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历史与现状

虞永平:切实认清学前教育“质量低”的问题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27日
作者:虞永平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去年以来,学前教育中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政府文件和公共媒体中反复出现,这两大问题的确是影响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同时关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质量低”。即总体上说,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还很低,还存在很多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必须避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努力由质量的提供,保障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因此,发展学前教育必须质量与数量并重。

  一、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其中的质量意识显而易见,质量内涵清晰可辨,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明确到位的。

  学前教育的质量牵涉到未来一代发展的水平,涉及到未来一代一生的幸福,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一方面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高素质的合格教师。我们必须像关注“入园难”和“入园贵”问题一样关注学前教育“质量低”的问题。要把解决“入园难”问题当作是一个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增加几个座位和床位。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力争高起点、高质量地解决“入园难”问题。当前,确保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要确保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的全面落实,确保幼儿园空间等相关资源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确保幼儿园教师的合格,确保班级人数符合幼儿教育法规的要求,确保幼儿园的课程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质量低的表现

  在我国不乏设施完备、积极改革、理念科学的高质量的幼儿园。但学前教育质量偏低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学前教育质量低有很多表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小学化”是学前教育质量低的典型表现。“小学化”的实质是幼儿园教育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真正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园教育不是真正从幼儿的需要、兴趣和可能出发,幼儿园教育超越了幼儿的发展实际,一味向小学靠拢甚至用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来教育幼儿。“小学化”的表现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所谓显性的表现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老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最经典的行为就是幼儿端坐静听,老师始终处于讲解的状态。这种“小学化”的典型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在一些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还尤为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幼儿园师资奇缺的地方,聘用了没有专业资质的人员担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或者是一些中小学富余或聘余的教师转岗进人幼儿园,而相关的专业培训却没有跟上,这种典型的“小学化”现象就往往很难避免。另外,在一些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虽然教师专业合格。但由于班级规模过大,如有些班级达到50人~70人,甚至更多,那也必然导致“小学化”现象。由此可见,要消除显性的“小学化”倾向,当务之急是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学前教育的物质条件、师资素质。

  普遍的“特长”教育和铺天盖地的“兴趣班”是幼儿园教育质量低下的另一个表现。幼儿园连一个幼儿正常的兴趣都不能满足,必须通过“兴趣班”和“特长”教育去实现,我们办幼儿园是为了什么?那些幼儿园根本教不了的所谓“兴趣”和“特长”很可能对绝大部分幼儿来说本来就是没有必要学习的东西。学前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儿童的需要还是成人的需要,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价值立场问题。目前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往往是成人主宰儿童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些在吆喝“兴趣班”、“特长班”的人往往是商业利益至上的人,当一个领域里外行在其中呼风唤雨的时候,说明这个领域的科学准则有待提高,这个领域的质量有待提高。学前教育目前就是这样一个领域。

  学前教育质量比较低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远离儿童的生活,这是学前教育质量偏低的最主要的问题。学前教育远离儿童的生活往往会导致“小学化”,更会使儿童的学习缺乏趣味。如若儿童不是以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方式来学习,那么这样的学习只是外在的要求和任务,而不是自己生活的过程和内容,他们无法真正专注地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中去,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活动只有承受的感觉而没有享受的感觉。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看到,儿童常常把学习和游戏看作是两件绝然不同的事,他们经常期待游戏时间的到来。这是学前教育失败的表现。

  三、学前教育质量低的原因

  造成学前教育质量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有:

  对理论的曲解和夸大。从神经突出的修剪、突出联系的建立、关键期等大脑发展的相关理论。到越早教育越有效的主张,甚至认为到幼儿园教就晚了的蛊惑人心的口号,以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都是源于对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的曲解、误读或过度发挥。在有关脑科学和教育之间其中还有很多的沟壑,还有需要做的很多的研究,但是这两者之间经常被简单化地联系起来了,甚至还引导出很多并无证据的教育要领或策略。因此,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是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质量问题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把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融入公众的基本素质结构之中。

