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在写生绘画中拓展幼儿想象空间、开发幼儿创造潜能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05日
作者:甘立锐     来源: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医院幼儿园

   写生绘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思考,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表现事物与环境,表达自身情感体验的美术活动。它对幼儿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积累生活经验,拓展想象空间,开发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新《纲要》指出:“老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能摒弃传统的绘画教育观念和模式,变“范例——示范——临摹”为“观察写生——语言引导——欣赏创作”,使幼儿绘画活动成为快乐的生活体验。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家对开展写生绘画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写生绘画是美术专业人员涉及的技能,幼儿接触太难,要求教师的技能高,教师的指导、教学形式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难于把握,不敢尝试。其实,写生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美术表现方法,而创造力是幼儿美术的灵魂,也是衡量幼儿美术活动质量的主要标准。儿童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幼儿的创造反映了幼儿强烈的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使自己迅速成长的心理需求。这就是幼儿学习各种知识,积累各种经验的原始动力。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我根据写生绘画与幼儿画的作画规律,在活动中注意围绕“引导、观察、想象、创造”关键词的有效实践应用,进行了写生绘画教学研究。

    一、以幼儿为主体,精心选择题材和环境,激发创造情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重要动力,把幼儿认识活动和情景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创作欲,使学习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想象力。在可见、可闻、可观、可赏的共同游戏的情景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这样大大地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首先题材的选择上以尊重幼儿的态度出发,让幼儿自己从家带来喜爱的玩具和物品为写生对象。如:布娃娃、皮球、花草盆景、小动物等。在环境的布置中,以活动区的场景为主,主要目的是上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创造一定的情节和有内容的画面。如布娃娃家的朋友,长长毛的大熊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其次在选择内容时考虑到适合幼儿的特点,在了解幼儿能力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在前期以水果蔬菜,玩具盆景等静物为主。在后期以自然景物和有情景的动物、人物为主。物品的搭配上要有大小对比,结构要有简易之分。如西瓜和葡萄,皮球和布娃娃等。这样可适合不同发展区幼儿的能力展现。幼儿才不会有为难情绪,才会积极的参与活动。另外写生对象的色彩颜色要对比协调或成系列。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指导方法,给孩子大胆表现和生动创造提供空间
   写生的灵魂在于观察。要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些孩子观察用眼睛看而不用心去看。要引导孩子用"心"进行观察,只有心神投入才能在观察中发现新东西。例如在我们绘画绒毛玩具时,孩子们通过观察大多能表现出玩具的主要特征。如小兔的两只长耳朵,大象的长鼻子等。但许多幼儿没有表现出玩具的绒毛感觉。只有廖凡舒小朋友在绘画时,坐在离玩具较近的地方。他先将玩具拿在手里玩了玩,发现小熊身上毛的颜色不同就问了问带玩具来的小朋友,然后将玩具上的毛拔了几根下来玩。于是他在绘画时就将小熊画成了两种颜色交替的花熊,并用许多的短线条画满了小熊的全身。孩子们觉得廖凡舒小朋友的画很有意思。于是他们也各自独特发挥,在画面中表现着自己的个性。在活动中我们还巡回观察,询问幼儿的作画构思。必要时给予提示和暗示,以商讨的语气来征求孩子的主观意见。幼儿在作画时可边绘画边巡回参观,讨论有关同伴绘画的内容。我们更鼓励大胆提出意见和看法的幼儿。

   三、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拓展幼儿想象思维,激发幼儿创造潜能
   创造是形象量的变化和想象质的变化,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茎,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成为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丰富的社会活动和人文景象是儿童审美教育的源泉。引导他们由实物到情境,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渐渐地认识周围世界,创造性地表现个人情感。我们的教学活动走出了幼儿园,来到自然中,走进社会中。我们到户外绘画大树、房屋。到社区绘画正在锻炼的人们。当我们走到沙坪公园时,映入孩子们眼帘的多彩建筑物和缤纷的游乐玩具,瞬时调动了幼儿的思维。他们开始积极讨论比画起来,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看见柳树被吹动想到了树叶小船,看见锻炼身体的人们想到跳舞的机器人,看到在空中旋转的游乐玩具想到火箭、航天飞机、飞船等等。当我们走进沙坪公园的椰树林时,孩子们积极热烈地讨论着:“我见过这样的树,在海南。”“云南也有。”“树上还要结果。”“妈妈说要热带地区才有呀,怎么我们这里也有?”“对,应该在海边。”通过大家讨论和有经验的小朋友的描述。大多幼儿对椰树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并在大家讨论的内容和对椰树观察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绘画。孩子们的画面丰富而生动,将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将写实与创造相凝聚。有表现海南假日游的情景,有表现动物与自然的和谐。椰树林里不但有椰树还有休闲椅、太阳伞、海滩、旅游队、甚至还有金发的外国人。在课堂的绘画中,许多幼儿对阴天不会表现。在外出写生时,苗苗小朋友对阴天的表现不再茫然了,而是积极主动的观察天空云朵的变化,随之与同伴讨论起来,最后画出了好多象动物一样的云朵,而把太阳画成了蓝色。幼儿的这种绘画,虽然从美的视角来看,不是最好的作品,但仔细体会却洋溢着幼儿独有的创造力和趣味性。表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观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对自然中的事物思维开阔。同时,自然与人相连接,与社会相通,将自然美与社会美结合教育,使幼儿的思维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品质。

   四、注重评价的艺术性,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提示,体现其独特的想象和创新的思维
   现代教育提倡评价要多元化,而多元智力教育指在帮助幼儿发现,培育自己的智力优势,并以强项带动弱项的学习,建构自己的优势智力组合,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一理论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首先我们注重评价在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表现,我们充分为幼儿提供交流空间,让评价在其事实,自然的活动情境中进行,孩子们利用自己的经验,表现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如在绘画大树妈妈时,凡凡将树叶画成圆圆的,在一边的田田看见了就说:“如果这是大树妈妈的头发那就可以把树叶画长,这样会更好看。”而凡凡则说:“我把它画成卷发也好看。”说着他将每片圆圆的“树叶”中间又画上了许多螺旋形的线条来表示大树妈妈的卷发。这就是幼儿在评价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有了他人的评价和交流,孩子会更认真地关注自己的作品,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想法。其次评价时教师的眼光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对幼儿的写生作品不能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应以作品是否有孩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为出发点。在一次户外画“大树”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形态各异。天天将大树画成各色的,我问她为什么你画的树是多彩的呢?她说:“因为太阳光照在树上,有许多的颜色。”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真切的感受!如果我们用像不像来评价他的作品,无疑是违背现代教育理念的。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每一幅写生画的创作价值。要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绘画特点,了解儿童的绘画动机。不要一味追求画面效果。抹杀了孩子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创造力。幼儿并不在乎作品的结果,而是热衷于绘画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满足远远超过作品自身的价值。
通过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拓展想象空间,开发创造潜能的探索研究,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的作品色彩鲜艳,布局大胆,各不相同,富有创造和想象。我们要从人的发展这个长远的结果出发,立足未来,启发幼儿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其大胆、自信、思路敏捷、创造性强和有进取心,从而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让孩子们在绘画的天堂中插上理想的翅膀飞的更高更远吧。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学前教育》
         《美术教育研究特色显著,成果斐然》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