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游戏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23日
作者:贾烨瑾     来源:青海省62201部队机关幼儿园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因而幼儿时期的同伴交往水平的发展对于其今后的社会性的发展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的。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同伴交往在其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开始出现,在第二年以后得到迅速发展。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经能够通过相互触摸、观望、微笑以及发声,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虽然这时婴儿的“社交”只是单方面的,而且婴儿还不懂得主动追寻――此时他们的社交还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但是这却是今后真正交往的第一步。

   幼儿真正的社会行为要到10个月左右才开始出现。婴儿的行为变得更有意向性,对其他儿童的信号返映更多。婴儿之间的行为表现出某些应答的特征,即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引起另一个婴儿的反应。

   出生第二年,尤其是18个月之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影响的内容和方式也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彼此之间互补性的交往行为,如你跑,我追;你藏,我找;你给予,我接受等等。在这一时期,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的时间和交往数量明显对于与母亲游戏的时间与数量:并且随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与同伴游戏。

   3岁时,幼儿开始对朋友产生明显的兴趣,愿意与之亲近,但还不能融洽地一起游戏。闹摩擦的多,玩到一起的少,但幼儿的社交要求却可以通过吵嘴、闹矛盾、扭打等得到满足。

   4岁时,幼儿能够主动寻找游戏的伙伴,他们很高兴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游戏,能在情绪好的时候和大家友好相处,但仍然常常吵嘴打架。

   5岁时,逐步掌握了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本领,懂得做些让步,接受对方的要求,能和大家玩到一起了。

   到了6、7岁,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内容和形式特征更加丰富,语言已经成为他们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动作仍占有重要地位,这时的儿童对同伴交往表现出极大的需要和兴趣。他们从交往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如果没有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如果别人不接受他的交往或没有人愿意与他交往,都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和不快。

   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发展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从上述不同年龄间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

   有研究指出,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的儿童长大后比较容易有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形。还有一份长期的追踪研究也指出,被同伴排斥的儿童在成年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较大。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也不能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三、游戏与幼儿同伴交往的关系
 (一)游戏与幼儿同伴交往密不可分
   在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就是“游戏”。游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社会性水平不断提高,这明显表现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实际也其他儿童进行着交往。最初,幼儿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年龄越大,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了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

   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同伴交往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是不可避免的部分,幼儿的游戏中或多或少都伴随着同伴交往的发生,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实际与其他儿童进行着交往。不过并不是在所有的游戏中同伴交往的成分都能占有很高比重,不同性质的游戏中所包含的同伴交往成分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柏顿的研究,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了六种类型,分别是:

  (1)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
   行为缺乏目标,东游西逛,注视碰巧引起兴趣的事。若周围没有能够吸引其注意的事物,则玩玩自己的肢体、到处晃、跟着老师等,目光四处飘移。这种行为不属于游戏。

  (2)旁观(Onlooking/onlooker)
   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他人游戏,偶尔和他人交谈,有时候会提出问题或提供建议,但行为上并不介入他人的游戏。

  (3)独自游戏(Solitary play)
   幼儿在交谈距离之内的伙伴旁边玩与伙伴不同的玩具,专注的玩着自己的游戏,但不和附近的幼儿交谈。

  (4)平行游戏(Parallel play)
   幼儿玩着与附近幼儿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不与其他幼儿交谈。

   (5)协同游戏(Associative play)
   幼儿和其他幼儿在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活动。往往因为材料的借入借出而互有沟通,也可能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缺乏对于材料、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

  (6)合作游戏(Cooperative play)
   几个幼儿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游戏主题,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游戏,对于要用什么材料以及已有的材料如何使用、活动的目标和结果有共同的计划和组织。活动有分工,角色是互补的。合作游戏中,儿童结成的玩伴关系可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这六种类型的游戏,从第一种到第六种,同伴交往成分越来越多,社会性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偶尔的行为或无所事事,旁观以及独自游戏是社会性参与程度低的游戏;而,平行游戏,协同游戏以及合作游戏是社会性参与程度高的游戏。

   有些对幼儿进行的研究调查就表明:小班幼儿主要是旁观游戏与单独游戏;中班幼儿主要参与平行游戏,也有一定量的联合游戏;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则表现出比较高的水平。

   不过,在游戏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同时,幼儿的同伴交往影响着他对游戏类型的选择,这主要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水平有关。对于善于进行同伴交往的幼儿来说,他们往往喜欢和更多的伙伴在一起游戏,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社会性参与程度高的游戏,如协同游戏、合作游戏。而不善于进行同伴交往的幼儿则往往选择社会性参与程度低的游戏,常常进行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甚至只是旁观。

