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幼儿主体性在角色游戏中的发挥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13日

   在当今知识和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种整体素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是要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可以说主体性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一、学前儿童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有规则的活动,它的驱动力是直接内在的。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游戏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能跨越的幼儿自主的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选择主题、角色、材料,游戏过程中自由切换情节和发展内容,使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

  (一)角色游戏能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主动去学习
   能动性是构成主体性的根本特征,人们的能动性是和动物消极适应环境的被动性相对而言。能动性表现在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地去改革客体,人是主观能动的,幼儿也不例外。能动性强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角色游戏中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便会主动去探索去创造。在游戏中,幼儿要先想好游戏主题,然后对角色如何行动、游戏怎样进行下去和角色见的关系如何应付等方面进行安排。幼儿不仅要分配角色、布置环境,而且要思考过程、解决问题,并以语言和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想象。因此,游戏的整个过程,都在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游戏“医院”就是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本来对现实生活中的医院就非常好奇,很想像医生、护士那样去为患者打针、治疗。所以孩子们的积极性特高,主动为医院取名、布置环境、制定医护人员职责等。我在一旁适当地给他们出谋划策,他们玩得可开心了。那一次的游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由此可见,角色游戏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学要,从而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不断常识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角色游戏能促使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化是人所必需的,如果个体不接受社会,不学习和适应他所处发社会和文化所需求的规范、规则和方法,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幼儿来到这个社会,就必然要学习这个社会和文化所要求的各种规范、规则和方法,学习这个社会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购物、如何对待事物、如何处理问题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将来社会生活的预演,为他们适应以后的成人社会、掌握社会规则、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习得合理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个舞台。它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行为的发展,使幼儿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得到强化,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及社会积极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使幼儿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服装店”中,“店员”必须要主动去招呼“顾客”,热情大方地介绍各种衣服的款式、颜色、材料适合“顾客”,这样才能吸引“顾客”,开好店。在游戏过程中,就连班上最不爱说话的幼儿,在这里当“顾客”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要什么样子的衣服,可见,幼儿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与他人交往的角色中,由此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主动交往能力。

  (三)角色游戏能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情感和性格
   幼儿的意志比较薄弱,自制力、坚持性均较差。在游戏中,幼儿自愿担当了一定的角色之后,角色本身就包含着行动的榜样。游戏要求幼儿时刻拿自己的行为和角色应有的行为作对比,根据角色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动,否则他便会糟到游戏伙伴的异议。再者,角色游戏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按照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动,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幼儿为了在游戏中表现角色,能自愿地服从规则,努力克服困难,使游戏顺利地进行,这无形中就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培养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如:在角色游戏“我是小小解放军”中,幼儿保持站岗姿势的时间明显长于一般条件下的站岗姿势,这说明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的意志行为、自制力和心理活动的有意性水平大大高于在其他活动中的表现。

   二、影响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原因
   考察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是影响幼儿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不少教师严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在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包办代替,超出“引导”范畴,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又过多干涉,牵着幼儿的思维随走。结果,角色游戏成为了教师“导”幼儿“演”的表演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周围生活的直接再现,而是经过意识和情感的酝酿,于适当场合才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不能急于要求孩子将他们看到和听到的立即反映在游戏中,更不能要求孩子将参观到的内容照搬到游戏中去。

