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在泥塑研究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作者:韩纪茵     来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幼儿园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开展泥塑活动不仅能使幼儿从小了解、接触民间的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为了更好地贯彻《纲要》,让教师尽快达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我园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定期向教师介绍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督促各班确立研究课题;为大家创设研讨的氛围,通过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合省级课题《美工活动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我们对幼儿以往的泥塑活动进行了反思,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泥塑教学中,大部分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模仿,评价标准也是孩子捏的像不像,完全忽视了在指导造型的同时去引导、挖掘幼儿的自由想象、创造发明等真正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宝贵因素。为此我们开展了班级课题《如何利用泥塑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研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大胆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一、在观察中积累对泥塑作品的感受
    长期以来上泥塑课,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幼儿则坐着听老师讲,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结果是幼儿的作品大同小异,没有任何创意,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如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呢?带着问题我和大家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泥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直观、立体、形象。《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幼儿的视觉和情感获得满足、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大家一致认为,泥塑活动应从引导幼儿观察入手,丰富其前期经验,让幼儿积累对泥塑作品的感受,然后再进行泥塑活动。带着这种思路,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如在开展泥塑活动《美丽的花》时,我改变了以往常用的方法,而是先把幼儿带到了户外,让孩子们观察,并引导他们观察花的各个部分及细节之处,还为他们提供一些花的图片、书籍、录像等供其比较,从而发现花的异同;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说一说,画一画,用动作学一学,帮助幼儿抓住花的外形特征,积累对各种花的直观感受,为幼儿的泥塑活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和铺垫。由于观察仔细,感受充分,孩子们塑造的花各式各样,有的幼儿先捏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把小圆放在大圆里面,做成立体的,里面再放上花心;有的幼儿先把泥用辊子压平,然后用小刀在上面刻出一片花瓣,用同样的方法刻出其它几片花瓣,最后把五片花瓣捏在一起;有的孩子把橡皮泥压成厚厚的圆片,然后用手指压成蜂窝状,然后再加以点缀……虽然每个孩子的方法不同,但塑造出来的花都非常逼真,别具创意。

    这次活动对我触动很大,对比孩子们之前和现在的泥塑作品,发现以前自己的教学,致使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泥塑作品没有任何创意。通过实践我发现幼儿前期的观察和感受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仔细观察、充分感受,幼儿才能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才更利于他们充分地表现与表达。因此,在泥塑活动里,教师应积极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幼儿做好泥塑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既让幼儿产生玩泥的渴望,又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可能性”。

    二、在游戏中掌握泥塑作品的技能
    泥塑活动离不开技能的学习,而技能学习恰恰又是幼儿泥塑活动的难点。长期以来上泥塑课,教师目标预设的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一节课的成功就看幼儿是否学会或掌握了某方面知识或技能。围绕新《纲要》,技能是否需要教,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不教技能教师怕幼儿难以形象地表现作品,但强调教却又怕把幼儿教死板了。如何看待这一矛盾,我们在研讨中商量对策,最后大家认为,孩子应该掌握一定的泥塑技能,但哪些技能需要教,用怎样的方法教孩子学技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在实践中我们展开了各种尝试,最终我采取了泥塑活动游戏化的方法, 在泥塑活动中我不失时机地以游戏形式向幼儿渗透感兴趣的泥塑技能,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在与泥做游戏,从而把枯燥的技能学习与有趣的游戏相结合。例如,在《虫虫、虫虫飞》的主题活动开展期间,我布置一个昆虫展,我当讲解员,让幼儿进行参观,并根据幼儿的要求,塑造出各种形态不同的昆虫,如蜜蜂、毛毛虫、蝴蝶、蜻蜓等,使幼儿即感到新鲜,又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在我的带动下,幼儿争着向我提出:“老师,蝴蝶是怎样捏的,你给我捏一个吧。”“老师,我想学捏蜻蜓。”“老师,我想学习捏小蜜蜂。”看着幼儿求知欲如此强烈,我及时启发他们:小昆虫都是什么样的,你们仔细看一看,它们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要捏出形象,好看的小昆虫,一定要掌握几个要点,揉团,捏扁,压平,粘合时手要用点力。幼儿认真地听着,用心地操作着, 我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发现问题给以适宜指导,及时点拨泥塑技能,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辅助材料,幼儿很快便学会几种昆虫的制作方法,成功的喜悦挂在他们那稚嫩的脸上。我深深感到: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的泥塑灵感就将被激发出来。

    这次活动给我的启发是技能需要教,但不是向以前一样,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上,而是应该把培养能力放在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位置上。应该从每个孩子具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目标的定位指向塑造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上,使孩子终身受益。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知识和技能应是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多方面的经验,而不纯粹是通过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应该整合在一起。

    三、在交流评价中提升孩子的塑造经验
   展示交流可以帮助孩子互补缺陷,学习借鉴,求新求异,提升孩子的塑造经验。以往泥塑活动结束后,教师很少让幼儿之间互相交流,只用一个预设目标去评价幼儿的泥塑作品。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纲要》明确规定,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通过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与自我学习,大家认为在每次孩子们的作品完成后,应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自由交流分享,让有好的创意的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做以介绍,并精心保留作品进行展示,让他们互相学习。这一过程,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塑造经验,同时教师也会从交流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和发展的可能性。在泥塑活动《各种各样的人物》时,开始幼儿捏的人物很单调,一样的发型、一样的表情,我就引导有创意的幼儿介绍作品。如:“这个小朋友的头发真长在干什么?你给小朋友讲讲。”“她在跳新疆舞,新疆的小姑娘辫子都很长”,幼儿说。“这个小朋友的嘴怎么噘着,不高兴吗?幼儿答:“他的东西丢了,生气了。”……在教师和幼儿的一问一答中,孩子们受到了启发,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跳新疆舞的小朋友”、“柱拐杖的老爷爷”、“带耳机的男孩”、“穿高跟鞋的阿姨”等表现动作变化的作品及高兴、生气、发怒、哭等表现表情的作品一幅幅从幼儿的手中跃然而生。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幼儿塑造的作品,增强其自信心,并利用评价环节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借鉴经验和完善作品。其次不能只用一个预设目标去评价幼儿,而应在评价中重视幼儿的探索与创造精神。
通过一年的教学研究,我们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中,摸索了一些泥塑活动的指导方法及策略,慢慢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同时教研活动作为教师讨论的一个平台,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能,教育行为也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潘福军《在泥塑研究中不断成长》     2005年学前教育增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