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环境创设

民间自然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20日
作者:师会芳     来源:北京市密云县学前教育中心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入我国。使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一些盲目“崇拜”、“照搬”和“追求新课程模式”的极端化倾向,认为外来的就是先进的,这样既违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也违背了客观规律的要求。因此我们针对这些“流行”现象,在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基础上,以《纲要》为准绳,从地方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丰富的民间自然资源,扩大教育内容、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一、以特有的自然环境为依据,丰富主题教育活动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因此,我们利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带幼儿走进自然,亲身感知体验,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陶冶了幼儿情操,培养了幼儿对生活、家乡的热爱之情。
  
   1.以季节为线索开展主题活动。大自然周而复始,为孩子们创设了丰富有趣的教育环境。我们通过四季的变化,让孩子们观察、感知大自然的现象。到了春天我们在班上开展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带孩子们去观察农民伯伯是如何种地的,到小河旁、大树下感受万物的复苏及强大的生命力;夏天带孩子们到草丛里捉昆虫,到河边捉小鱼捡石子;秋天我们开展《丰收的果实》主题活动,带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去刨花生、挖白薯、打红枣、捡栗子知道是收获的季节,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美好情感;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带孩子们到小河结的冰上去滑冰、玩抽猴、推冰车、堆雪人、打雪仗,感知冰、雪的特征,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妙的精神。
  
   我们通过以季节变化特点为主线设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使幼儿感受了季节、节气、天气、动植物的变化;了解了人们从事的活动,充实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了幼儿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的发展。
  
   2.以地区特色为线索开展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密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密云的一盆净水响誉全国。因此,我们以地理环境的优势为线索,以家乡的巨大变化为教育内容,开展《我爱家乡》主题系列活动。教师带孩子们去参观密云水库,了解水的来源;水的作用;如何爱惜水;如何宣传密云水库;以及密云水库的特产(密云的夸炖鱼、酱炖鱼头、炸小鱼、贴饼子等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美丽,增强爱家乡自豪感。

   3.以社区环境为线索开展主题活动。《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我们注重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些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展开不同的教育活动。如:在农村集市是主要的流通交换的场所,因此我们抓住农村这一特点,在幼儿园开展的“我眼中的大集”主题系列活动,我们首先带孩子们到大集去参观,观察人们在大集里的言行举止,来来往往人群的动态、吆喝等等,回来后我们鼓励孩子们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同伴共享,然后我们还利用区域游戏开展有关大集的系列活动:“首先计划大集的日期---设计大集的摊位---要出售的商品—收集材料--制作商品--制作价签--如何宣传自己的产品”等等。孩子们把若大的集市开在了教室、走廊,叫卖声吆喝声不断,把集市的景象展示得活灵活现。在活动中幼儿既了解了自己所生活的地区特点,同时在游戏中幼儿的各种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在城镇幼儿园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请社区医生为孩子们讲传染病的预防、如何保护牙齿、消化道疾病的预防等;在“手机用处大”活动中,我们请电信局工作的家长把孩子们带到电信局,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向幼儿介绍了不同型号、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各色手机,让孩子们试拨、试拍。整个活动孩子们兴趣盎然,不仅了解现在一些手机的多种用途,还讨论设计出电视直播手机、潜水手机等未来产品。我们组织的“亲子科学小制作”活动不仅调动了家长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还增进了亲子情,同时又为家长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在以社区为主线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我们自己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模式和观点:1.让家长真正的参与进来,幼儿、家长、老师共同学习提高。2. 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3.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其各种能力的提高。
   4.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社区的宝贵资源,极大的丰富了现有的教育内容。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身体验,了解、认识了社会,扩展孩子们的视野,使他们学会了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生活。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学习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实物和材料。在摆弄与操作中发展认知。因此,需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玩教材料。在玩教具日趋高档化的今天,作为远郊区县的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资源,开辟了高档化以外的另一片蔚蓝天空。
  
   1.丰富的自然材料,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机会。
 幼儿的智慧是在观察、思维、操作过程中形成的,而动手操作是最重要的手段,大自然中幼儿可动手操作的材料比比皆是。我们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幼儿的积极性,共同收集分类,各种花草、树叶、种子、果壳、秸杆、石子、泥沙、玉米皮、稻草,都成为我们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是给幼儿留有极大创造空间的宝贵活动材料,这些材料可随季节或农时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是一条花钱少、收效大的好途径。在操作过程中,几块小石头,经过拼凑、绘制,想象变成了鱼的世界;不起眼的黄泥,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形态各异的拟人化碗瓶;玉米芯变成了汽车轱辘;高粱杆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眼镜、轮船、项链;泡沫串成了一束束的花;瓜子皮在孩子们的手里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画面;老倭瓜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憨态可掬的老爷爷;小葫芦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葫芦娃。孩子们借助于这些材料,实现了对事物的真正认识,表达出他们眼中的世界。
  
