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自主性绘画”促幼儿创造力发展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看看我们孩子的画,这哪里是求知,在孩子头脑里装着的所谓“知识”完全是从电脑里自制的另一份文件,是老师灌输的结果,而且这个知识是被迫接受的,正是因为我们发现这种统一画法,统一思路,统一标准,不允许孩子有别的想法的教学是毁掉孩子创造力的教育,因此我们开展了“自主性绘 画”的课题,那么什么是自主性绘画呢?自主性绘画指的是在绘画过程中,幼儿拥有充分自主性和教师保持适宜指导性的一种绘画教学形式。

   我班是“自主性绘画”课题的实验班之一,在自主性绘画活动中,幼儿绘画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设计、组织每个活动时都会细致、周密地考虑,处处体现了以引导和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教学思想,辅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以自主性绘画活动“美丽的青花”为例:

   [片段一]收集并了解“青花瓷”
   星期五我告诉孩子们下次要开展《美丽的青花》活动,于是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们开始积极地活动起来,到了第二周的星期一,孩子们纷纷带来自己的东西,有的是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青花瓷的图片,有的买了青花瓷的挂历,上面的图片大而清晰;有的观察了家中或亲戚家的青花瓷器,并拍了照片,我将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纷纷展示在活动室内,这样孩子们常常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青花瓷器”这个新鲜的事物。“青花瓷上的图案怎么都是蓝色的?”“青花瓷器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呀!”“你看这青花瓷上怎么有蝙蝠的图案?”“我发现有很多的青花瓷器上面都画了花。”

    [片段二]观看《美丽的青花》
   我先从纸盒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精美的青花瓷器,并让孩子摸一摸看一看。然后问孩子“你们知道青花瓷器上有什么图案?是什么样子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孩子纷纷举手,说出了不同的青花图案。“我看到有各种花朵的青花图案。”“有葫芦图案的。”“我收集的青花瓷器上面有个大大的喜字,妈妈告诉我这是别人结婚时候用的。”于是,我们开电视请孩子欣赏十余种典型的青花瓷器,每看一张图片孩子们便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之声,这使孩子对每种不同类型的青花有了不同的认识。

   [片段三]画“美丽的青花”
   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白色纸盒、瓷砖、碟子、瓶子。我向幼儿介绍完作画要求后,孩子在动听的音乐《青花瓷》中快乐自由地选择材料,准备作画。两个女孩和两个男孩每人选择了一块白色瓷砖开始画画;三个男孩一起来到了“瓶子组”画青花;“纸盒组”的孩子也比较多,李思宁和张子麓两人合作用线条来装饰青花瓷;蜜蜜认真的在方形纸盒上画各种树的图案;王雨晴则有规律的在蛋糕盒上画自己喜欢的花。孩子所表现的青花各具风格。

   一、观察、感知,积累创造的能量
   以前我们总是忽视作画前的感观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经验的辅垫。其实,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观察作画对象,是为幼儿增加图象的信息量,培养幼儿图象信息贮存、激活和加工(图形组合、变形)等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自主性绘画十分重视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中的作用。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曾说过“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假如这一过程没有直观世界的滋润,它就无法成为个人进行创造性工作时可以借鉴的资料……”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绘画教育培养创造力,先要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才能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片段一中可以看出孩子已有多次收集资料、观察事物的经验,他们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观察对象,教师也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收集资料,观察了解事物。其次,家长也共同参与了资料的收集,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家长们不光能在每次作画前共同收集资料,而且也注重平日的信息储存,家长订阅了大量刊物供孩子阅读,并根据孩子兴趣有针对性地买些图书、光碟,例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这样让孩子获得大量观感上的信息储存,作画时便能自由地驰骋翱翔。

   二、营造环境,激发创造的欲望
   活动气氛也正是在“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下,与孩子的关系象朋友一样,位置是可以自选的,有问题时可以自由讨论,活动提问时也体现了其宽松的氛围。例如在青花瓷的活动中,教师问孩子“看了这个青花瓷后你的感觉怎么样?”“你觉得可以怎么画青花?”“你的青花瓷有与别人不同的装饰吗?”孩子绝对在一个自由空间里,绝对没有被谁牵着走。教师在指导中也会及时肯定孩子的想法,让他们积极性更高,活动气氛更为活跃。

    三、多种手段,点燃创造之火
   以前有的老师总认为只要老师把范画画好,孩子临摹就可以了,其实我们不难想象,长久地这样画画只会让孩子每次机械地完成任务,无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因此,我们针对孩子的心理特征,采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让他们积极参与绘画,培养其创新精神。在片段二中,教师运用DVD教学,让孩子在短时间里观赏了多种青花瓷器,这为孩子在后来的创作中做了良好的辅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经常会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背童谣、欣赏美术作品、看实物、看影碟、多媒体教学等方法,让活动生动起来,让孩子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其次,综合多种艺术形式,获取美感体验,让说、唱、舞、画、欣赏、手工等艺术活动融合一体,让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容易。我们应努力营造文学、音乐、美术教育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例如在《美丽的青花》创作环节,教师便让孩子一边画一边听古韵十足的曲子《青花瓷》,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灵感。

    四、创新技法,插上创造的翅膀
  “不要求孩子画得像”这样的呼声响彻了幼儿教育美术的领域。但这一理念说得容易做得难。我若是示范画一个青花瓷的图案,那么孩子就会模仿老师的画面,而少了自己的想象与设计,即使有与众不同的,那比例也会大打折扣,考虑到这个弊端,考虑到孩子喜欢模仿,于是我的设计打破了范画示范。首先,我让幼儿欣赏“青花瓷”的一个实物,让孩子说说上面有些什么图案,像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其次,我让孩子观看“青花瓷”的光碟,让孩子在大量的类似资料性质的作品中接受信息。每个人的接受重点不同,在经过个体对事物的主观反映,就形成了个性化的符号输出。有的孩子是有规律的花卉图案;有的是表现一幅有情节的画面来装饰它;有的是用简单的符号来排列组合……这些各具风格的作品正是孩子创新的成功所在!

   五、形式多样,体验创造的乐趣
   孩子们通常是在老师启发引导后,一个个独立的完成作品,而且在创作过程中缺少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们教师应该学习尝试灵活多变的作画形式,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氛围中参与绘画活动,不同的作画形式并非图个新鲜,其重要目的在于吸引孩子们参与。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选择独个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作品,在合作时幼儿可以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使创造性想象产生共鸣,启发与诱导出更多的新构思、新形象。特别是有的孩子作画能力较弱,与他人合作完成更容易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片段三中,孩子们都是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或独立作画,教师只需在一旁观察、引导。孩子们能自主地开展讨论如何分工、如何合作。

   六、巧用材料,感受创造的喜悦
   孩子们对“新奇”的事物会特别好奇,所以我们作画也一样,不能从小班到大班都是一张张大白纸上作画,这很容易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倦怠的心理,从而没有了作画的热情。在《美丽的青花》活动中,教师就准备了颜料、油性笔、水彩笔、纸盒、蛋糕盒、一次性碟子、瓶子、白色瓷砖等多种作画工具与材料,这些新材料让孩子很容易产生作画的欲望,同时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各种想像就会如泉水般不断地涌出。另外在立体材料上做画,让孩子领略到另一种表现美的形式,让他们倍感兴奋和刺激。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教学中多想新方法,点燃他们的创造力,挖掘各种资源为孩子打造自由想象的天地,真正让孩子感受绘画是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事。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