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浅谈游戏与活动的有效性评价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26日
作者:王婷婷     来源:厦门市同安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幼儿园又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因此,有效的游戏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以往的游戏活动中,在评价这一环上,大部分都由教师充当评价的主角,幼儿只是被动地应答或静静地坐着听,很少有自己 见解、真谛,而评价的内容也相对比较保守,趋向于一种模式化的“套路”,一般会评价游戏中幼儿是否能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是否能坚持到底,是否能有效地使用材料,是否能与他人合作等。这种评价不能体现《纲要》中“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主要依据”的精神。为此,我们尝试以幼儿游戏成果为入手点,通过合理的方式,更有效的评价,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满足,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我认为通过这几种方法能有效地评价幼儿的游戏和活动。
    1、作品交流法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老师们总会把孩子们的作品放在作业角上展示欣赏,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美术兴趣。而在游戏活动中,运用这种评价方法用得很少,一来因为老师们认为幼儿游戏作品很“粗糙”“简单”,有的甚至“只是拼拼插插,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值得一展、一看。二来因为幼儿游戏作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展出来也是“乱七八糟”难以归类,不值得一看。三来是因为有时时间紧促,来不及让孩子互相欣赏自己的作品就急以把玩具收起来了。但如果我们在活动室的另一角落开辟游戏作品交流台,让所有的孩子把作品放上去以后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只能说明老师还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其实不论在大人眼里是多么“不象”,多么简单的东西,都无不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心血”,而且每一件小小的作品,孩子都能讲出自己创意的一个过程或是用一个精彩的故事代替。比如:在玩泥工游戏后只见××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我们左看右看不知道是什么”的橡皮泥疙瘩,而他则迫不及待地放上了交流台,并兴致勃勃跟小伙伴讲开了:“喂,你们知道,我做的是什么吗?告诉你吧,这上面高高的是两个山峰,一个大,一个小,这边还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和花,这样我们就可以绿化我们的山林了,这样就不会我泥石流出现……”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话语,再看看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的幸福与满足的笑容,我想,这是其他一切言语评价所无法实现的。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幼儿,即使能力弱的幼儿也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他们一有空就自发地去看作品、评作品、介绍作品,此举可以让幼儿在自我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以此激起了幼儿再游戏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2、表演展示法
   对于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可以直接演示的游戏成果,我们则让孩子们自己做模特,进行表演展示,以此达到肯定激励的目的,使游戏更有效。比如:在“创意服装厂”游戏中,小朋友想办法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了许多非常有创意的服装;有树叶做的印第安人装,塑料带做的那扎的造型,红色塑料带袋做的公主裙,包装绳做的超短裙,稻草编的披风,还有报纸装、水果装、酸奶装、纸筒装、光盘装(这些服装分别以报纸、水果、酸奶瓶、挂历卷成的纸筒、废弃光盘为主要装饰物)……这些成果如果仅仅把它放在陈列台上,它只是一个静态的观赏物,而当孩子们穿上自己制作的服装,上台表演时,此时的服装因为变成了表演的道具,而创设了另一个游戏契机。同时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在强烈的自豪感的作用下,孩子们的一个微笑,一个亮相,一个转身,都显得那样的沉着自信,更有一些孩子在大胆地与你对视,在她的眼神中,我们能读到的是“你看我美不美?”“你看我的服装造型帅不帅?”“你看我厉害吧”……由此可见,这种评价方法,不光最大程度地通过孩子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来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而且还把一些潜在的游戏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了,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这项游戏中来,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3、大小互动法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接触的人大都都是自己身边的人,因此他们缺少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忧伤的兄弟姐妹或朋友,他们几乎没有体验过帮助了别人而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没有因为有有求必应的大哥大姐而感到的自豪感。因此,我们利用大小互动法,让幼儿体验自己从未有过的经验。比如在活动中孩子们关于“吃”的一类游戏结束后,将游戏成果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通过大小互动,达到激励发展的目的。如:在游戏“贝贝冷饮店”后,门市部的冰柜中,放了许多小朋友做的诱人的“棒冰”、“冰淇淋”、“蛋筒”“饮料”……当老师提议,请小朋友把自己做的冷饮送给别班的哥哥姐姐或是弟弟妹妹时,个个喜形于色。在送的过程中,他们还不厌其烦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大姐姐:“小妹妹,你知道这是什么冰棒?”小妹妹:“不知道。”大姐姐:“这是香蕉冰棒。”(边说边剥开外面的包装纸,小妹妹看到了香蕉形)。小妹妹:“哦,香蕉冰棒。”大姐姐:“我的香蕉还没长熟,所以是绿色的。”小妹妹:“我喜欢吃黄香蕉,不喜欢吃绿香蕉。”大姐姐:“那明天我做一支黄色的香蕉冰棒送给你。”小妹妹看着诱人的“香蕉冰棒”忍不住想用舌头舔一下。大姐姐连忙说:“傻瓜,这是假的,不能真吃的,你可以假装吃一下或是用它去喂小娃娃。”……回到教室后,小朋友还在兴奋地交流着:“那个小朋友叫我哥哥了。”“那个小妹妹很喜欢我做的冰淇淋。”“明天我再做一个更好玩的孙悟空冰棒送给他。”……从孩子的谈话中,不难看出,孩子们既有为人哥、为人姐的喜悦,又从小弟妹的需求中找到了自己作品再发展的目标,而这些均来自于游戏成果,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幼儿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游戏成果成为动态的、大小互动的纽带。
   
