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主题教育

创设与主题教学相适应的环境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13日
作者:张艳军     来源:河北省保定涿州市第二幼儿园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依赖与生存的环境,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发生交流,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通过我们在开展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与我们孩子生活更为密切的幼儿园的环境包括创设与主题探究活动相适应的墙面环境和与主题探究活动相适宜的活动区环境。在本学期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开展了丰富的主题活动。并从多方面入手,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创设丰富的主题环境,让环境和幼儿对话。同时把蒙氏理念和建构理论相结合,开展幼儿喜欢并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用双手看东西的”。下面是我们开展“香香蔬菜”主题活动的几点做法:

   蔬菜是幼儿每天都接触的事物,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然而,在每次午餐时都有许多的幼儿挑食,不喜欢吃蔬菜。于是我们开展了“香香的蔬菜是怎么来的?”的谈话活动,孩子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抓住了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开展了“香香的蔬菜”的主题活动。

   一、 围绕主题活动创设丰富的主题环境
  《课程指南》中提出:“应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我们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创造开放式的探索环境,给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以环境主人的身份来创设活动室环境,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讨论、去解决、去探索。在我们的活动室中,每一面墙饰、每一个栏目,都是由孩子们用绘画和语言(儿童口头表述,家长或老师的记录)表达的所见、所闻、所想组合而成。

   经过大家的讨论后,孩子们知道了蔬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但到底怎么来的,还很模糊。于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带孩子到蔬菜大棚实地观察,这一提法,得到家长大力支持,并拍摄了许多生动的照片,带到幼儿园大家分享,同时给孩子一个延续性的感受,孩子们对蔬菜的认识一下子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孙鑫海带来了自己在蔬菜基地的照片,给小朋友们讲解到:“知道吗,我见到的萝卜是营养液里长大的,以后我要多吃萝卜”。(他正是班中最爱挑食的孩子)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自己见到的蔬菜。我们又利用社区资源,带孩子们步行到附近超市的蔬菜专柜看丰富多样的蔬菜品种,让店员给孩子们讲解蔬菜的品种及营养价值。带孩子们到新华书店找有关蔬菜的书籍、图片。孩子们对蔬菜的热情有增无减,纷纷从家里拿来了各种蔬菜图片,有的和妈妈从网上下载图片,大家讨论着自己收集的这些蔬菜┅┅于是主题环境的第一个栏目“我见到的蔬菜”,第二个栏目“蔬菜朋友的聚会”以孩子们参观蔬菜大棚、超市、和新华书店的照片及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的各种蔬菜图片的形式出现在主题墙上。参观活动调动了幼儿多种感官,萌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也帮助幼儿积累了生活经验;收集过程中众多蔬菜的汇集又使幼儿零散、模糊的印象变的清晰起来。

   大家在收集、谈论蔬菜时问题出现了,大家讨论到玉米和红薯时,出现了不同答案:玉米和红薯是不是蔬菜呢?我们立刻捕捉到这一契机,生成了:它们是蔬菜吗?这一分支。同时利用家长资源,让孩子和家长一起上网或去书店查资料来找答案┅┅当孩子们明白了这一问题时,非常自豪。

   针对孩子的挑食现象,我们开展了“特别推荐”活动,这也是我班主题活动的一个亮点。我们的活动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悄悄的记录了自己孩子最不喜欢吃的蔬菜,我们把所有的信息整理后,把孩子最不喜欢吃的蔬菜进行排队。蘑菇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胡萝卜、菠菜┅┅于是第一期的推荐就以蘑菇为线索开始了。我们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蘑菇的图片、蘑菇外形特征的知识、蘑菇的营养价值、有关蘑菇的儿歌、谜语等。孩子积极性特别高。许多孩子们都带来了有关蘑菇的资料。让最不喜欢吃蘑菇的小朋友把他收集的资料讲给大家听,然后一起进行整理分类。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把蘑菇用不同的标志分成三类。一张小嘴代表食用蘑菇,一个红十字代表药用蘑菇,一个黑色的叉子代表毒蘑菇。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更多蘑菇的未知奥妙。这样,既改变了孩子的不好饮食习惯,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家长也积极的配合我们开展了“我家特色菜”活动。不喜欢吃蘑菇的孩子的家长做来了有蘑菇的菜,让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我们说要为妈妈们评出“最佳厨师”,孩子们就竭力为自己家的菜做宣传。最不爱吃蘑菇的周迅说:“这是我妈妈做的香菇烧土豆,可香了,香菇是我和妈妈一起到华普选的,是最好的香菇,香菇特别有营养,含有维生素,还能治病呢,大家快来尝一尝……”就像一个推销员。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动人的时刻。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在亲历和感受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对蘑菇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幼儿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让幼儿形成对事物的持久关注。
为使孩子们与蔬菜有更亲密的接触,更多的了解,我们以绘画蔬菜的形式进行了“给蔬菜穿新衣”活动。为了让孩子体验到亲子活动的乐趣,我们组织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活动。许多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了各种的蔬菜娃娃,“萝卜爷爷”、“南瓜大叔”、“茄子小姐”┅┅一个个可爱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跟踪录象记录了这一生动的场面。

