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广东民谣歌唱教学之我见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02日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彩田幼儿园
   广东民谣曲调优美、别具特色、艺术性较强. 广东音乐,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南国风情画,或轻描淡抹,或浓笔重彩,以其清新,以其秀丽,以其活泼,以其健康,描绘着广东人民的生活,抒发着广东人民的情怀,表达着广东人民的向往,成为岭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本学期,我园在广东民谣歌唱教学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以下是笔者对广东民谣在我园音乐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

    一、了解广东民谣的特点
    1、广东民谣独具有独特的音韵
    广东地域主要有白话、客家话、及潮汕话,每种语言的发音各不相同,广东民谣平缓、清丽的音调好似母亲呢喃、低唱着哄着宝宝睡觉的感觉。

     2、广东民谣具有优美的地方音乐特色
    广东音乐都植根于民间,素材都是来源于民间生活,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存在。因此在广东孩子口中传唱的歌谣都是在优美的旋律风格伴随下进行的, 如《洗白白》就是一首曲调优美又充满着童年憧憬的白话歌曲,完美地把广东民谣的韵味显现出来。

    二、以感知为主的欣赏活动入手,培养幼儿对广东民谣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是音乐表演活动的重要前提,因为没有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就不可能怀着欣喜之情反复倾听音乐。所以我们先从培养幼儿对广东民谣的兴趣入手。

    把广东民谣的欣赏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充分感知。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让广东民谣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即选取一些风格各异、用不同旋律节奏的、有代表性的广东民谣,如《月光光》、《鸡公仔》、《团团转》等,在幼儿入园、游戏、进餐、起床后的律动、离园等活动环节播放,使班级内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广东音乐氛围,让幼儿一进入幼儿园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广东音乐气息,从而产生愉悦、热情饱满的情绪,来迎接美好的一天。幼儿受着美好音乐的熏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时就该干什么了。随之也会自然而然地伴随着广东音乐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如:在中班早操的个别环节中,我们选用了一首白话歌曲《跳飞机》作为背景音乐,一开始孩子们还不知道歌曲里唱的是什么歌词,待早操熟练之后,孩子们竟能将整首歌曲模仿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听赏环节所起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每次进行欣赏活动中我都会有意地引导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去感受和表现音乐。幼儿在近两个月的生活中接触到了一定量的广东民谣音乐作品,对广东民谣的音色、节奏、结构、风格等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

    三、立足音乐本位原则,选择合适的童谣题材
   (一)根据年龄特点进行题材的选择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学习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如:摇篮曲风格的童谣,音律平缓、抒情柔美,它以母爱的温柔形象来传递音乐的情感.如《月光光》就很适合小班幼儿来进行欣赏教学,让幼儿轻轻抱着布娃娃拍节奏,做小椅子摇晃的动作来表示摇篮,增强幼儿的感受体验;用自己安静地休息和欣赏来理解摇篮曲风格的“月光光”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母亲在呢喃哼唱摇篮曲的形象.《洗白白》有多段歌词,小班幼儿的理解力、感受力及表现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师处理教材时,把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叠音词内容部分保留住,其他部分作以删减,这样幼儿在诵唱时,既保留了童谣的主题音乐思想,也能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根据题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广东民谣教学时要注意有针对性,有的童谣适合歌唱教学,有的适合欣赏教学,还有的可以作为律动表演,所以要根据童谣的风格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其中的音乐元素,以便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中班进行的音乐活动《大茶壶》,这首民谣歌词短小,旋律优美又颇具风趣,体现出了欢快的情绪,所以在对幼儿进行唱歌教学时,能够正确地理解歌词内容及歌曲的意境,让孩子们快乐地学唱。

    又如:在进行《头顶会长大西瓜》这首民谣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分析好教材后,把重点放在了幼儿吃西瓜的生活经验和民谣表现的诙谐风格感受上,通过幼儿害怕“吞下西瓜籽肚子就会长西瓜”的心理,教师巧妙地增设了“神奇的魔法师”情境,通过幼儿夸张的形体动作和师幼分角色表演的合作,加深了幼儿对这首童谣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的合理使用
  (一)采取匹配的策略
   采用图文匹配法,借助图片的引入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通过观看flash动画,以幼儿最感兴趣的形式,直观地理解、学习、掌握歌曲的歌词、内容以及曲调、节奏。如:大班的活动《何家公鸡何家猜》,教师别有用心地制作了动画场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边看、边听中较好地理解了这首童谣作品。
另外,在民谣欣赏活动中,我也尝试从音乐出发,选择和创编一些在结构、内容形象和情感上与音乐一致的、富有童趣的故事、民间童谣、诗歌等语言辅助材料帮助幼儿更快、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在语言的音调、节奏、力度、音色、风格上尽量做到与音乐一致。

    (二)采取行动的策略
   借助动作引入法,让幼儿在参与中自然地感知,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通过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这是让幼儿感知、理解和表现广东音乐最自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在欣赏歌曲《团团转》这一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自然做出简单的动作,帮助幼儿通过律动去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再让孩子自己创编动作,独立地对音乐作出反应,并从中提示和指导他们选择动作的性质要与音乐的性质一致,使其能让孩子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如:小小班段老师的音乐活动《落水歌》,运用得非常的恰到好处,她的策略体现了一个完整的从易到难的教学过程。首先是普通话与地方语言的匹配,然后是语言与动作的匹配,还有语言和故事情节的匹配。老师的引导生动有趣,孩子们都非常快乐的在学习。

    (三)采取渗透的策略
   在广东民谣的音乐教学中,最难的就是歌唱教学活动。通过尝试采取渗透的方式使这个难理解词意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如在学习歌曲《点虫虫》时,教师先用普通话讲了一个小故事,然后再用普通话过度到白话朗诵歌词、学唱歌词,使幼儿不但理解了词意,而且较快跟着音乐进行模唱。这种一点一点渗透的方式带给了我们很大的收获。

   通过对广东民谣歌唱教学的一些摸索和研究,教师和幼儿从中享受
到了地方文化的美好所带来的乐趣。让孩子们在了解、欣赏、演绎广东民谣的同时,走进本土生活、从而热爱本土文化。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