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幼教名师

应彩云:在融合中学习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05日
作者:应彩云     来源: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

     看见一个青年教师用两片雪花片,开展着“2可以分成几和几”的集体教学。诧异之余和她交流,却听到这样解释:“二期课改教材里,没啥计算的知识可学,我想实实在在给孩子学习一些东西。”

  我细柔地表示:课改教程里是有数学习的,只是融合在各个主题活动之中的。

  “为什么要融合呢?为什么不可以就这样教给孩子的?”青年质疑。

  是啊,为什么不直直白白地交给孩子数概念,而要融合在主题里呢?

  我们都知道,学科知识呈现于生活中是混沌的,而正值生活环境适应期的学前孩子,他们适合在生活中学习,所以,我们经常说孩子的学习是整合的。二期课改的也正是以生活和整合的理念而编制的。

  正如生活中融合着各门学科知识技能一样,二期课程里整合着各领域的教育内容,只是,教师要准确地明晰已经还原成主题生活情景的知识和技能。

  就数学而言,它本来就是从人类生活中抽取出来的,所以,以生活为背景的二期课程数学内容应该是无处不在。

  一般地,大班开学第一个主题活动是《我是中国人》,其中“我爱北京天安门”是不容犹豫的教学内容。在“制作相片”时,我提示孩子:制作天安门城楼的背景时,只能用一张红色手工纸(A4的)。

  于是,要完成天安门的一堵城墙、两重檐楼的黏贴。在写真照片的引导下,孩子们将手工纸对折一次的1/2做城墙,1/4做檐顶,1/8做下层檐,剩下的1/8做廊柱。瞧,这个看似手工制作的活动,蕴含着清晰的数学概念的感知,其中等分、长短、对称、数数的操作学习,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原本学科研究中,9月份大班孩子的学习内容。

  所以,不能说课改教材里少有数学,只能说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学科概念、是否具有识别学科概念的敏锐,从而能准确地感知融合在主题活动中的学科知识,在适合孩子学习特征的背景中传递给他们;所以,不能说孩子在二期课改中学习的“东西”少了,而是在生活背景中,孩子感知到“东西”远比单科的学习要多得多。

  如果大家觉得教材中的数学还不够过瘾,那么,二期课改开放的精神,让我们完全可以在主题的背景中大展手脚。

  曾经在一期《春夏秋冬》区角学习材料的设计时,我比较偏执地在每一个操作材料中提示:请用3个以上的数字说明你玩的事情。

  在活动中,孩子看着自己记录的数字这样表述着----

  ? 制作《晴雨表》:

  孩子:我用3张圆形纸做的,1张(纸)上挖2个孔……

  ——孩子用数字讲清自己的制作过程,简洁明了。

  ? 听故事《气象台认错》

  孩子:故事里有3个朋友---小个子猫、大个子老鼠和大象,大个子老鼠2次去追小个子猫,书上有4页都出现下雨的……

  ——孩子用数字表明了自己看书听故事的效率。

  ? 音乐游戏《风爷爷》:

  孩子(一群):我们这首歌里有4次要唱到风爷爷,我们5个人,轮流做了6遍游戏,换了一次用具……

  ——孩子用数字呈现了自己游戏玩耍的状态。

  …… ……

  如此偏执地实践告诉我:只要我愿意,孩子的每个学习里都可以蕴含着数学习,只要我有意识,孩子的每个活动中都可以感知数学。

  将近10年的二期课改,已经使我们在整合的理念中,渐渐模糊了学科教学。但是,对学科知识和规律的了然于心,依然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于是,在整合教育的实践之余,我们依然得研究孩子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的发展规律。但是,将学科知识和规律化作孩子可以感知的经验,依然是教师的专业技能。

  尽管我们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始研究学前孩子的学科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回到过去的学科教学。

  哦!经历过上海课改的幼儿园教育已不可能回到过去,起码经历了一期、二期课改的我已经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