   上述情况,反映了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孩子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身的自然存在,3至6岁是孩子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黄金期。但决定其能否发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内因,没有孩子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与自身自然存在的主体性的释放,教师再怎么卖力对教育活动进行“发动”也是没用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条件;教师如果取代孩子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主体),视幼儿教育活动是一种“我教-你学”的过程,必将限制孩子主体性作用的释放,其主体性的发展尽管有其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难以真正成为现实。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幼儿是游戏主体的思想,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三、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交往、大胆表现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开放性、可塑性的材料来影响孩子主动地学习,同时还要根据游戏主题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换游戏材料。在环境创设时,要注重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和游戏材料的准备。教师要摆脱过去环境和材料由教师“包干”的做法,注意有目的地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和材料准备的过程,使之产生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医院的游戏生成后,我就问幼儿:“我们可以在哪个位置开医院,需要怎样布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建议:“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可以设挂号处、五官科、内科、外科、儿科等。”“还有收银台和取药台,如果人少就一个,如果人多就设两个。”每次的游戏环境创设时,我总是让幼儿说一说怎样布置新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参与收集材料,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参与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参与的积极性更强烈。有时我发现孩子们玩了几次后,对原有的游戏区兴趣不大,于是在讲评活动中,我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添置新的游戏材料,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个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创造游戏。 

  (二)让幼儿自由选择,放手开展角色游戏
   我们承认了“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在幼儿角色游戏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游戏过程的主要环节,协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组织和开展游戏,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为原则进行科学指导。需要教师指导的环节包括游戏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角色的分配、游戏情节的深入与展开、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和游戏的合作程度等。教师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采用提问、建议、启发、提供玩具和材料等游戏指导的方法来介入这些环节。即:尊重和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医院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自由选择主题:幼儿游戏主题的来源往往是幼儿周围生活中见过的或者体验过的事和物,从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人和事,教师在主题确定上要给幼儿选择的余地,也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幼儿学会确立主题。教师不应是游戏计划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而应该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促进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

    2.自由选择情节:主题确定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游戏怎样玩,以此来发展游戏情节,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情节,一般情况下,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有三种: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当游戏需要给予提升时:当教育目标需要在游戏中完成时。

    3.自由选择角色:在选择游戏的角色时,游戏中角色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猜拳、轮流等,教师可在平时游戏中教会幼儿使用这些方法来分配角色。分配角色时要体现按意愿选择角色,年龄小的幼儿可以问一问愿意担任什么角色,中、大班幼儿则鼓励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

   4.自由选择玩具: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就是游戏材料,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与幼儿游戏主题相关的玩具和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在活动室的一角设立一个百宝箱,收集一些半成品和废旧物品放在里面,方便幼儿寻找替代物。在选择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如我班的黄博奇小朋友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突然萌发了 “做手术”的情节,因为没有口罩,他将理发店的毛巾当口罩,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果教师没有观察清楚而误认为他乱拿别人的物品,就会抹杀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5.自由讲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许多开心的事情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讲述的自由与时间,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以让幼儿分组讲一讲,不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同时评价要具体、准确,不要抽象。如不要笼统地表扬“娃娃家玩得挺好的”,怎么好、哪里好要明确。引导幼儿进行评价时应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以使幼儿有讨论的话题内容。特别是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针对问题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坚持多样的指导方式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有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常运用游戏外直接指导的方式,即以教师的身份指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常使幼儿的游戏出现中断,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教师可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以游戏的口吻来指导幼儿,帮助他们明确主题,确定角色,挖掘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与同伴进行各种游戏内外的交往,同时还要注意游戏常规的培养,这样教师和幼儿便自然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氛围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如:幼儿在开展“医院”的游戏中,扮患者的幼儿常弄错看病顺序,不知看病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患者去看病,提示“医生”:先帮我挂号,这样我才能拿着挂号单去内科。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医院看病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好得多。

   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宣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励她说:“宣宣,你是娃娃的妈妈吧娃娃肚子饿了,你给她喂点吃的。”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四)创设轻松的游戏氛围,让幼儿享受游戏的快乐
   游戏场地、游戏设备、玩具和材料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同时又是激发幼儿游戏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想象力的重要工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营造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以及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优秀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思想上要克服自己在活动中无意间成为主导者的身份,多给幼儿参与、表达的机会,以幼儿为主体,采用引导性的互动方式自然的融入到游戏中,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活动,使游戏过程成为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创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主动地参与角色游戏,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晶波著.《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