  “ 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吃的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一句话又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一个新的内容上来 ,于是孩子们带着疑问和好奇参观了幼儿园的厨房。他们亲自观看了做菜的全过程,回来还总是议论纷纷,于是我们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各种蔬菜,用具准备齐全之后,孩子们动手制作泡菜了,一副小鬼当家的摸样,还真让人不敢小看。

   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中,中午吃菜花。韩季盟说:“咱们吃的是菜花的花儿,我姥姥说的”。一句话,我们又引出了“它们吃什么部位?”这个分支……经验的重现、实物的展现、动手的实践萌发了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究的兴趣,为我们共同建构下一步一系列的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二、 围绕主题活动开展开放的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是主题活动有益的补充,而且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和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区域活动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主题活动为指导,贯穿蒙氏理念,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循序渐进中有所突破。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及需求结合蒙氏活动,我们开设了分享区、香香厨房、甜蜜书屋、娃娃家、数学益智区、五彩作坊、自然角等区域。让孩子把集体教学中学到的内容在玩区域活动中消化掉,并结合主题活动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一)香香的厨房
   这是在参观完厨房之后生成的一个区,孩子们对它颇有感情,结合蒙氏里的切,让孩子进行亲手制作活动。给孩子们提供安全刀子、叉子、勺子、盘子、碗,各种蔬菜、调料,幼儿进行摆拼盘,制作蔬菜沙拉、泡菜、凉拌菜等活动。孩子们制作的泡菜,水果沙拉,水果拼盘,作为活动结束时的奖励,让孩子们共同分享,很受孩子们欢迎。惰惰一句话:“老师,白菜可以包饺子”,把我们的活动从单一的投放蔬菜,引伸到了投放面点和蔬菜相结合上。我们和孩子们讨论蔬菜除了做成菜,还能做什么?一翻讨论之后,我们给大家演示了用蔬菜汁活面的过程,孩子们兴奋极了!啊,原来,蔬菜还可以这样吃啊!于是,我班的手工饺子都是彩色的。欢迎大家来品尝啊!在这个活动的开展中,孩子们练习了揉,捏,团,压,拧,攥等蒙氏工作中的日常工作。

  (二)探索区
    这个活动区是在换掉“分享区”后填充上去的。孩子们对分享区已经不是很感兴趣。在制作泡菜时,对老师用镜子折射光很敏感,于是我们就开设了探索区,这一调整,充分调动了幼儿积极性,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水的溶解,水的浮力,水的表面张力,磁铁的吸引力,这里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啊。

   (三)认知区
     在蒙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自然和人文一块的内容相对少一些,我们结合主题多做了一些这样的教具:蔬菜成长过程卡片、蔬菜吃哪部分的分类、蔬菜卡片的排序、接龙,蔬菜、水果的分类,给蔬菜找家等材料,另外我们刚刚进行了蒙氏活动的比长短,一部分孩子还没有掌握,这个区就作为蒙氏活动的一个延伸区开展起来。幼儿在摸触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五彩作坊
   这个区也是孩子们比较青睐的一个区,同时也是一个和主题活动相结合很紧密的一个区。五彩作坊里给孩子们准备了蔬菜切片,各种蔬菜及辅助材料,蔬菜轮廓画,各色橡皮泥幼儿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用蔬菜切片拓印图案,可以给蔬菜图色,可以相互合作做制作蔬菜娃娃。看到幼儿把揉好的一个个小纸团送给正在用眉毛夹子粘贴工作的幼儿,就知道他们合作很成功。孩子们还把拓印好的蔬菜卡片送到图书区,自制成蔬菜小书。这个区既培养了粘,帖,夹,柔,捏等蒙氏工作的技能又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五)娃娃家
   这个传统的活动区一直以来很受幼儿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娃娃家给孩子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不过如果没有目的的让孩子去玩,也会出现问题。我们预先设计了几个主题,如:做客,星期天,生日等。让进区的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分配角色,协商情景,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区域活动的开展给幼儿提供了很好的探索环境和发展空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在集体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区域活动使幼儿的主体地位变得更为显性,有更多的机会自我决定、主动参与、充分交往、探索,有益的巩固和延伸了主题教育活动。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我们真正感觉到环境不再是一种背景、一种支持,而是一种活的课程。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行为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我们要利用环境,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要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在主题活动开展中,环境的创设应追随幼儿的需要而变化,应该给幼儿多一点空间、多一份自由,让他们以环境主人的身份来创设活动室环境,这是幼儿与环境对话的基础。我们的环境要记录的是孩子们在这个主题活动中的成长足迹,同时,也应根据活动的变化需要而将环境延伸或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和环境的互动,及时解读幼儿与环境互动中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兴趣点,及时启发引导,生成新主题。只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真正的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处处从幼儿出发,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孩子更多的探索兴趣,让我们的教育更有魅力。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