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在户外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1年08月30日
作者:杜金凤     来源:北京市怀柔区第二幼儿园

      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成人过度呵护下,幼儿孤僻、胆小、霸道、攻击性强、唯我独尊等现象尤为突出,追其根源,多为幼儿缺少平等交往的环境、不懂得交往的基本方法、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足等。培养良好交往能力尤其是与同伴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关注焦点。

      陶行知曾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只是一个悲剧。”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最多、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交往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目前很多学者、专家、教师分别从家园同步教育、个别化教育、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对幼儿在园同伴交往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各种研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良好的交往氛围,提供交往的机会,多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与同伴关系,体验交往乐趣,有效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但是从户外区域游戏研究的还比较少。

      户外区域游戏与室内区域游戏相似,是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是能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径,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游戏方式,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游戏内容、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只不过户外区域游戏更侧重体育游戏,是根据幼儿各种运动能力分区,如走、跑、跳、投、钻、爬、平衡、协调等,并创设游戏的情境,投放适宜游戏材料的一种游戏方式。并且户外游戏区具有活动空间大、幼儿交往范围广、游戏形式多等优势,因此我开展了在户外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系列研究。下面就是我一些体会:

       一、在开放游戏方式中,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我所指的户外区域游戏是开放式的,大中小班混合在一起游戏,全部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区,同一个区域设置不同层次的材料来满足幼儿需要。这种开放的游戏方式,为幼儿提供了和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小伙伴交往的机会。最开始为了发现幼儿交往现状,在教师介绍完游戏区后,我仔细观发现:小班幼儿以集体活动为主,都集中在自己班教师的活动区,有的是跟着哥哥姐姐没有目的的走。中班幼儿以小组活动为主,无目的的形成小组,试探的进入区域,因为是一个班的就不会害怕。大班幼儿以个体活动为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独自开始游戏。

       结合这种现象我组织教师集体进行分析,寻找原因,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特点,寻找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价值点,进一步探索适宜的引导方式。一下是我总结出的几种有效引导方式:

    (一)大带小的方式:建立一个拉手班,请每个大朋友邀请一个小班弟弟妹妹为固定伙伴,带着他们一起活动。商量今天玩什么,教他们玩的方法,合作完成一个游戏内容。比如“摘果的游戏”,高处哥哥爬,妹妹下面接,低处弟弟爬,哥哥来扶,增强大朋友的责任感。

     (二)找朋友的方式:每个小朋友在一次游戏中都要认识一个新朋友,鼓励幼儿大胆交往,知道对方的名字,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三)朋友多多的方式:鼓励幼儿和更多的伙伴一起游戏,促进幼儿和同伴的交往,比一比谁的朋友多,交流一下是怎样和好朋友一起玩的。

     (四)我来帮助你的方式:鼓励幼儿在每次游戏中能够帮助一个人,无论事情的大小,只要你帮助过别人就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幼儿在交往方面发生了几点很明显的变化:小孩儿追着大孩儿玩,不会有人教我玩,一人能和多人玩,大家合作一起玩等等。

      二、在愉悦游戏氛围中,感受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尤其是户外游戏,幼儿像放飞的小鸟、脱缰的骏马、入海的鱼儿,会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情绪投入其中,为良好的同伴交往提供了保障。愉悦氛围的营造首先是由教师和幼儿间产生的,教师亲切、支持、理解和帮助的态度,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才能关注到游戏伙伴,和伙伴的交往过程,感受交往开来的喜悦。反之,来到这个游戏区,让幼儿感到压抑、负担、紧张,幼儿想的就是躲避或离开,可能连与同伴交往的愿望都没有。

      第二幼儿与材料之间产生的。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挑战性和合作性、角色性能使幼儿在体验成功中获得快乐。丰富的游戏材料,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幼儿会带着快乐与周围的同伴进行交往。还有一些挑战性强的材料,使幼儿有意识的关注同班的玩法,激发他内在的交往欲望,通过交流获得成功时,那种快乐会强化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带有角色特征的游戏材料,同样能产生愉悦的感受,如:交通警察、邮递员、洗车师等,让幼儿体会角色扮演的快乐,在角色之间的互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到胜任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第三是由幼儿同伴之间互动产生的愉快体验。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是快乐的体验、有些是不愉快的。这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发现、鼓励、引导幼儿之间积极、愉悦的交往方式,帮助幼儿之间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交往的快乐和满足。