    4、利用比较式的方法
   比较式方法是以幼儿自身的活动为基础,注重活动的过程,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能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针对问题进行适时的分析比较,做出评价,使幼儿不断地认识自己,矫正不足,获得不断的进步。比如说:在早操训练前,我们向小朋友宣布了这样一件事:过几天我们要进行早操比赛了,在比赛时,园长妈妈会帮我们拍录象,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的练习。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和比较,大家都知道了在集体活动中,只有经过集体的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以后的几次训练中,小朋友的进步都很快。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比较式的评价手段,增强了幼儿爱集体情感,使得活动更有意义。

    5、幼儿自身感受式方法
   感受式的评价方法是以幼儿的亲身感受为基础。例如:在去年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幼儿园举行了一个为灾区献爱心的活动,让小朋友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献给灾区的小朋友,并告诉小朋友那里的小朋友很困难,,地震后他们的家没了,幼儿园也在地震中被毁坏了,没钱买教室和玩具……他们的生活很艰苦,需要大家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就这样,一个个为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开始了。小朋友在亲身感受中,获得了感性的教育。

    6、问题发展法
   我们认为:幼儿游戏成果不仅包括一些显性的可视性很强的东西,其实还包括一些隐性的内容,比如能力的提高等。而在诸多的能力中,最突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游戏评价时,常常会这样问:“今天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碰到困难?该如何解决?”当孩子们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合理解答后,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促进形成再发现、再解决、再提高的良性循环。如:在区域游戏“农家娃娃乐”中,几个孩子想为饲养场的小羊造一座小房子,于是他们就用废弃的纸箱,撕去上下两面,做成房子的四面墙,然后还想给小房子加一个顶,因为一个孩子说,没有顶,如果下雨,小羊会淋湿,会生病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找材料,可是他们东找西找还是找不到合适的材料,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看在眼里,计在心上。”当游戏结束进行评价时,老师问:“小朋友,今天在玩游戏时,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那几个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讲出了难题,于是老师引导全体小朋友进行讨论。有的说,可以用塑料袋做顶(但很快有人反对,说塑料袋不透气,小兔会闷坏的,而且塑料袋太轻,会给风吹走);有的就学《三只小猪》里面的说用稻草、木头等都被孩子们一一否定。于是又有的说:找一块旧布盖在上面(又有人反对说:布不透光,太暗了)……最后大家讨论决定下次玩的时候,将竹竿用橡皮泥固定在纸箱上,再将稻草编成草帘盖在上面,这样既可以避雨挡风,而且又透气透光。(此时幼儿已玩过“农家娃娃乐”游戏,好多小朋友在玩草区和竹制品区玩过好几次了,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草、竹子的游戏经验)。应该说他们的想法还是很可行的,对于幼儿能发现问题,引起争论,解决问题的现象,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于是好多小朋友都提出下次也想为饲养场的别的动物盖房子的想法。这样一来,不光使幼儿从以往的游戏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而且使游戏的主题向着幼儿向往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了。

    总之游戏要注意针对性和科学合理的有效性相结合,在活动的评价中要注意幼儿能力的发展和使幼儿的活动中获得满足和成功,以教师的引导为主,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