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鲁迅的儿童阅读观及其启示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07日
作者:许琼华     来源: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我国著名作家鲁迅一生与书为伴,他也是一个优秀的“读”家。鲁迅童年的阅读经历使他十分关注儿童阅读,对儿童阅读提出了独到见解。关于读书,他既有明确的目的,也有坚定的信念,更有行之有效的方法。[1] 近年来早期阅读在我国幼教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把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因此关注和研究鲁迅的阅读观,对当前早期阅读教育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鲁迅的儿童阅读观简介
     (一)为什么读
       鲁迅赋予阅读关乎国家发展前途的新动力和新追求,寄望改变传统的阅读内容和方式,从而达到培养“新人”的目的。
       1.读书为“立人”
       鲁迅认为通过读书必须达到“立人”的目的。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以“立人”为核心的,因为“人立而后凡事举”。所谓“立人”,即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指向个体人格的现代化。[2]鲁迅一生,不仅以理论,而且以其伟大的人格和革命斗争践行他的教育理想。鲁迅的读书有明确的方向和强烈的现实性:赴日留学、弃医从文、学进化论、译介欧洲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出版外国版画、读校古书、发掘优秀文化传统,都是为了从根本上拯救祖国(立国必先立人)、促进国家的进步。只有通过合理的教育(包括改革传统僵化的读书模式和封建腐朽的学习内容),“尊个性而张精神”,解除人们的精神枷锁,提高思想觉悟,才能培养有革命精神的“新人”。

       2.读书为“嗜好”
      鲁迅认为兴趣是儿童阅读的重要情感基础。鲁迅十分重视儿童这种读书兴趣的培养。他在《读书杂谈》中指出,“读书至少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对职业的读书,有时就“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然而,“嗜好的读书”就不一样,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鲁迅回忆自己儿时的读书,就是寻找爱看的书。他说“一认识字,对于书就发生了兴趣,家里原有两三箱破旧图书,于是翻来翻去……这样就成了习惯……”[3]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他回忆到,当听说有一本绘图的《山海经》时,便十分向往那书里描绘的长翅膀的人,人面的兽,三脚的鸟,九头的蛇……以后,他就拿积蓄起来的压岁钱去买《山海经》,但就是买不到。一次,长妈妈探家回来,高兴地把一包用粗纸包的4本书递给了鲁迅,说“我把你想要的‘三哼经’买来了”。这使鲁迅喜出望外,马上翻开来看,以后就一直看着,越看越爱看。凭借兴趣的引导,鲁迅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书籍。 鲁迅还提倡“泛读”和“专读”并行,“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4]

      (二)读什么
       鲁迅融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感旧的“童蒙读物”对于儿童的毒害。鲁迅认为批评当时儿童读物遵循的还是封建礼教那一套,如《三字经》、《幼学琼林》、《二十四孝图》等,不但内容陈旧,而且充斥着虚伪、迷信的思想,毒害儿童幼小的心灵,禁锢儿童的头脑。这些读物不是孩子愿意或喜欢读的,只是在家庭或私塾中被师长强制阅读和背诵的。那时孩子所能看的书塾以外的书,象《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鲁迅对其宣传因果报应、散布封建迷信十分反感,觉得看后让人毛骨悚然。对于《二十四孝图》中的“老莱娱亲”,鲁迅批判道,这实则是“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而“郭巨埋儿”的残忍,使幼小的鲁迅终日惶惶不安,生怕成为封建孝道的牺牲品,“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5]而对象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谬论,鲁迅说那实在是使人“不解”、招人“反感”的谣言。这种奴才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长大后“不但失掉天真,还变得呆头呆脑”。[6]为了少年儿童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未来,鲁迅深刻批判毒害儿童的封建的教育内容,主张发展新的儿童读物,还亲自为儿童编撰文学作品。

       1.新的儿童读物必须反映时代的精神。鲁迅深刻批判封建腐朽的旧读物,但他并不主张将中国旧的遗产全盘抛弃(如小鲁迅就喜欢看插图本《山海经》),认为可以将其中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作品加以改造,利用和借鉴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剔除封建糟粕,使这些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符合培养“新人”的要求。如《白蛇传》可增加“百折不回的勇气”和削弱“报私恩泄愤”等内容。

       2.新的儿童读物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儿童精神世界,提倡读童话。鲁迅曾经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他指出儿童的身心不同于成年人,儿童读物必须是“其适合儿童心理”的。他说:“儿童文学要写得有趣而易懂,其中易懂是最紧要的。”因此他极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要求儿童文学语言“明白如话”,并且内容“要像Brehm的讲动物生活,Fabre的讲昆虫故事似的有趣”。 [7]鲁迅盛赞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所以给儿童的图书就必须十分慎重。”[8]因为儿童的这些特点,鲁迅主张应该有专门写给儿童看的、符合儿童特点的书——童话。“为了新的孩子们,是一定要给他新作品,使他向着变化不停的新世界,不断地发荣滋长的。”[9]因为中国缺少这样的儿童读物,鲁迅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和童话故事,如《爱罗先珂儿童集》、《桃色的云》、《小约翰》、《小彼得》、《表》、《俄罗斯的童话》等。在注重语言和内容的浅显易懂的同时,还精心为童话设计封面、寻找插图。因为儿童具有爱图画的天性,鲁迅呼吁要为儿童创作一些像欧美、日本那样有图有说的童话等书籍。

