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卫生保健

关注幼儿园健康教育,建立新的保育观念

发布日期:2011年08月30日
作者:赵小琴     来源:福建省光泽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的幼儿正处于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建立人的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关键期。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的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提高幼儿园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正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幼儿园保育的地位常常迟于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保教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教轻保”,只关注课程教学和教材教法,忽略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保健,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保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育的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在这种新的保育观的基础上,保育不仅要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更要反映下一世纪社会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搞好传统的保育工作,更要重视“保”与“育”的相互作用过程,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根据健康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创设环境传播健康教育信息,养成幼儿健康行为习惯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在新课程条件下,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良好的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思考,而且能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提高幼儿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儿童心理学及脑科学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时,我们要转变以往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丢了、东西是否乱了、水是否喝了、幼儿之间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到关注幼儿的探究、操作活动上来,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正确判断他们现有的发展水平,鼓励他们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幼儿喝水,有的幼儿每天喝水都要老师提醒,喝完水不把口杯放到指定的地方,我们就在喝水区贴上温馨的卡通图提示 “你今天喝水了吗?”并注上喝水的好处和喝水量,还把幼儿平时喝水的流程用照片的形式贴出来,这样幼儿看着照片提示,每天自己自觉的喝水,口杯乱放的现象没有了。还有幼儿在洗手的时候总爱玩水而且还把衣服袖子弄湿。如果总是用说教的形式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不要把衣服弄湿会感冒等其效果不大。我们就把洗手的流程画出来粘贴在洗手池上,幼儿每天按照流程洗手。这些做法,才能真正发挥环境教育的价值功能,体现当前课改方向。

      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帮助幼儿养成健康行为,美国传播学家拖拉姆认为信息不能直接导致明显的行为,个体接受信息要通过感知、注意、兴趣、理解、记忆、思考到行动并坚持下去的复杂过程,才能将信息转变为行为。影响信息的因素有信息源,如信息传播者的权威性,增强健康信息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激发幼儿对健康教育内容学习的动机等,这样能帮助幼儿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记忆、理解和思考,帮助幼儿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态度转化为坚持性行为。传播者应注意重视信息的正确性,因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建立往往先入为主,一旦形成将影响幼儿的一生。同时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同样也影响着儿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大班幼儿纷纷进入换牙阶段,我们设计了一个课题“我的牙掉了”,请口腔医生到班上上课,告诉幼儿为什么会掉牙,掉牙就是换牙不可怕,把乳牙换掉长出恒牙,如何让恒牙健康长出来等知识。促使幼儿建立正确的态度,并养成自觉保护牙齿的良好习惯;而不是吓唬孩子掉牙以后如果用舌舔,就会长不出恒牙。如果吃糖,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就会有许多小虫钻出来,蛀坏牙齿等。这样既没有把必要性讲清,又会使孩子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感。

      二、利用游戏进行安全演练,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护自救能力
      多年来,我园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管理原则,做了大量的安全教育工作。为了保证师生的安全,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了各项安全制度,还安排安全知识讲座,把安全管理工作安排到幼儿园教师工作考评之中。然而安全教育只起到预防事故发生的作用,加强对幼儿的自护自救教育极为重要。5.12地震,给我们敲向警钟,要居安思危,加强安全演练。在地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场景,那些临危不慌,有自护自救知识的人安全的逃离现场,坚强的活着。同时也很惋惜的看到那些因为没有自护自救知识的灾民悲惨的死掉。根据幼儿园工作的要求和幼儿年龄特征,我们开展了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幼儿的自护自救能力。

      游戏是一种自然的、有兴趣的、活泼的运动,儿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会将他的全部精神拿出来。游戏可以锻炼筋骨,帮助消化,促进循环,最重要的是满足了儿童好动的特点。《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模拟“着火了”游戏,小朋友会到洗手间拿着自己的小毛巾跑到水龙头哪里,把毛巾打湿捂住自己的小嘴巴,弓着背迅速逃离“火场”。还有的幼儿用一只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另一支手还搀着“老爷爷”下楼梯。在演习中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沉着、机智地接受危险的刺激,在刺激中寻求自救的方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应变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技能。

      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好奇爱模仿,在模仿中学习成长。如大班幼儿在“地震时怎么办”演练中,有的幼儿会躲到桌子下,拿着棍子敲打桌脚;有的幼儿带起头盔迅速跑出教室;小组长听到警报声,会组织幼儿排好队,按照图示有秩序的下楼跑到操场上等等。看到这些情景不正是幼儿把教师传授的如何藏身更安全,怎样撤离更快速,如何救援更高效等知识与技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保护自己吗!因此,把游戏看作符合幼儿天性的自然活动。教育应该追逐自然,适应自然.,应当让幼儿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度过快乐的童年。

       三、健康教育而应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对保育工作的不重视,认为保育工作是保育员和家长的任务。可以说,教师有一定的保育知识,但没有将其转变为教育行为付诸实践。虽然在一日生活制度中保育工作有所规范和要求,但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名幼儿的教学已是相当吃力,对于孩子的衣、食、睡、行还能顾及到多少呢?因此只能用不重视来定论。
观念决定人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只有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保育工作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保育工作的质量。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保育工作不是单独的或专门的一个活动,而应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贯穿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日的活动中。因此,我们可利用生活、活动内容本身的知识,对幼儿进行保育知识的教育。例如:午睡时,要把鞋子成双摆整齐便于穿,起床时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上体育课时检查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吃点心喝水时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速度适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噎着气管进异物,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咽喉刺伤之痛。我们平时要非常注意和强化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如:玩具、学具放在规定的位置;椅子轻轻推出,离开座位椅子要放入桌子下面;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老师应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特别关注,深入幼儿,随时了解和掌握幼儿的行为和品德,利用影响幼儿的各种外界因素,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通过经常的、随机的、强烈的渗透,幼儿的行为习惯就会不断得到巩固,保育工作也就提高了。

       四、幼儿园、家庭、社会互动,提高幼儿园保育质量
      家庭、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是幼儿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每个幼儿都受到来自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对保育的重视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把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将现代保育观念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如:“安全伴我成长”的环境布置中,我们结合3月份安全月的教学活动,将幼儿认知的安全标志、报警电话和公共标志图喷绘出一幅大约9平米粘贴在幼儿园环境的一角,把交通、消防、卫生宣传画粘贴在楼道处,这样便于教师上课和家长接送孩子时与孩子互动学习。教师与家长趁机就可顺势生成主题教育活动“安全伴我成长”。在“安全伴我成长”活动中组织小朋友到消防队参观,观看消防员救火的摸拟场景。我们请县交警叔叔来园给小朋友上课和小朋友一起做“我在马路上”的游戏,认真听交警叔叔的指挥,走路要靠右边,汽车要停到车位上……

      幼儿健康教育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无疑起着基垫的作用。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健康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拓宽和更新幼儿健康教育的内涵与观念,有助于提高幼儿保育质量更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使每个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