  对儿童生活的本质的不解和曲解。什么是儿童的生活,它是儿童由其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驱动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因此,生活不是别人的。而是儿童自己的,生活不是外在力量驱赶的,而是内在力量引导的。维护儿童的童年生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游戏、主动探究、交往、合作、分享,等等,都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有权享受自己的生活,计划自己的生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生活。然而,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儿童的生活过于整齐划一,无法呈现斑斓的色彩。儿童是在成人划定的空间和时间点上过成人要求的生活,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理解幼儿生活的特殊性,就很难与幼儿共同生活,就很难把与幼儿互动当作师生共同的生活,就很难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延绵生活的逻辑,展现生活的情趣。

  教师素质比较低。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合格教师的缺乏是造成教师队伍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而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教师培训机制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则是影响教师队伍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幼儿园师资培养机构的生源不尽人意这是不争的事实,培养机构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跟不上学前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只研究课本不研究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方教师的培训没有制度化,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并非真正适合教师的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缺乏衡量的标尺。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都成为了教师素质提高的一道道障碍。

  四、学前教育质量低的解决途径

  考察学前教育质量的标准有不同的层面,从结构标准看,涉及早期教育机构的资源和组织,如资源是否充足,组织是否合理和有活力;从过程标准看,机构里展开的活动,尤其是儿童的活动、教职工的行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机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是否体现核心的教育原则,能否反映幼儿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否最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积极主动的活动:从结果标准看,学前教育是否真正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否让社会及家长感到满意。而达到这些质量标准,涉及到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质,涉及到社会公众尤其是家长的观念,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及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因此,解决学前教育质量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看,解决学前教育质量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学前教育的条件。要加强对幼儿园建设的规划,切忌以“塞入策略”替代建设规划。当前尤其要防止由于要解决“入园难”问题而使办园条件恶化的现象。比如,由于人园压力大,政府容忍、默认非注册园的存在,降低了对非注册园打击的力度,或者降低幼儿园注册的门槛,使底端的幼儿园卫生、安全水准下降,给幼儿的身心安全带来隐患。用幼儿身心安全隐患换入园率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事实上,这也没有真正解决“入园难”问题。第二类是由于生源过大,没有足够的幼儿园和班级。政府容忍、默许甚至鼓励幼儿园扩大班级的幼儿规模,有些幼儿园班级人数比国家标准高出了30%甚至更多。表面上看解决了幼儿入园问题,其实难以掩盖事实上存在的“入园难”问题。班级人数的增加,使幼儿的人均资源降低了,班级的安全隐患增加了,班级活动不得不进行更多的控制,不得不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幼儿个体的需要、兴趣难以得到满足。

  加强对教师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的关注。幼儿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就需要确保幼儿教师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确保教师的地位提高、待遇合理、专业发展有机会和有要求。如前所述,以扩大班级规模的方式来解决“入园难”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入园难”,还增加了班级的安全隐患,加大了教师的压力,教育质量也必然随之下降。由此看来,通过扩大班级规模来解决“入园难”就是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入园率,就是以教师的疲惫、焦虑和苦恼换取入园率。而教师过重的身心负荷不只是影响教育的质量,也影响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态度,还影响幼儿教师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

  加强以维护“幸福童年”为核心的公众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塑造。幸福的童年意味着快乐、充实和具有适度挑战。幸福童年观要求成人切实体认儿童的独特性,儿童的优先性。儿童的不可侵犯性和儿童利益的最大化。儿童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质量偏低是影响幸福童年的主要因素,这个因素与政府决策直接相关。因此,幸福童年的理念应该融入政府决策者的意识,使政府的儿童教育政策更好地反映儿童的现实需要,更好地维护儿童的天性。同时,家长的育儿意识,家长所拥有的观念,经常也是影响童年生活的主要力量。[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JZD20100035)项目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布鲁尔著,3岁真的定终身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日)高杉自子著,与孩子们共同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虞永平等,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