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以游戏情境促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尝试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作者:焦杨     来源: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
   在健康领域,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鼓励、说服甚至迫使幼儿养成健康有益的行为习惯。探讨幼儿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的一般规律是幼儿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其中,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健康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分析现状,从成人的角度对幼儿的自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因没有多余时间、孩子不会、或是在紧急状态下出手帮忙,从而妨碍了幼儿的学习、造成幼儿依赖性强,以及对自己没信心,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使得幼儿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而小班正是自理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期,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一、用游戏情境提升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纲要》中指出,形成健康行为要着眼于幼儿的自觉自动。而在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中,首先则要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因为幼儿的自理能力既需要外部的“促进”,又是一个主动地发展过程。促进并不意味着被促进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照顾,也需要幼儿力所能及的主动参与。一个健康的儿童是一个关心并积极参与到有利于自己健康活动中去的儿童。因此,《纲要》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而针对小班幼儿依赖性强的特点,则更多的需要教师在创造条件的同时提升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情境中体验感知。

   饮水作为小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及家长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饮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率活动,幼儿却多数扮演着被动者,甚至是被迫者。幼儿经常是在老师的督促下饮水。教师的权威和督促使得饮水环节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提醒活动,一旦教师的控制力有所减弱,那么则很难保证幼儿每天的饮水量。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有别于成人,幼儿常常因缺乏动机而拒绝执行健康行为,所以需要教师激发幼儿进行有兴趣的饮水,形成自觉饮水的行为动机和意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汽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讨论或关注不同的汽车,所以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开展了以“小汽车的故事”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从认识汽车的种类、组件,一直延伸到洗车、修车、加油、停车场、交通规则等等与之相关的知识,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兴趣使得活动能够不断的深入。于是教师巧妙地将汽车加油的情境迁移到了饮水环节:汽车渴了要到加油站加油——小朋友渴了要到水罐接水。幼儿很自然的将两者建立了联系。于是组织了“为小汽车加油”的活动,从此水罐便成为了加油站,于是借助“汽车加油”的游戏情境的创设,只要进入盥洗室便引发了幼儿小汽车的角色意识,为了游戏,幼儿会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喝水。同时,借助小汽车排队加油的交通规则,使幼儿在饮水环节中形成了一定的秩序感,通过情境的引领,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关于“小汽车的故事”的延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汽车的一些细节行为进行大胆想象,于是诞生了一系列相关的能够提升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游戏情境:行驶时要关车门(随时掖衣服);汽车打蜡(擦护手霜);汽车的后备箱(自己背书包)……;同时也使幼儿初步感受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扮演清扫车(随时清理教室内的垃圾)等等。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忘记了自己日常的身份,而是完全沉浸于游戏情境中。也正是在这“游戏性体验”中,幼儿自我服务的主动性获得了提高,为自理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游戏情境将自理技能培养寓学于乐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所以在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建立的基础上,需要让幼儿掌握具体的生活自理技能。在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中,适宜的教育方法是幼儿自理技能提高的关键,而动作技能的练习与来自生活的感知体验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枯燥的练习往往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育过程中要体现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针对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将自理的方法融入了游戏情境,例如,小汽车脏了要洗车——排队、冲水、打肥皂、冲水、擦干。幼儿在洗车(洗手)的时候,会非常自觉地进行模仿,并结合洗手的儿歌及墙上的图示最终掌握洗手的步骤方法。以游戏情境作为支架可以使幼儿非常容易理解自理的方法技巧,在准确地感知中有兴趣地进行体验和练习。

   三、以游戏情境带动自理能力培养中的环境支持
  《纲要》重视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为小汽车加油”中,情境游戏作为孤立的活动,对幼儿的影响只停留在活动当时,而要想使幼儿长期保持这种游戏中的角色意识,需要教师创设积极的适当的环境氛围,使幼儿能够在行为意识形成前便受到环境的感染和影响。于是教师在水罐上贴上加油站的标志,使幼儿有意识的转换角色,调控自己的行为。同时教师创设了为小汽车加油的互动墙饰:水罐旁有贴有幼儿照片和挂钩的小汽车,加完油后幼儿会自觉地将加油卡挂到自己的汽车油箱上,以便幼儿记录自己的加油量,也由此提高了饮水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教师进行幼儿饮水量的观测。

  《纲要》中提到,“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所以一方面在重视物质环境创设的同时,更应重视心理环境的创设。为了使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情境,在洗手池、睡眠室都对应贴有“洗车房”、“停车场”的相应标志;而根据幼儿安全教育,在盥洗室结合“轻轻走路”、“不追跑、不拥挤”的常规要求,教师在墙上贴出了“路滑慢行”和“小心撞车”的交通标志,时刻提醒幼儿安全行。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则通过游戏情境以警察的身份约束幼儿的行为,减少幼儿在进行非健康行为后的压力,使幼儿始终在积极地的环境中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获得自信。

   四、利用家园合作坚持一贯性,重视幼儿行为的评价
   就幼儿健康教育而言,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取得家庭、社区的积极配合更为重要,否则来自任何一方的消极影响都将抵消幼儿园教育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家庭中继续延伸生活教育中的“游戏情境”。通过向家长介绍活动经验、策略,同时互相建立沟通桥梁,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行为表现,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都能够不断的重复,使幼儿的自理能力能够改变、巩固。

   由于幼儿的自理能力存在个别差异,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例如在“为小汽车加油”中,根据小汽车的加油量,可以建立汽车行程表,使幼儿纵向比较自己的行驶里程,激发每一个幼儿的饮水主动性。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日常循环往复的操作中,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动作协调性,手眼协调一致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更主要的是,幼儿在这种自我服务的体验中培养了独立性、自信心,这将会促使幼儿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所以要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己独立地去克服困难,不要加以干涉和包办代替,激发幼儿做事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孩子的韧性,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