象的游戏中,充分体验到快乐,幼儿用自己的游戏尝试着诠释丰富的现实世界,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体验的是驾驭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的快乐,体验的是自由的快乐。因此,游戏中如果加入过多的外力干涉就极有可能会破坏这种和谐的快乐,我们应该给幼儿以充分的自由游戏空间。在我的观察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游戏,一般来说教师都会尽力制止的,理由是活外活动时间应该以体育活动为主,于是要求幼儿以跳绳、跑步等活动为主。这种做法我个人认为是欠妥的,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在幼儿园几乎是不存在的,幼儿一天从早到晚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各样的以认知为主的活动,形式单一、呆板、模式化、没有新意、没有生气,这自然对幼儿的吸引力就不会太强,幼儿也就很难体会到快乐,而自由游戏恰恰相反,它具有其他活动没有的特点不至于让幼儿幼小的心灵过早的失去自由的空间,它可以给幼儿带来无限的快乐。

   五、 角色的表演性
  “表演性”在幼儿的游戏中表现是十分明显的,以至于我在写该报告时很容易就会写幼儿在“表演”游戏(这是否说明游戏和艺术的共同起源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经过观察你会发现游戏的表演性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中没有自己。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做“妈妈”、“爸爸”“妹妹”“小猫”……但就是没有“自己”,这也充分体现了游戏的想象性与虚构性。

    2、角色的粗线条。例如:幼儿表演的妈妈就会“唠叨”、“教导”、“做饭”、“照顾孩子”,幼儿表演的姐姐就会“照顾弟弟妹妹”,幼儿表演的爸爸就会“工作”等等,充分展现了角色的本质特征,能够表演出角色的标志性语言行动等。

    3、角色动作上的虚拟性,有的幼儿在游戏中,由于收到材料丰富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只做动作而不利用材料去完成游戏中的动作。例如:面包师卖面包时,有的幼儿拿树叶来当作钱币来买面包,而有的幼儿手里就什么也不拿,只做出付钱的动作。

    4、表演与现实的转化。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能充分调节“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关系,他能迅速完成从自己到角色之间的转化,也能迅速从“角色”中苏醒过来恢复“自己”。例如:在一次游戏中,当杨嘉祺正在游戏时,我走过去问她正在干什么,她和我说:“刘老师,我在给孩子们找吃的呢”这句话充分表明她处理“现实中的自我”和“游戏中角色”的关系的能力,她是能从“我”到“妈妈”任意自然的转化的。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