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创设适宜幼儿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环境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13日
作者:白丽英杨晓燕     来源:河南省信阳市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幼儿园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环境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一个丰富的、富有美感的环境能给予幼儿启发和支持,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它不仅影响着幼儿的发展,而且直接参与幼儿的各项教育活动,干预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与效果。

   如何创设与适宜幼儿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环境,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其意义显然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它包涵着幼儿的创造思维、创造技能、创造人格等密切相关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一 、创设适宜幼儿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精神环境
   幼儿生性好奇、好动,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当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参与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想法或作品时,就会产生快乐体验。这种快乐和满足是其它活动无法取代的。创造行为能增强幼儿的自豪感,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创造的动力,而且也有利于美术技能的提高。教师应尽可能营造适宜幼儿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开放的、自由的精神环境。

  (一) 平等互动、宽松和谐的环境
   平等,就是教师亲近孩子,放下架子;互动,就是教师要积极发起或接纳幼儿发起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师只有信任幼儿,才有助于消除精神环境中的压力,还幼儿一个开放、自由的精神环境。信任儿童就要敢于“放手”, 鼓励幼儿大胆、自由自在地创造,在孩子创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给予知识层面、精神层面的支持。

   实例一:中班绘画活动《贪吃的小猫咪》
   在绘画活动开始前,教师请幼儿欣赏《猫和老鼠》的片段,引导幼儿讨论:动画片中的猫和现实中的猫有什么不同?幼儿讨论的十分踊跃,有的幼儿说,动画片里的动物会说话、会像人一样的走路,而现实中的猫不会;有的说,动画片中的人物都是人想好了画出来的等。通过讨论,活跃了氛围,调动了幼儿创作的欲望,使幼儿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宽松的创作环境,孩子们乐在其中,十分投入地进行着绘画创作。幼儿画的猫咪吃了很多的鱼,鱼骨散落一地这一情景时,遇到了问题,他画了许多鱼在猫的身边,旁边的小朋友说:“你的小猫没吃鱼,吃完的鱼不是这样。”“应该是……他画了一个圆,指着说,剩下鱼头不能吃,”旁边的孩子不服气说:“鱼头可以吃,我妈妈说吃鱼头聪明。”老师发现了问题出在孩子不知如何表现吃剩下的鱼骨。于是提问:“小朋友吃鱼时,什么不能吃?”幼儿:“鱼骨头”。“鱼骨是什么样的?”“尖尖的鱼刺”在大家的讨论下,决定在鱼头下延伸,画出鱼刺,表示吃剩下的鱼骨,幼儿开心的画着。还有的幼儿画的是吃得胖胖乎的猫在睡觉,肚子里还有一条鱼……

  (二) 善于发现幼儿的创造思维,做出积极有效的肯定与回答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等特点。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绘画过程中的富有创造性的表达积极有效地反应,对于幼儿有创新、有新意的地方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等正面的评价,让幼儿有成功的体验。

   实例二:长颈鹿打招呼(大班)
   幼儿在想象长颈鹿打招呼时,老师用启发式的语言提问:长颈鹿给你打招呼,小朋友开不开心,你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心情?幼儿:我亲亲它、我给它喂树叶吃,我给它跳舞、唱歌……孩子们的回答,老师给与了积极地评价,这一环节给小朋友更大的想象空间。如:小花乐得张嘴巴,小鸟乐得拍翅膀,还有的在小朋友身上画上翅膀,飞上天空……这都是孩子们自己的想象,老师发现了孩子们好的想法、创意,及时的给与了肯定和赞扬。这节课,老师主要教孩子画长颈鹿,背景都是孩子自己的想象,孩子的画在老师教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具有一定的创新。比老师的范例要丰富的多,而且,孩子们在绘画中非常快乐,这种快乐,有助于孩子们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老师的积极应答就像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孩子在创作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二、创设适宜幼儿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物质环境
   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过程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过成。提供多样的探索和发现机会的物质环境是获得经验、产生创造的关键。

  (一)设置幼儿艺术画廊,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幼儿园的走廊、楼梯的墙面环境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在走廊设置幼儿画廊,展示幼儿不同时期、不同手法的绘画、手工艺术作品,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因孩子喜欢近距离的接触绘画作品,喜欢在画面上指指点点,有时甚至会将面颊贴上去,仿佛在聆听什么……因此我们将幼儿作品与幼儿的视觉放在同一水平上,便于孩子交流。孩子们有了交流的平台,课余、饭后时间常常在此流连忘返,互相说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向小朋友讲述自己作品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学到同伴优点、长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沿着走廊墙壁悬挂一些工艺美术作品和教师的绘画作品,使他们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这样既增加幼儿的艺术欣赏空间,又美化了环境。正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参与,墙面不在单一,成了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地方,幼儿的欣赏水平也得到提升。

  (二) 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墙面,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一日生活,主要是在活动室,所以活动室环境的布置尤为重要,让“墙壁会说话”是我园开展的一项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应紧密配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如:2008年的奥运会,是我们的百年梦想,围绕这一梦想,我园开展了《迎奥运》的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收集各种图片、相关材料,了解有关奥运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作为重点介绍给孩子们,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运动项目的了解,我们将孩子们收集的图片组成一个“奥运项目知多少”走廊,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说一说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孩子们课余时间常在此讨论相关话题,渐渐的孩子们由被动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孩子们在争论中增长了不少知识。《我们爱运动》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绘画活动,正是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绘画中,得心应手,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画面,从画面中充分表达了孩子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展现出孩子们特有的绘画风格。接下来,孩子们讨论举办一个“运动会”,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在“运动场上”,“运动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在跑、有的在跳、有的在射击、有的在……孩子们围绕在“运动场”周围欢呼雀跃,在集体创作下,展现出一副热闹的“运动画面”,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适宜幼儿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环境的价值体现
   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不能直接成为教育因素,只有当环境与幼儿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积极影响,才能转化为教育因素。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转化的价值,并抓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挖掘、利用,引导幼儿积极介入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环境的价值。如:瓶盖、瓶子、废旧纸盒、小木棒,石头,毛线头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一些废旧物品,而经过老师的引导幼儿的参与操作,形成假设,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和感受后,瓶子变成了娃娃,毛线成为娃娃的头发;纸盒组装成机器人,瓶盖变成了机器人的眼睛;石头通过绘画,变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材料、幼儿、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了生动形象的教育因素。教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环境、创设环境,而且还要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价值。一个创新性学习的环境给老师和幼儿的收益是无穷的。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