       3.儿童要读些科普作品。早在1903年《月界旅行•辨言》中,鲁迅强调科学童话“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10]在他看来,通过儿童阅读生动的科学读物,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对冲破愚昧、守旧、迷信等不健康封建思想统治很有帮助,这样才能培养从小就学科学、用科学的“新人”。

     (三)怎么读
      鲁迅强调儿童要在一个“完全的人”的背景下健康地读书,坚决反对违背儿童兴趣和成长需要的死记硬背。在回忆散文《五猖会》中,7岁的小鲁迅笑着跳着“预备赶几十里水路去看那盛会的时候”,然而父亲却板着面孔“去拿你的书来”、“给我读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无疑是给小鲁迅“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这件小事给鲁迅留下一个竟是终生难忘的 “强迫背诵”的记忆,几十年后他还想不通“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父亲叫儿子读书,却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一个好的愿望却变成了对孩子终生难忘的伤害。

      另外三味书屋里陈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儿童心理所不能接受的。鲁迅深刻批判以戒尺、罚跪、背诵等代表的摧残儿童的方法,反对尊孔读经,主张翻译和创作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鲁迅甚至主张“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并为连环图画辩护,“证明了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11]鲁迅认为,作为教育者,应该解放儿童,爱护儿童的烂漫天真,给儿童留下快乐的记忆,培养“活泼、健康、挺胸仰面”的“完全的人”,而不仅仅是背书的容器。

      对于阅读,鲁迅不仅喜读乐读且能善读,他的读书法主要有八种:[12]1.多翻法;2.重读法;3.选读法;4.跳读法;5.口到、眼到、心道的“三到”法;6.设问法;7.抄书法;8.简报法。鲁迅当年所用的许多读书法现在看来仍颇多借鉴之处。

      二、鲁迅的儿童阅读观的启示
      鲁迅以自己亲身的阅读实践为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包括他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在内独特的见解。尽管鲁迅阅读观有其时代局限,但作为鲁迅这样一位大文豪的阅读经验,对我们当前早期阅读教育仍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价值重现:早期阅读奠定儿童终身学习的基础
      专家指出,从预防阅读困难起始,国际早期教育界重视和提倡早期阅读教育的浪潮波及了世界上所有的教育发达国家。站在这样的高度看早期阅读的价值,人们认识到,早期阅读是儿童成为成功阅读者的基础,同时也是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开端。[13]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形成的,儿童早期阅读经历与他们以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读写能力及其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基础。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这不仅是家长和教师的工作,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鲁迅重视早期阅读的观点,认为从小就要培养儿童阅读的兴趣,将阅读的价值上升到“立人”的高度,应该说这位大文豪具有超前的意识。

     (二)“有味”、“有益”:为儿童选择恰当的读物
      目前许多家长和教师为幼儿首选的是有助于幼儿认知发展的图书,其次是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培养的图书。[14]我们往往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图书的内容,以为“有用的”才是可以给孩子看的。其实选择图书,不但要有教育性,更要有趣味性。那些充满童趣、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图书,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所选择图书的主题和内容应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图书的语言要浅显生动、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图书应该图文并茂、画面清晰、色彩鲜艳、文字略大。鲁迅主张儿童读物要适合孩子的特点,使作品“有味”、“有益”,包括童话和科学读物等,对今天家长和教师为儿童选择图书也很有帮助。

     (三)警钟长鸣: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早期阅读更不可“读经”
      目前对儿童早期阅读存在两种影响极大的误解:一是将早期阅读和早期识字等同起来,提前识字、认字和写字,用识字来代替阅读,打着“早期阅读”旗号行的是“早期识字”的事实;二是在“国学热”的推动下,主张从小让儿童诵读儒家经典著作,名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实为走死记硬背的“背书”的老路。这两种做法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受我国对 “文字”和 “神童” 崇拜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而这恰恰是鲁迅当年深刻揭露、批判和坚决反对的,先生之言,言犹在耳,仍为今天的早期阅读教育敲响警钟。《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早期阅读处于“前阅读和前书写”阶段,因此,对儿童终身学习有益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四个标准:[15]第一,要有利于提升幼儿对书籍和文字符号的兴趣;第二,要有利于帮助幼儿在阅读中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幼儿可以运用口头语言理解阅读内容;第四,幼儿在阅读中能获得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提倡自主、多元、分享的早期阅读教育,让孩子终生受用。在我们提倡的早期阅读活动中,孩子可阅读许多有趣的图画书,自然习得一些常见的、熟悉的文字,试着画写自己的姓名,或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文字知识,他们将成长为对阅读充满热情渴望并能有效阅读的人。


注释:
[1][12]曹颖群.鲁迅阅读思想简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 31-34
[2]周一贯.快意阅读 留心世事.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5日第5版
[3]鲁迅.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书信•致颜黎民.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7
[5]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5
[6]鲁迅.准风月谈•新秋杂识.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0
[7]鲁迅.华盖集•通讯.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
[8]鲁迅.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6
[9]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95
[10]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52
[11]鲁迅.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48
[13]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5,1.20-24
[14]谢秀莲.家庭中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甘肃教育,2006,3.12-13
[15]周兢.早期阅读 让孩子终身热爱学习,幼儿教育,2002,4.4-5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