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关于幼儿挑食现象的新思考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02日
作者:王年香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
      摄食是人的本能,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要保证孩子健康的生长发育,就得让孩子吃多种多样的食物,挑食和偏食行为很容易导致某些微量营养的摄入不足,严重时还会出现营养缺乏病 ,从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幼儿时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的挑食现象令家长满心焦虑,充满担忧,也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幼儿挑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些幼儿的挑食可能是先天遗传因素造成的,而有些幼儿则可能是后天人为因素引起。具体分析幼儿挑食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包办过多,以喂食为主。以至孩子独立进食时,看到排骨不知怎样入口,拿到苹果不知怎样下口……孩子对进食失去信心,从而对进食产生排斥心理。

       2.幼儿零食、杂食摄入太多,减退了孩子的食欲。由于许多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总怕饿着孩子,往往在孩子没有饥饿感的情况下,强制性地把鸡、鱼、肉、蛋、高糖饮料及各种零食,一股脑儿喂给孩子吃。这样就破坏了幼儿肠胃消化的正常规律,使幼儿消化功能降低,食欲不振,形成挑食行为。

       3.幼儿活动量过小。体力消耗过少,没有饥饿感。

      4.有些饭菜做的过咸、过腻,蔬菜切的太长,不合孩子口味,也是造成幼儿挑食的一个重要原因。

      5.幼儿不喜欢某些菜的特殊味道而拒绝食用,甚至放入口中就会吐出来。

       6.受成人的饮食习惯影响。有些父母比较挑食,饮食结构不够科学,导致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有时当着孩子的面谈论哪些菜不好吃,不喜欢吃某种菜也是避免孩子挑食的大忌。

       7.情绪不好。就餐的环境压抑;光线不佳;身体不舒服;成人的训斥都直接影响幼儿的食欲。

       为了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不良习惯,家长和老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做到合理膳食,科学膳食。根据相关资料反映:幼儿的消化能力较弱。幼儿胃的排空时间与进食成分和数量有关。一般牛奶需3-4小时,糖类需要2小时,蛋白质与脂肪类食物排空则慢的多。成人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菜肴的合理配切。以小丝、小丁、小片、无骨、无刺的食品为宜。

      第二,抓住幼儿心理特点,捧出幼儿感兴趣的营养大餐。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口味变化,以少盐、少味精、低糖、弱酸、无刺激、少油量的调味方式为原则做到膳食多样化,在色、香、造型尤其是味的烹调上多下功夫,让幼儿吃得科学,吃得艺术,吃得满意。对于孩子不喜欢吃得食物我们试着改变食物花样来提高幼儿对食物的兴趣,例如把菜切成泥后放在粥中。或把食物做成幼儿喜欢的形状,如小动物,或改变食物颜色,使食物变得好看等。
我曾读过这样一片短文,一位宝宝非常挑食,母亲想尽办法,宝宝的胃口还是不好,比同龄的宝宝清瘦许多。母亲非常焦虑。一日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妻子是一位非常细心的幼儿教师。用餐时,这位幼儿教师为宝宝捧出了一份别出心裁的饭菜—一张笑眯眯的娃娃脸:白白的米饭是娃娃的脸;两片木耳是娃娃黑黑的眼睛;西红柿是娃娃红红的脸颊和翘起的嘴唇;一个荷包蛋分成了娃娃的两只耳朵;几根青菜变成了娃娃的头发。只见宝宝看着饭菜一脸兴奋。这位母亲平生第一次见儿子津津有味的吃完了饭菜。从此这位母亲也学会了研究宝宝的“饮食文化”,在宝宝的饭菜上花点小心思。果然宝宝的胃口越来越好。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改变幼儿挑食不妨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契机,培养幼儿对各种瓜果蔬菜的情感。孩子对零食的偏爱,多是对它漂亮的包装及小玩具感兴趣。因此,我们不妨和孩子们一起用水果蔬菜,做各种可爱的小造型,用牙签把水果、蔬菜的各部位结合起来,为造型装饰五官,还可以利用蔬菜的茎、叶子、及水果和蔬菜的尖端部位装饰点缀做成各种小动物造型或者各种玩具造型。特别注意选择孩子们不喜欢吃的蔬菜和水果进行造型,使幼儿逐渐对这些水果和蔬菜产生了亲切感和兴趣,从而起到了增进幼儿食欲和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作用。

      第三,突破传统的就餐模式,建立一个愉快宽松的就餐氛围。首先进行餐前诱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从快乐的游戏到安静的就餐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因此,在餐前营造一些愉快宽松的就餐气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听一听优美的轻音乐,放松心情。老师用生动的形式介绍一下菜名,再形象的说说这些菜对人体的益处,引发幼儿想吃的欲望。其次,我觉得有必要突破幼儿传统的就餐模式。膳食活动中幼儿保持安静,不说话是幼儿园的纪律。许多老师、家长十分认同。一些幼教专著也认为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会发生厌食”。吃饭不说话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这一项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事实上,就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据了解美国幼儿园孩子们的用餐环境十分宽松,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座位,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孩子们很愿意告诉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欢讨论饭桌之外的话题,如《忍者神龟》或是同爸爸妈妈上哪儿玩了,等等。老师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只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如将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剥水果皮等,颇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气氛。孩子们吃饭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催促。而在中国老师们忙个不停,为每个孩子盛饭菜,并注意随时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说话。然而让幼儿专心吃饭还是让老师大为伤神。在观察中,仍有些幼儿不吃饭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没有吃几口。有些保育员为了让幼儿把饭菜都吃完,就给幼儿塞饭,往往没等幼儿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儿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动,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是美国的饭菜香吗?中国幼儿园食堂的精美饭食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幼儿食物十分简单。宽松的进食环境使美国幼儿吃得更愉快。然而这又与我国传统和幼儿园中的“吃饭说话易呛食,不利于专心吃饭”的告诫大相径庭。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幼儿就餐的模式做一些新的思考,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第四,掌握幼儿的进食心理,巧用“小策略”开展正确的心理诱导。用餐过程中切忌强迫幼儿多吃,并严厉训斥,非吃不可,这对幼儿的机体和个性都是一种可怕的压制,使幼儿认为进食是极不愉快的事,逐渐对进食反感。老师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比如用“少盛多添”的方法引发孩子的成就感,老师及时的鼓励和称赞一定会使幼儿食欲倍增。教师还可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多吃水果蔬菜如:黄瓜、水果里含有很多维生素,它能使我们变得漂亮,变得很白,男孩子吃了就变得很帅,并且这些维生素能使我们变得很健康。鼓励孩子们都尝一尝;通过“小白兔拨萝卜”的故事,介绍胡萝卜颜色好看,营养丰富,小白兔吃了长得白白胖胖,活泼可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儿歌、舞蹈等有趣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对人体的重要性。日积月累,幼儿不仅爱吃各种食物,还会成为一名“小小营养师”呢!

      改善幼儿挑食的现象不仅需要幼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在日常生活中成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膳食观,做孩子的好榜样。善于思考,正确地分析幼儿的行为并耐心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