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间文化的传承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26日
作者:周巧蔚     来源:浙江省遂昌县示范幼儿园
      一、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延续
      民间文化是民族记忆的背影。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其生生不息、长远发展的可能和潜能。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中蕴涵着无穷的智慧。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美术和民间习俗。它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深厚历史底蕴和绿色生态禀赋共同构筑的遂昌民间文化。遂昌民间文化的源流是汤显祖文化,遂昌文化的背景是吴越文化。遂昌是“浙江绿谷”的一部分,素有“浙南林海,遍地金银,云雾山茶,钱瓯两水”的美誉。随着近几年我县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使我县十番、茶龙灯、马灯戏、抬阁、花灯等30多种民间艺术得到发掘和保护,县每年都会举行热热闹闹的文化大集活动,让一批沉睡多年的民间艺术珍品重焕光彩,使民间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不断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每年正月县府广场的戏曲演出,正月十五的抬阁游行展示更是让小朋友们欢喜不已,吸引力极强。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让民间文化深入到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倡导在幼儿课程中开发,实现幼儿和文化传承的双创生。

      二、民间文化始终是幼儿教育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
      民间文化至始至终存在于幼儿教育当中。民间文化中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很丰富,包括语言、仪式、民间游戏、社会活动、民族文化传统等,这些都为幼儿教育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民间艺术中的民间游戏,从来都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任何时空之中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与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相连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一切都为其成为幼儿园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奠定了基础,使教育更与儿童鲜活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使教育更亲密、更有实效。在我国,不同地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幼儿民间游戏,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所配有的多是当地的方言。如:我们遂昌的民间游戏《蚂蚁、蚂蚁》中的儿歌:“蚂蚁哥哥,蚂蚁哥哥,大哥背秤砣,小哥背肉卖。”浓郁的地方特色,用地方方言来表现,更具游戏性,更深入地方乡土文化的内核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儿童乐在其中。

      民间文化课程在幼儿园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脍灸人口的童谣、故事、唐诗等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带孩子们去参观汤显祖纪念馆,邀请善讲故事的老人为孩子们讲述汤公在遂昌当知县时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让孩子们对汤显祖有所了解并萌发对汤显祖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同样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欣赏名著《牡丹亭》,让孩子们了解它在中国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孩子收集台阁的图片,欣赏音乐《昆曲十番》,使孩子们感受家乡民间台阁的艺术特点,精巧的造型、奇美的装饰、奇险的技艺表演,发展了孩子的审美能力,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们描绘南尖岩特有美丽梯田;学习民间剪纸,欣赏剪纸艺人的作品,自己尝试剪窗花、花边装饰等,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协调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社会领域就更为广泛了,家乡的著名景区、土特产品等都是课程教育的资源;在健康活动中设计亲子活动《踩街》等让孩子感受石练七月会的喜庆和亲子活动的快乐;在幼儿园的各领域都渗透了民间文化的课程教育。

      民间文化有助于培育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民间文化反映的是幼儿已经或正在理解的、熟悉的、感兴趣的,在其印象中最鲜明、突出、有真正感情经验的生活。通过这种渐进的刺激引导,使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像各种社会性活动。这种模仿和想象并没有诸多的限制,可以创造性地模仿人或事,可以随心所欲地想象生活,极大地培育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比如,幼儿在游戏时拿根棍子当马骑;在念歌谣时可以自由创编、续编;在听家长讲神话故事时把自己当主人公等。

      民间文化有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启蒙。通过民间文化的熏陶,在满足幼儿初步的认知需要的同时,激发了幼儿更大的求知渴望。如:遂昌有许多地名典故、歌谣、神话故事就是幼儿不错的文学题材,将生活常规以童谣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参观“汤显祖”纪念馆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所感所受。民间艺术的锻炼,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如将遂昌“昆曲十番”与表演游戏想结合,也可以放于音乐活动中;也可将短小、安静、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的简便民间游戏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过渡环节中。民间美术的欣赏,可以使幼儿借助感性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如:在中秋节的系列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月饼大餐,月饼盒展销会,观察月亮形态变化等活动;知道正月里是一个热闹的月份,感受正月里喜庆的民俗氛围;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可以让幼儿做做清明团子,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带幼儿去扫墓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民间文化有助于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民间文化是非常注重亲身体验的的文明存在方式。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形式,多是经过千锤百炼寓意深刻的精品。在体验过程中,幼儿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模仿角色反复感知、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会学到一些好品质,如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勇敢顽强等,在参与民间文化中通常能汲取到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卫生整洁等。如我们从小玩到大的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中。母鸡为了不让老鹰吃掉自己的孩子,奋不顾身地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辞辛劳的左拦右跑,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母爱之情,最后当小鸡的伙伴被老鹰捉走以后,又会开动脑筋去解救自己的同伴,体现出一种团结的氛围,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民族精神,又乐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通过亲身实践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游戏,幼儿的运动器官总是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愉悦欢快的情绪能提高肌体免疫力,在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同时,也积极培养幼儿乐于运动的良好性格。

      三、寓教于乐是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
      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幼儿教育课程要在庞大的民间文化资源中选择符合幼儿接受能力的内容,通过简略和整合,使其融入幼儿教育整体课程,使幼儿教育课程的实施成为一个符合生活性、充满趣味性的过程。民间文化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实践体验的要求,更不能仅仅关注简单的认知积累,而是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获得幼儿的持久关注和积极参与。

      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要保证幼儿动手操作的可行性。对幼儿而言,民间文化就是动手、动身和动脑参与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实施中,提供操作和创造的可行性与展示民间文化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儿童的生活、游戏以及四季的变换、农时的劳作都是幼儿园丰富且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当幼儿对那些随手拈来的树叶、竹片、石头、稻草、泥巴、树皮、各色粮食等产生兴趣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创造性地设计,不同的排列、组合会产生神奇的变化,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自主地去创造。

      民间文化课程教学过程要成为情感交流的体验。对于幼儿来说,获得大量各种各样的关于人、事、物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它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和认知发展。在幼儿园中,应该有计划地让儿童去接触、感受、操作、参与和支配各种活动,去体验喜悦、欢欣、懊恼和沮丧。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观看民间艺人表演、参观民间文化展示、知晓民间传统节日来源、鼓励家长带领幼儿游览风景名胜等,让幼儿不断的获得民间文化的感性认识,并把所看、所听、所想带进班级,用简单的图片、语言甚至游戏来交流体验民间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力和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民间文化课程教学要培育幼儿的思乡情节。家乡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其中所凝聚的思乡情节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征之一。只有通过民间文化的不断熏陶,让幼儿走入自然,融入社会,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幼儿的观察和直接参与感受家乡文化的氛围,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土特产等,让家乡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让幼儿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编辑:ls