 (二)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从社会性参与程度来看,社会性参与程度低的游戏是不利于同伴交往的发展的。首先,社会性参与程度低的游戏,比如:旁观,独自游戏,这些主要都是幼儿个体的游戏行为,在这种游戏中幼儿缺少与伙伴的交流,社交需要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人保持交往和被关爱的需要,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得不到满足,那么就容易产生孤独感。

  另一方面,幼儿的游戏社交水平是随其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因而在低龄幼儿中,社会性参与程度低的游戏是必然存在的。我国研究者杨丽珠、邹晓燕在对1.5~5岁幼儿游戏社交类型的研究中表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有所提高的。旁观游戏在2岁前较多,进入2岁明显减少,3岁后趋于稳定。平行游戏2岁突然增多,然后随着年龄发展逐年减少。联系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三四岁发展很快,4岁的幼儿能够主动寻找游戏的伙伴。合作游戏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岁儿童发展很快。

   所以,如果幼儿在达到一定年龄后,若还是长期选择社会性参与程度低的游戏,则会阻碍他们同伴交往的发展。

   当然,社会参与程度高的游戏是能够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游戏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
  对幼儿来说,交往活动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在社会性参与程度较高的游戏中,与同伴互动以及相互交流都是必须的,游戏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
对于社交能力较强的幼儿,无论在何种性质的游戏中,往往都能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往。而对于社交能力较差、
  
   不受欢迎的幼儿,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组织这些幼儿进行一些有任务、规则的集体游戏活动,这样就能使不受欢迎的幼儿也能加入游戏,在游戏中也不得不与伙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此使他们社交能力也能得到一些锻炼。

  (2)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游戏使幼儿有了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所以在与同伴的协商与合作中,幼儿能够体验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通过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交往经验而学会用规则来裁判行为及协调关系,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比如角色游戏,它要求幼儿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来观察与体验世界,学会理解别人,被认为是帮助幼儿“去中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再如追逐打闹游戏,这是一种社会性游戏,在游戏中躲闪逃避往往需要考虑对方的意图,采取突然的、出其不意的动作来逃避或抓住对方;还有传统的规则游戏,如捉迷藏、丢手绢),都要求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在游戏中取胜。

  (3)促进幼儿社交技能的掌握。
   交往技能是发起、组织与维持交往活动的能力。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同伴交往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有机会学习与掌握各种社会性交往技能,比如:合作,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同伴集体的接纳。

   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交往技能。社会性游戏本身就是合作的过程,它要求游戏者之间的合作,所以也需要各种社会性交往技能。社会性游戏具有共同参与、轮流交替、重复与非实义性行为等特征。

   在游戏与合作的关系方面有研究者做过研究。如鲁宾的研究就表明,社会性游戏行为可以作为今后社会性适应情况的预测指标。而罗森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社会性角色游戏训练,结果表明游戏训练有助于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在社会性角色游戏中,每个游戏者在扮演自己角色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行动与整个主题的关系。所以,社会性游戏、角色游戏等等都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很好地与人合作。
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游戏中幼儿也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或社会性问题,比如怎样加入其他伙伴的游戏,怎样解决冲突与纠纷,怎样协商合作等。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其实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样一次次地遇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一次次地解决问题,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幼儿能够不断吸取经验,并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然的体验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同时幼儿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能力也会由此不断得到提高。

   儿童与同伴的关系以及同伴集体对他的接纳状况,通常以儿童在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来评价。不过有一些相关研究表明,早在3岁左右,在幼儿之间就出现了受欢迎程度的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与幼儿的游戏能力有关。不过教师对幼儿适当的游戏知道还是能够使幼儿逐步地学会如何才能融入集体,如何才能使自己被同伴集体所接纳。

   不过由于幼儿个体的差异,受欢迎的幼儿对合作性游戏的选择会多一些,他们能够与人进行成功的交谈,往往能够给小伙伴出建设性的好主意和中肯的适宜的意见。他们常常又是游戏的发起者,是小伙伴中的头儿,知道如何与别人合作地进行游戏、分享游戏材料。他们往往能成功地加入其他伙伴的游戏,积极想办法加入并协调自己与其他伙伴的行为。而不受伙伴欢迎的幼儿往往不会与伙伴分享,而且有意在游戏中排斥其他幼儿的加入。他们往往不考虑也不注意别人正在做的事情,所以往往遭到伙伴的拒绝而不能加入伙伴的游戏。

    四、总结
   无疑,游戏与幼儿的同伴交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虽然现在对于游戏与幼儿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相关的研究却做得很细致。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游戏是幼儿间交往的主要形式,好的游戏在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成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幼儿一些游戏上的指导,要关注到那些不容易不太与同伴交往的幼儿,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这样有助于他们心理的成长。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