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从托班开始

发布日期:2011年08月21日
作者:郑新枚     来源: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幼儿园
     幼儿园托班的教育体现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由于2-3岁宝宝刚入园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细心照料转变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种种,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在入厕、进餐、盥洗、午睡、喝水等环节中出现一些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
因此,为了让托班宝宝尽早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培养托班宝宝生活自理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 托班宝宝生活自理现状
      通过对托班27位刚入园宝宝进行了调查得知:在进餐的时间里看到大多数宝宝呆坐在桌子旁;掉饭粒,剩饭,挑食的现象很普遍。几乎全部宝宝在家都是由大人喂饭。洗手,洗脸的过程就是玩水的过程。大部分宝宝不能独立入厕,在家多数使用座厕。大多数宝宝基本能穿不系鞋带的鞋子,但很难分清左右。个别宝宝不会自己穿鞋和袜子,根本没有穿的意识。不懂得整理自己的书包及物品,为什么要整理以及如何整理的意识缺乏。
      通过以上的调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3岁托班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比较弱的。 
      二、 托班宝宝生活自理能力低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形成幼儿园2-3岁宝宝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如下:
       1、家长对宝宝过分照顾,过分“溺爱”,处处对宝宝包办代替造成
      宝宝是家庭的核心,也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由于现今宝宝少,在家都是许多大人围着转,宝宝自己走路生怕他摔了;自己吃饭生怕他噎着了,自己穿脱衣服生怕他冻着了;又或是自己吃饭弄得到处脏兮兮的,自己洗手还弄湿了衣服等等,所以家长认为帮助他们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道处处包办代替,宝宝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这种拒绝宝宝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宝宝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2、 家长的错误认识,不了解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
      我国的宝宝普遍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这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忧虑。是中国宝宝天生独立性差吗?当然不是,其实越小的宝宝越喜欢“自己来”,宝宝长到2-3岁“我自己”的独立愿望强烈,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自己玩,我自己吃,我自己拿……”,这是生命力发展的现象。可是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家长的否定回答。他们更多的认为现在还小,教也不懂,等到大些就会了,也容易教。
      因此,对宝宝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持消极等待的态度,不去有意识的帮助和引导,什么都替宝宝想到了,什么都替宝宝做到了,宝宝就渐渐地想不到“自己来”了。使宝宝顺其自然,产生了生活自理能力的低下。
       3、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
      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对宝宝的照顾往往是2对1,3对1,甚至4对1的模式,这更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对宝宝提出的要求要一致。如家里的爸爸、妈妈对宝宝提出的要求是这样的,而爷爷奶奶却要求那样,如此不一致的态度,他不知道听了谁的话好,宝宝的良好习惯就很难养成了,这也不利于培养宝宝良好的个性。
       三、 培养托班宝宝生活自理能力的具体做法:
      2-3岁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坚持保教结合,针对形成宝宝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结合2-3岁宝宝的年龄特点,探索对2-3岁宝宝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
      1. 鼓励宝宝“自己来”,利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儿歌强化宝宝的自理意识
      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2-3岁宝宝的年龄特征,我们将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宝宝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宝宝一边洗手一边念儿歌:打开水龙头—冲冲水—关掉水龙头—拿肥皂—搓出泡泡—放肥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指缝搓搓—打开水龙头—冲冲水—关掉水龙头—擦擦手。这样,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洗手的步骤和方法。
      故事对宝宝具有无穷的魅力,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宝宝。因此我们经常给宝宝播放关于自理的动画片,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例如:给宝宝讲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后,宝宝们进餐的习惯又干净又快了。
      2.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现在由于在家庭中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宝宝的智力投资,而没有提高宝宝的生活自理意识,殊不知宝宝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成长的。所以我们要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教给宝宝做事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
记得刚上幼儿园时,宝宝都不会剥鸡蛋。因为怕宝宝吃得慢,一直以来老师都把鸡蛋剥好才让他们吃。有一次,另一位老师开会去了,鸡蛋没有剥开就送到宝宝的跟前,宝宝竟然干坐在那儿,没有动手。就这样竟让宝宝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锻炼的机会。于是,再次吃鸡蛋时,教师首先拿起一个鸡蛋,让宝宝观察鸡蛋的蛋壳,问宝宝如何可以把蛋壳打开,宝宝都说:“敲一敲”“对,我们把鸡蛋往桌子上敲,出现裂缝后再慢慢把壳剥下,鸡蛋就可以吃了。”教师边说边示范。果不其然经这么一教,宝宝们都动手自己剥鸡蛋,一会儿,毛毛小朋友高兴地说:“老师,我剥好了!”这时候一边巡视,一边表扬他们,宝宝们吃得可带劲了。虽然,宝宝们的动作还有些笨拙,但是他们却掌握了这项生活的技能。所以,教给宝宝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宝宝终身受益。
       3. 针对宝宝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由于宝宝能力不等,因此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宝宝,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宝宝,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对于能力强的宝宝教师直接要求在区分左右脚的基础上把鞋穿好;对于能力较弱的宝宝教师先把左右脚区分好后让其把鞋穿好。
       4. 通过“大带小”的活动,提高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
      由于宝宝的差异较大,在穿衣服方面个别宝宝一下子就穿好了,而有些宝宝出于各种原因,迟迟穿不好,这时,老师便可利用他们爱表现、爱游戏的特点,开展“我来帮助你”的活动,让先穿好的宝宝来帮助没有穿好的宝宝,这样,宝宝感到新鲜了,有兴趣了,还激励了那些穿的慢而会自己穿的宝宝加快穿衣的速度,而且宝宝们心里也觉得:我又长大了,当了小老师啦。但同时,我们老师在旁边也要做适当的指导,不能完全放手。
在培养宝宝自己独立进餐时,根据宝宝之间有特殊的交流方式这一特点,与中大教师商定了方法和措施,分几次开展了“大带小”的活动,请中、大班的哥哥姐姐给他们送来了香香的蔬菜,教他们如何、吃饭等,并在一起游戏。
      5.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宝宝自理能力和习惯培养的家庭环境。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宝宝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宝宝养成了“依赖”心理。
所以,我们在幼儿园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的同时,也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宣传先进的教育知识,改变家长的错误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对宝宝进行一致性教育。
 把家长请到幼儿园,通过录像的方式让她们亲眼看到自己宝宝自理能力的差距,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 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不要剥夺宝宝自己动手的权利;
 与家长加强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宝宝,及时肯定宝宝的进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每名宝宝在自理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老师都会和家长沟通,除了在幼儿园加强锻炼以外,在家也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这样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将宝宝培养得更优秀!
 请优秀家长向大家介绍经验,通过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大家学到更多的方法;
 请专家到幼儿园,向家长们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改变家长的育子观念。
 家庭要创设充满趣味性和暗示性的多元教育环境,宝宝能力的培养单靠语言的指导是不够的,家长要注意利用环境和材料来说话。例如培养宝宝自己吃饭,我们可以将宝宝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和位置,使他不能接触到玩具和书籍,宝宝有自己的碗筷,引导宝宝安静地自己吃饭,刚开始大人可在旁协助,用另一只勺子喂他,形成习惯之后让他自己吃,并要求盘空碗净才能离开。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托班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凡事贵在坚持”,一定要切忌光说不做!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