      有时还要让幼儿体会到规则给大家的快乐,比如轮流玩,在跳竹竿的过程中,有些小朋友就喜欢跳,不喜欢打打竹竿,怎么办?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感受到,轮流游戏会让大家都快乐,学会理解他人,彼此都要付出,才会有快乐。

      成功的合作更会让他们快乐,如跳绳区我们开展了“双人跳”的挑战游戏,幼儿自愿结伴,在挑战过成功,彼此提示、相互关注、协同作战,成功的小贴画,让他们快乐的拥抱在一起。还有一组,一个人把鞋都跳出去了,仍然坚持不放弃。过关后,她的搭档是第一个帮她把鞋子捡回来的。即使不成功,他们在练习过程中,也会为彼此的进步而高兴。

       三、在解决游戏问题中,掌握与同伴交往的知识
      随着空间和范围的扩大,同伴之间的互动增加,幼儿自控能力的不足,与同伴交往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冲突的过程和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幼儿学习与同伴交往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和引导、注重幼儿自我解决问题、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帮助幼儿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与方法:

    (一)学习礼貌交往:很多冲突都是幼儿自我中心在作怪,当幼儿看到心仪的玩具就会来抢,要不就是等别人不注意就赶紧占为己有,还有就是等着或告状。分析原因主要就是幼儿在这种情况下,不知如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从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引导开始,征求意见——“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玩一会可以吗?”;主动让步——“你玩会我再玩行吗?”“我玩后会还给你”;条件交换——“这个车很好玩,给你玩”“我们换着玩好吗?”等。

     (二)学会欣赏鼓励:有人说“表扬是金钥匙”对别人的肯定,也会得到别人认可。问题出现时,引导幼儿多去想别人好的地方,不要因为同伴的失败而指责、埋怨和鄙视。我们鼓励幼儿要多竖起大拇指,要有鼓励的掌声,要大胆的拥抱或击掌,这种方式是同伴友好关系建立的催化剂。一个欣赏的眼光、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感染所有的孩子友好地对待身边的同伴,有效化解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三)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幼儿解决问题,就要将问题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一般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相互碰撞,引导幼儿学会谅解他人,相互的理解和体谅会让幼儿感到温暖,体会同伴交往美好。规则性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争抢玩具,体验争抢带来的不愉快,尝试制定游戏的规则,学习商量与接纳。最后在轮流和等待中感受有序游戏带来的快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商性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幼儿意见不统一,如材料摆放,玩的先后顺序等,这时应让幼儿学习倾听同伴的想法,敢于尝试同伴的做法,克服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想法,学习轮流、谦让、合作等交往方法。

     (四)主动寻求帮助:当幼儿对出现的问题不能自我解决的时候,引导幼儿能够向周围的同伴、成人寻求帮助。比如,不会跳绳的时候,可以请会跳的小朋友来教自己;玩龙舟,一个人走不了,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小球钻进花丛里,可以请小朋友来帮忙。在请求帮助和主动帮助别人中,让幼儿学会信任、学会互助,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和肯定积极的交往行为,引导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运用各种交往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交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和巩固良好交往行为。

       四、在合作游戏情境中,提高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在户外区域游戏中我们专门设立了以生活为主的合作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在合作游戏体验交往、学习交往、应用交往、提高交往能力。如“快乐巴士”主要以生活情景为主,幼儿当小司机,要与乘客交流、听交警的指挥、和加油站人员沟通等等,整个过程需要幼儿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往,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综合发展。
如:“赛龙舟”、“舞龙舞狮”“合力过桥”“竹竿舞”等,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到同伴的重要,没有别人的帮助竹竿不会动起来,有些事情是自己一个人不能做到或做好的。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协调有序让自己的心情舒畅、愉悦,在舞龙过程中,5个人要相互照应,一个人没有走好,后面的人就会撞在一起,导致龙寸步难行。只有一个跟着一个有序的前进,才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相互鼓励、达成共识才能成功。赛龙舟重要步调一致,相互协商,达成一致才能前行,相互的鼓励会给同伴彼此带来动力,强调自我只会跌倒和失败。在合作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初步有了责任感,萌发了公平公正的意识,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全面提高。
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的主要交往方式,随着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会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交往能力的重要。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和幼儿一同在同伴交往能力提高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快乐和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北京教育委员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同心出版社,2006.7
4、陶行知:《教育名言荟萃——关于集体教育》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