    2.丰富的自然材料,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变的玩教具。
   丰富的自然材料蕴涵着无尽的教育价值,他要求我们教师常留心、常费心、常动心,做教育幼儿的有心人。孩子们在捡落叶的过程中,学会了点数;高粱杆3、5个捆在一起,就成了小印章;可乐瓶灌上水变成了户外活动的靶子;废铁罐头盒变成了小高跷;鸡的骨关节成为抓子玩具和区域活动动手材料;玉米葫染上颜色变成了建构区辅助材料,线轴变成了动力车。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纷纷投入到用自然及废旧材料制作的过程中,使幼儿在大自然丰富宝藏的怀抱中,在愉快而富有探索性的活动中学习并获得发展。
  
    3.丰富的自然材料,勾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时时、处处可感受、可触摸、可欣赏的特色环境,使幼儿真正置身于民间特色化的氛围中,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民族特色、24个节气、12属相等墙饰、种植园的特色种植、利用民间材料手工制作欣赏作品,给孩子们创设了赏心悦目的环境,不断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调动幼儿喜欢、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4.丰富的自然材料,创设整合的、动态的教育环境。
 在以主题活动呈现的课程中,为了使教育目标更好地落实,教育环境的设置就要和教育内容相呼应,相一致,成为一个动态统一的整体。如:在开展小制作“变脸”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搜集各种材料,如倭瓜、土豆、红薯、纸盒、等自然及废旧材料,被孩子们赋予了生命,融入诸多情感。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利用丰富的材料、积极操作,通过形象的、艺术的手段大胆的创造与想象,唤起幼儿对美的感受,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树立了幼儿自信心。
  
   三、寓民间游戏、玩具于幼儿一日生活,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发展
 具有农村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间游戏,源远流长。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②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易学、易会、易传③具有很强的随机性④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具有简便性。由于民间游戏具有诸多特点,使得它在幼儿教育中具有较大价值。

    1.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种类繁多的民间游戏,所涉及领域目标的全面性以及本身具有的文化性,为我们的教育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不同的民间游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发展。
  
   ① 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民间游戏趣味性强,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孩子们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乐而不厌,反复练习,在玩中发展了动作,增强了体质。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安排能够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民间游戏,《小车会》《你看我跳得有多高》《翻皮袄》《撞拐》《推铁环》《跳竹竿》等。让幼儿在玩中体会到快乐,培养了幼儿交往、合作精神 
  
   ② 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大多数游戏都配有童谣和儿歌,如:大狗熊力气大,大河马嘴巴大,大蓝鲸个子大,大公象耳朵大,狮子大哥摇摇头,我的脑袋大又大。再如:鸭子鸭子呷呷叫,好像小船水上漂,两只小腿当双桨,排排翅膀伸懒腰。这些歌谣包含着许多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在玩耍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听力、观察力以及判断力。
  
   ③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富有儿童情趣的民间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一般都需要若干名幼儿共同合作进行,如《推小车》(2人)《编花篮》(3—4人)《耍龙灯》(6人)等,要想参与游戏,就促使孩子们主动去交往,随时用语言去沟通、相互模仿、相互协调,自觉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控制情绪等。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不断地更换角色,自然产生“领袖”,这时幼儿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锻炼。
  
   在民间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孩子、家长和教师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出大量具有民间风格的玩具材料,有高跷、沙包、降落伞、平衡器、电路、小磨、碾子、线轴车等等。配合民间游戏,自然融入到孩子们的教育、游戏、生活活动中,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四、合理利用民歌民谣,使教育生活化、健康化、特色化
   民间歌谣具有农村特色和乡土气息,合辙压韵、朗朗上口,因此很易被幼儿接受并自发传唱。一些内容积极健康、对幼儿发展有教育作用的儿歌便直接在孩子中传开了。如:“大汽车、小汽车;农村汽车多有多;大瓦房、小电话;农民也把手机挎;大街小巷都硬化;生态密云变化大”。再如“新年到,放鞭炮,噼哩啪啦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甜糕。奶奶笑得直猫腰,爷爷笑得俏眉梢”。这样将改编的儿歌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使幼儿耳濡目染,孩子们在听、说、传、唱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理解能力,了解了生活常识、培养了爱家乡情感。
总之,传统的自然资源最质朴,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在追求现代化教育环境的今天,具有它不可忽视教育价值。教育过程的社会化和自然化,拓展了幼儿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